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江阴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5:15
http://news.thmz.com/col58/2010/02/2010-02-09701376.html 

  “幸福不幸福,群众说了算!”记者在江阴采访时发现,幸福感在这里已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江阴百姓对自己的幸福感打出了高分:98%的百姓为自己是江阴人而感到幸福、自豪。

  幸福在江阴人的眼里是什么?他们有段顺口溜:“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

  幸福在江阴执政者眼中是怎样的?他们有着这样的理性思考:增长不等于增收,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要做大经济“蛋糕”,更要分好利益“蛋糕”,这才能让人人都有幸福感。

  幸福,正以这样的注解在悄然流传,滋润着江阴人的心田。

  实打实的农民增收账

  夏港街道长江村,一幢幢别墅掩映在绿地广场后。住在103号的村民徐君和满足地说:“手里有着‘红卡’和‘绿卡’,收入年年上台阶。”

  他细细算起了这四年来的增收账:2006年,自己一年工资收入仅三四万元,而当时其他收入只有征用土地补偿费,按自己3分多地计算每年仅有 300多元。2007年,有了“红卡”和“绿卡”,资产性收入就多了,第一年收益是2500元;第二年翻了一番多,达到6000元,2009年这部分收入又增加了1000多元。就连他80多岁的母亲也拿到了分红,正打算这两天去香港旅游,这可是老人家第一次出境旅游呢。

  “红卡”、“绿卡”是什么?村委负责人说,长江村一直以集体经济闻名,产值位于全国百强镇前茅。当幸福江阴改变了政绩考核“指挥棒”,2006 年底,村集体经济改制成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集体资产量化按股合理分配,村民变股民,股金分红,即“红卡”;而农民土地入股参加分红,即“绿卡”,农民收入与当地经济实现了同步增长。

  增长要更多地考虑群众致富增收,否则这种增长就不全面,这样的小康也将大打折扣。江阴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予以准确把握。在江阴农村采访,村官们常这样说:“要让农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尤其是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就是要让农民既当房东、又当股东。”农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则是“活络多了”,像长江村一样,类似的“经营”发展了农村,富裕了农民。

  据统计,2009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72元,其中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0年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

  普惠于民以穷人为先

  关注平均数背后的大多数、大多数背后特别困难的少数、普通群众背后的特殊群体,努力实现多数和少数的统一。在江阴,这样的辨证思维,在“以穷人为先、重在基本需求”的普惠政策中处处体现着,化为一座城市幸福的基石。

  澄江街道文富村,肢体三级残疾人毕小明无劳动能力,原来只享受农村低保标准;去年城乡低保一体化后,保障标准提高了,年补贴增幅达46%;在可能的情况下,街道还不断增加适合贫弱群体的就业岗位,去年已为69名残疾人介绍公益岗位和企业,帮助他们就业。

  保障,还体现在救助服务体系中。2月1日下午,朝阳关社区重度残疾人陶灵按下挂在脖间的“幸福一点通”呼叫器,第二天就有义工上门按其要求帮忙打扫卫生。他说,以前摔跌只好呼喊救命,有时一两个小时才有人赶来;现在三五分钟就有人救助。家电坏了,交水电费了,都可以即时寻求帮助。社区内残疾人、低保户、优扶对象、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等贫弱群体,有急事难事,只要按下“幸福一点通”,15分钟之内,社区救助中心就会上门提供帮助。自2008年5月在澄江街道率先试点以来,目前已有1000多户贫弱困难群体受益。据悉,今后这一工程将在江阴整合推广。    既要做大经济“蛋糕”,更要分好利益“蛋糕 ”,江阴引导全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五道保障线”,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为一揽子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2005年全面实施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27.16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3.86万名新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预计江阴每年保障金支出将达1.2亿元;连续第5次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累计人均每月增加养老金598元;在全省率先推出公有租赁住房保障等等。

  民生投入是最大的投入。四年来,江阴惠民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累计达42.5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都达到15%以上。同时,江阴全社会还募集慈善基金10亿元,为全国县(市)之最。

  一个个小支点撑起民生大情怀

  如厕是“小事”,但在市委书记朱民阳心中,却是“大事”,他专门就此批署了三次意见。他说,民生无小事!5分钟内就能找到厕所,不单是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说到底是为人着想的“理念”。

  多年来,找公厕成为一大难题。江阴经过调查拿出了城区公厕现状评估布局图,据此新补127个厕所,并完善箭头标识,让人们在5分钟内就可如厕。目前,一些街巷公厕四周已开始设立新的全方位标识指向,从四面八方的街巷路都可以到达厕所。

  突出从细节做起,每一个小支点,都支撑起民生关怀的大理念。“12345,有事找政府”。市民李云龙所住的星虹苑小区,门前道路凸凹不平,他只打了个电话,就解决了几年一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整合了江阴所有职能部门和单位的承诺服务、投诉举报、咨询热线以及市长热线,对市民的各种诉求保证3天有答复,10天就落实,一年来,累计办理市民投诉2.5万余件,解决了道路交通、环境污染、拆迁安置、劳资维权、社会治安等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全市信访数量同比下降了36%,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的大幅下降。

  “市场能解决的,坚持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政府先引导介入,待时机成熟后退出;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来解决。” 走在江阴街头,红色的是自行车亭、灰色的是早点车、蓝色的是遮雨棚,一道道漂亮的流动风景线,向你展示着这种民生理念。引进企业实施政府“早点工程”;让出城市空间,由企业投入设立遮阳棚;用市场化的方式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公交“ 最后一公里”问题,四年来江阴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

  “老百姓满意的工程就是最大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在江阴这片处处洋溢着幸福的乐土上,一种大写的以“人”为本的情怀,正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

  (记者高颖、姚小、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