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生岐:贾平凹是如何由“泼烦”转化为幸福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7:17:20

贾平凹是如何由“泼烦”转化为幸福的?

前段时日,贾平凹在西安被评为最幸福城市的颁奖大会上,使劲给与会者诠释有陕西特色的幸福概念,我觉得颇有创意,因为那个六十笔画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的内涵的确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幸福的主要元素,不过,贾平凹却有意无意地将“马”字旁边的两个“长”字省略了,这一省略,让我解读出了贾平凹农民式的狡黠!为什么呢?因为我给学生在发挥这个“biang”字时,专意指出,马字旁边匹配两个长,就是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两权系统(党和政)或传统文化忠孝两大元素的诠释。即是讲,在中国社会分工不分权的党政两套班子互相制衡的现实政治格局以及在家孝敬父母和出门尊重领导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制约下,一个人只有也认同这些方面,也是这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可是,贾平凹就不讲透这个,这就是贾平凹的狡黠!

其实,从写《废都》时的“泼烦”到写《高兴》时的幸福,贾平凹通过十几年的光景,确实实现了漂亮地转身,即由一个满眼忧患,一身愁苦的边缘人转变成了非常惬意,深感幸福的成功人士!那么,贾平凹是如何实现人生的幸福呢?一句话,就是顺着政府说事!他现在是一个御用文人,是厅局级的官吏型作家,这个政府现在需要和谐了,他就得写老百姓非常高兴。但我怀疑老百姓可能真的不是很高兴,只是说不太痛苦,而正如王随学先生讲的,不太痛苦并不等于很幸福。

然而,贾平凹却依然认为老百姓很高兴!这又是为什么呢?从技术上讲,他这样描写并不难,因为这正是一种佛洛依德等大师们所说的心理投射能力!一般人有这种能力,作家更有这种能力!但问题是为什么现在要写《高兴》?这就是官方的需要使然了。每年的春天,作为两会代表之一的贾平凹,总要在春风沐浴中去北京开会,耳边萦绕不绝是“春天的故事”,满眼看到的是太平盛世的人文景观。所以官方需要一种保守主义的和谐理路,贾平凹就是感知官方意图的先知先觉者。所以我并不同意有些学者吹嘘的,说贾平凹是捕捉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圣手,作为御用学者,他可能只是诠释官方意图的高手!

显而易见,贾平凹的作用在保守主义维度下的和谐诉求甚嚣尘上的当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在激进主义维度下的革命年月里,我们需要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一种强化的培育。回眸历史,马克思是这么干的,例如,马克思说:“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子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这座小房子旁边耸立起了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屋摸样了。----不管小房子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旁边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速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这种强化“相对剥夺感”,启发被压迫阶级的阶级觉悟,希冀这些人从“蜗居”的狭小局促的空间走上街头进行社会革命,历来是经典作家们游刃有余的拿手好戏。再看我国历史,许多左翼作家也是顺着马克思的思路这么干的。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保守主义大昌其道的现阶段,我们的学者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千方百计地弱化老百姓的“相对剥夺感”。许多右翼精英学者就是这么干的,他们特别反感老百姓中的“敏感”一族的不知足,他们写专著说现在老百姓过的日子比解放前的地主老财们强多了,作为平头百姓该知足了,谁如果再攀比,甚或因公平正义荡然无存而产生了相对剥夺感的心态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失衡行为,就说你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言下之意是你的心理有问题。回视贾平凹这些年,他也是跟着右翼精英这么干的。比如,在他的心目中,农民当了皇帝,只能也应该仅仅是一碗油泼面喜气洋洋,没有辣椒嘟嘟囔囔;大不了早上吃饭,买上两碗豆浆,吃一碗倒一碗,买上十根有条,吃上五根再扔五根,这种论调,和厉以宁们所宣示的老大(精英)吃好的穿好的,老小(草根)吃差的穿烂的如出一辙。

但是,精英们也要看到,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被生活”的精英路线有效也有限,一旦老百姓不想当精英手中的“耍货”,一旦老百姓不想陪着精英们玩了,你这个思路就得改改了。所以,说西安人民最幸福,就当又是一场游戏,不必太认真,当然啦,这丝毫不妨碍精英们这些年从泼烦到幸福转变的心路历程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