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54:29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日常教学实践,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涉及内容的综合性。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课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涉及知识与领域广。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需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2.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3.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大一部分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上机操作是学好这一学科前提。
4.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小的群体和整个班级讨论,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完成任务;自学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和已有学习手段,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5.注重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为了达到各种目的,能够利用一系列信息资源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能够寻找和收集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不难看出,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决不只是会操作计算机那么简单。
问题(一):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上机课的纪律难于管理。
解决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教学。这里的分组强调的是“异质组合”,所谓异质组合是指将全班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小组4-8人)。由于小组学习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所以较容易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适用课型: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讨论的讨论课。
(二):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很没兴趣,都觉理论课枯燥乏味。
解决策略: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认为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1)目的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次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所以问题解决法的步骤包括设疑、提问、假设、推论、试验等五个步骤。这是培养智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真正掌握理论和学会运用理论的最佳途径。
适用课型:理论课、信息概念和发展史。
(三):在操作课的教学上,学生往往自顾自的操作,全然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而当老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解决策略:范例学习和情景教学
信息技术的范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和成果表明:人在学习初期有一定的模仿心理,在模仿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这些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既有有意识的作用,又有无意识的调节作用。范例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模仿对象,情景教学利用无意识的调节作用,创设一个生动引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适用课型:语言学习和操作型章节的新授课。
问题(四):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差。
解决策略:经验学习法。
这里的经验一词统称实践、活动、操作、实习作业、联系等概念。在动手实践,举一反三,利用以往的旧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
适用课型:上机课、复习课、第二课堂。
摘自:中小学电脑报
(贵州省普安县第一中学陆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