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逆反”转化为教育的契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3:45
看着亮亮母子走出了楼门,我长嘘了一口气。随即,刚才的气愤泛了上来,我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压着火,我在心里小声嘀咕着:“没见过这么混的孩子,太混了!”
亮亮是被他母亲带来咨询的。在楼道里见到他时,我认为他是个大学生,又高又壮,一脸的不屑一顾。经他母亲介绍,我才知道他上初二。没等亮亮说话,母亲首先提出要单独跟我谈谈,我同意了,把亮亮暂时安排到隔壁的房间。母亲一股脑说出了亮亮的许多问题,不好好学习,多门功课不及格,成绩一直是班里倒数第一,自己还满不在乎;追女生,不知羞耻地在教室外面叫女生,令那位女生极其反感,还当着人家班主任的面往女生手里塞月饼;自己有一定的音乐特长,老师为其创造机会,他却不识好歹,根本不玩活,让老师大失所望;在家里学习总是磨洋工,几个小时也做不出一道题,父母一说他就顶嘴,强词夺理。总之,老师、家长对他都很头疼,老师建议家长带他来做心理咨询。
亮亮走进房间时,我看清了他的脸,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稚气,但他却装得满不在乎。我们的谈话开始了,他一连说了三遍:“无所谓。”其后,无论我问什么,提起什么话题,关注什么问题,他只有三个字:“无所谓。”我有点不耐烦了,问他想不想做这次咨询,“无所谓。”噎得我哑口无言。我把他母亲请了进来,母子俩当着我的面大吵。看得出母亲拿他无计可施,却把怨气指向了我。怨我不够专业,不能让他儿子开口说话;怨我办法太少,竟然斗不过一个中学生;怨我水平有限,不能用心理学的办法制服他儿子……我忍无可忍了,决定终止咨询,让财务退了她的咨询费。
回到办公室,同事们看出了我一脸怒气,我将刚才的过程叙述了一遍。一位同事的回应令我若有所悟。“你应该告诉他,他针对的不是你,他针对的是老师这种身份的人。正因为他母亲一再强调你是心理老师,请心理老师帮助他,反而强化了他对你的反感。”
静下心来,将他母亲提供的信息与他们母子的争吵联系起来,我体会出一条线索。亮亮的兴趣爱好是绘画,可因为他所上的小学重视音乐,父母就强迫他放弃画画,学黑管。尽管黑管学得也不错,但他对没有时间画画耿耿于怀。上初中后,虽然有一定的音乐特长,但比起班里的几个特长生,亮亮的音乐才能根本排不上。加之他的文化课不好,在班里一直抬不起头来。有时老师叫他发挥音乐特长,他反而推托、拒绝,弄得老师对他很反感。学习成绩落后,总招老师奚落。初一下学期,亮亮对一位颇有绘画天赋的初二女生充满好奇,总利用课间或放学时间与之搭讪,被老师认为是追女生,遭到两班班主任的批评,并当着很多老师的面讽刺他,令亮亮无地自容。他越发反感老师,反感学校,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被老师认定为心理不正常,建议家长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为此,亮亮与父母大吵大闹,还和父亲动了手。
上述案例中,亮亮表现出强烈的叛逆行为,是教师、家长最感棘手和无奈的问题,往往成为师生冲突、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如何解读青少年的叛逆表现,良好解决青少年与成人的对抗,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抗逆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抗逆力是生命面对逆境的被激活
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即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抗逆力是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是生命所具有的促进并修补健康的能力。
抗逆力是一个过程。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环境中的危机与挑战是激发抗逆力的先决条件。“抗逆力并非一种绝对的能力,拥有抗逆力并不代表个人就能抵抗压力,一个人的抗逆力适用于何种压力情境,是增加、减少还是改变,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
抗逆力是一个结果。抗逆力的结果抗击了困难,恢复良好的适应功能和行为结果,比预期的结果积极。“抗逆力是一种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可能会对个人的适应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但最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抗逆力可以理解为处于危险中的个体获取幸福时的一种状态,也指一个人要获取幸福所应具有的特点和心理机制。”
抗逆力视角的提出表明,逆境或危机有可能带来问题,也有可能激活生命的潜能,唤醒生命中沉睡的部分,推动生命走向更高的发展。很多经历过生命创伤或生活磨难的人,展示出的生命力量远远超出了预先的想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带到了相当的高度。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坎坷,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机会,是抗逆力得以唤醒和展示的机会。只不过有人展示的是积极,有人展示的是消极。青少年表现的桀骜不驯、反抗逆反就是成年人眼中的消极做法。
——透过问题,挖掘意义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
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当中,并非个体本身。一个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边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内化和体验的结果。以亮亮为例,之所以被认为有问题,源于他学习不好、追求女生、逆反心理严重。因为父母、老师将其界定为“问题”。“问题青少年告诉我因为人们认为他们解决事情的策略不同于常人,所以被贴上古怪的标签。在他们的经历中,各种各样的自我认同都是隐蔽的、贬义的词语,如‘行为越轨’、‘无控制力’、‘乱性’、‘忧郁’,这些在社会交流中定义他们的词语是那些有权者界定的。”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首要工作是同他们一起澄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本人没有问题,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挑战常规的言行、不合规矩的选择、我行我素的固执、追求自我的态度不被多数人接受,于是被界定为问题。
抗逆力研究发现,叛逆是生命力量的一种表现。当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个人选择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反而被成年人压制、贬损、指责,使得青少年没有机会表达心声,展示能量,造成他们的生命力量遭受阻止或束缚,他们就有可能通过“问题”发泄能量,也许是反常规的,但能够证明生命能量的存在。
透过问题,挖掘意义,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家长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不纠缠于问题本身,而要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力量,看到问题也是功能的体现。就像一棵生长的小树,受到环境的挤压不能挺拔、直立生长,但它并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生长着。也许是倾斜的,也许是缠绕的,也许是扭曲的,但它并没有停止、放弃、死去,这就是生命的动力。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就像受到挤压的小树,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不等于没有生命的意义。
——青少年要学会运用常规途径表现力量
青少年表现抗逆力有两个途径:“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简称为“4C”,包括胜任力(Competent)?爱心(Caring)?贡献(Contributions)和乐群(Community)?非常规途径简称“4D”,包括危险的(Dangerous)?违规的(Delinquent)?失常的(Deviant)和混乱的(Disordered)行为。
青少年需要明白,非常规途径代价巨大。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攻击乃至侵犯,对自己导致人格扭曲、言行失常或生活混乱。以亮亮为例,他放弃学习,违反学校纪律,与父母顶撞,破罐子破摔,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脱离集体,丧失学习机会,没有真才实学,不能胜任社会竞争,被社会淘汰。必须引导青少年深刻思考自身行为,认识行为的真正动因,以建设性方式参与社会,以常规行为表现自己的生命力量。
具体做法有三点。第一,加强亲社会交往。主动参与社会和学校活动,积极与人交往,良性互动。采取接纳、理解、合作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通过主动沟通、理性表达、积极合作的方式获得支持,寻取资源。第二,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明辨是非,区分美丑,对自己的选择具有清楚的期望值和把握度,知道自己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得到什么,拒绝什么。第三,提高生活能力,包括合作方式、沟通技巧、冲突解决能力、拒绝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减压和情绪调整的能力等。总之,从青少年自身发展来看,既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要学会接受、忍耐和正面适应,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条件。
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关键在于转换与青少年的关系,使青少年感到,他们不是社会的麻烦,他们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青年人探索生活、不甘沉默、不愿放弃生命的体现。“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当我们领会了“问题”背后的积极意义,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同他们一起探索,青少年就是社会进步的最强音。
田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