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9:08
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发布日期:2006-7-15 10:14:53   阅读次数: 1795

[内容提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代中国,新闻传媒是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共识和认同、协调社会全面且有序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要提高新闻传媒的运用能力,克服新闻报道中的不和谐问题;并大力推进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媒体制性和技术性创新,从而推进新闻传媒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传媒;传媒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关节点上的一次重大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了具体的观念变更、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开发和整合。众所周知,新闻传媒是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而存在的;尤其在当今中国,新闻传媒及其影响已经充塞了社会的每一个方位,并构筑了新的“社会生活地图”,传媒生态与社会系统共生、贯通关系更是日益紧密和深化。因此,寻求新闻传媒的和谐发展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当下,对于和谐社会的探讨、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也有着很多说法。从一般意义上看,和谐社会可以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层面: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和谐社会是一种即时追求,社会稳定、社会安全和社会正常运转是其最大的需要。从积极方面看,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战略,是连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动态涵盖系统;“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规范先进有序、社会运筹灵活得当的社会”①。在这个层面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追求社会发展的活力、激发文明进步的动力、开掘社会的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的过程。

  和谐社会的构建背景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构建积极意义的、以发展为主线的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表达、交流、协调、整合、均衡为主调,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需求的实现和最大幸福的满足;同时构建过程应从两个维度展开,即注重对人的尊重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各阶层在同一个社会平台上利益博弈富有弹性和整合性,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的融通和协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②。

  构建和谐社会动用的社会资源是广大的,新闻传媒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同时又是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此,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网络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断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具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的主要源泉”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传媒是社会的“神经”和“血管”,是现代社会通畅运转的必要条件。这已经被诸多的论著和实践所反复阐述和证实。西方社会把传媒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马克思主义者把它作为人民争取和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工具,把它当作人民的武器、阵地、旗帜、“无产阶级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另一方面,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在媒介时空和现实时空相叠加、相融合的媒介时代,新闻传媒的社会化、理性化、和谐化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新闻传媒;新闻传媒更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在自身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对新闻传媒的期待使命中找到最佳契合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滋生不息的资源性供给,实现和谐传媒与和谐社会的共荣共赢。         具体地讲,新闻传媒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关系到信息自由流通的公共领域的建构。新闻传媒既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内在机制;它既是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信息平台,又是人们对公共事务批评和评价的舆论平台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面对且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而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基础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通畅的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否则,听任一些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集体失语,社会交流和社会协调的渠道就没有了源头。当前我国对于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利益、需求表达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人民信访渠道和新闻传播渠道。前者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相对比较微观和具体的问题,而能够在作为公众议题的、保障民众表达权并在宏观意义上构成政府与民众无阻碍交流的最有效、最便捷通道,则是新闻传媒。

  同时,一个机制健全、运转通畅的社会,通常是新闻信息自由流通、社会透明度高、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认同程度提高的社会⑤。众所周知,民众知情权的有效保障,是社会有效交流的、协调的基本前提,而最具有这方面功能的社会资源,首推新闻传媒。今天,以新媒介技术为主导的媒介空间,不但没有削弱新闻传媒这种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加强了对它们的需求。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人们更需要对信息的解读、导航,从而获取对自身最有用的信息。“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尽管在这‘事实的年代’,信息往往支配了他们的注意力,并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吸收能力……他们需要的和他们感受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⑥。

  其次,关系到和谐的新闻舆论场的建立。衡量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平和公正,而公平和公正,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上。在一般的利益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付出和谐成本的,物质基础的雄厚程度及支付“和谐成本”的能力,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度、深度、力度和进度,影响着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程度⑦。

  毋庸置疑,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资源支持和硬实力上是有限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应更多地倚赖于社会认同、社会调适、心理调适等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新闻舆论场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当前,新闻传媒要担当几个方面的任务:一、引导社会动用必要的物质资源来调节各阶层的利益,特别是要呼吁社会加强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和保护,新闻传媒是和谐社会的“舆论推进器”。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思维和社会观念的一次全新的转变,这需要新闻传媒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改善全民的精神状况和提高道德素质,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来优化社会结构,推动全社会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合力。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进行疏导和调适,“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⑧。新闻传媒要充当的是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舆论支持。新闻传媒对社会现实的真实、理性反映,有助于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          第三,关系到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是以助推社会结构健康和社会运行顺畅为己任的。其中下列三个要素对现代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是极为重要的:一、新闻传媒的预警机制。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关系往往充满张力,有着多种不可控因素。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也潜伏着诸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社会雷达,……通过媒体监测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有利于社会的协调稳定”⑨。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底线,新闻传媒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位,对各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冲突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好危机信息传播,从而充分地发挥其预警作用。二、舆情搜集和反馈机制。新闻传媒最接近社会舆论,可以不间断地保持与民间信息渠道的交流,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关注,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出来,提供社会决策者参考。三、新闻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干预社会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新闻传媒社会影响力的主要立足点之一。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新闻传媒必须直面社会,对社会中不和谐和影响和谐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监督,通过新闻舆论的约束力,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挥其功效。从政策层面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新闻传媒的运用能力,都是中国共产党要加强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作为一项经常性、基本的任务。”紒紛矠应该说,我国新闻传媒服务于社会和谐的取向,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起步了。此后,新闻传媒的民主化、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新闻传媒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传媒的报道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

  首先是虚假报道。虚假新闻报道是对新闻生命力和公信力的自戕行为,更是对公众福利与社会和谐的严重伤害。虚假报道有多种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事实。二是偏听偏信,传递失实信息。三是张冠李戴,随意“导演”、“策划”新闻。借鉴“议程设置”理论而展开的新闻报道策划给中国新闻传媒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应该注意其中不和谐的负面因素,有些新闻传媒本末倒置,把新闻策划变成策划新闻,制造“新闻水货”愚弄公众。         其次是片面报道。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用这张地图来寻找发展的方向。为了保证地图的正确性,人们用社会雷达来监测环境,不断地修改社会地图,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雷达。但是我国有些新闻媒体没有担当好社会的守望者角色,他们不是为人们提供可资利用的社会的正确地图,而是提供一些胡乱涂鸦的漫画。炒作、失语和报道失衡是最典型的表现。在高度发达的资讯时代,一些重要、涉及民生的社会信息不能从正式传媒渠道表达,就会变成流言和谣言,“卷入社会离轨放大过程中的谣言,更具有权威性,因此也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紒紜矠,谣言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2003年在SARS开始肆虐时,我国新闻传媒的集体被动就证明了这一点。

  新闻传媒的炒作也会伤害社会的和谐。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体热衷于炒作社会上大款的生活方式和一掷千金的高消费方式,把社会中存在的少数生活现象当作普遍性的东西宣扬;对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定和不协调现象,过分地放大,反复传播,给人们的“心理模板”上刻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社会形象。近段时间,很多传媒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尽心去做民生新闻,但有些新闻传媒又有一边倒的炒作倾向,比如,一提到民工工资,就说是“血汗钱”,一涉及到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就疾呼“还民工血汗钱”。把劳资纠纷和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下解决的问题,变成一种悲情呼吁,仿佛这个社会到处充满压榨;这自然容易引起民工恶性对待纷争,激化矛盾紒紝矠,也容易使社会公众对社会认识产生偏差,还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对新闻报道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和运用时所产生的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不但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而且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报道的失衡则会导致“媒介现实”对社会现实的遮蔽和扭曲。当今一些新闻传媒在报道方向和内容取舍上,偏重于城市,而忽略了农村;偏重于政治、经济的“要闻”,而忽略了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要闻”;偏重于“眼球的吸引”,而忽略了心灵的“纯化”。还有的传媒热衷于揭丑,对社会上一些异常的、负面的现象竭力放大;而又有些传媒则热衷于“正面宣传”,处处唱赞歌,似乎社会一片升平。凡此种种,都会对民众产生误导,从而消解了对社会本质的正确判断力。

  再次是泛商业化报道。一些新闻传媒崇尚怎么来钱怎么来,大搞“非社会化”或“去政治化”,消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以“金元新闻”为看家的法宝,“嫌贫爱富”,惟大款、富豪为“上帝”,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不惜版面、时段,尽力予以表达;“而反映普通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愿望、感情、要求和呼声的东西却少了”紒紞矠,即使有一些涉及下层民众的报道,也多是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的姿态,显现的也只是民众被扭曲或悲情的形象。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传媒几乎成为商、媒勾结和共谋的领域。此外,一些行政权力利用传媒寻租的问题也没有绝迹。传媒如此作为,都是以伤害社会和谐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以娱乐至上为市场的切入点,使低俗新闻大行其道。传媒娱乐功能的发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新闻传媒走向娱乐至上的极端,用大量的“星、腥、性”的内容来招徕受众,并以之为自己的独家品牌,这不但污化了社会空气,麻醉了人的身心,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还有一种恶俗的偏向,就是把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作为戏说对象,以之演绎报道的“精彩”,而不顾民众的真实感受、喜怒哀乐。

  虽然我们应该摒弃那种新闻报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僵化思维,但必须充分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不和谐确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相对和谐呢?

  首先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学的常识性问题,也是新闻传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迷失的圭臬。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新闻传媒泛商业化的浪潮中,那种泛政治化时期的虚假新闻的恶毒“借尸还魂”式复归的实质,及其对社会和谐的严重危害。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依托,为此,要大力加强新闻传媒的内部机制转换和制度保障,完善新闻传媒的内部管理,强化其社会责任,解决商业利益操纵新闻传媒的问题。同时,在新闻传媒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健全,通过有效的、可行的公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保障和约束新闻传媒对社会责任的建构和落实;也要援用市场的力量,对有虚假报道行为的媒体及其相关的信息及时地公布于众,通过理性的传媒市场使虚假行为付出高额成本和代价,甚至受到经济惩罚和制裁。

  其次应该在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下,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从一定角度说,反常性的东西对新闻报道自然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新闻报道首先要肩负的是社会责任,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民众同政府的沟通交流、以社会认同、以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以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坚持以建设性的态度介入社会。比如揭丑报道,我们揭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消减社会的信息不对称,而不能为社会制造“精神恐慌”。新闻报道中的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凭感性冲动,此一时,彼一时,随风倒,形成报道的浮躁和浅薄,一会儿是集体失语,一会儿是众声喧哗,追求那种不负责任的煽情效果。比如,我们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呼吁,应该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协助政府和社会解决问题,同时也有责任提醒社会,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妥善处理利益矛盾,理顺群众的情绪。否则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激化矛盾。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系统,任何社会的和谐都是相对和谐,而且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夜之间爆发,技术革命也可能只要几年时间,但是社会革命却要几十年的时间”紒紟矠。社会公平也是相对的公平,而且侧重于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如果把结果公平作为报道方向,就会伤害社会和谐的本义。还有,社会中的有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一定要全力解决好;而有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对这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作出理性的判断、理性的报道和解释,在呼吁社会关注的同时,理顺社会的情绪,不能盲目地一边倒。再次,在着眼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要有全局眼光,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闻传播服务中,报道应为民众提供理性的社会“认知模板”,从而协助构筑和谐社会的“规范模板”。这就需要辩证地看待社会和社会问题,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比如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揭露,既要让这些社会不能容忍的、破坏社会健康、不和谐的东西曝光,又要有一定的把握度和报道弹性,应该给社会以公共信心。再如,提供娱乐服务是媒体的本质功能之一,但不能走极端,不能过分,不能误导受众,不能用垃圾信息和文化伤害社会的肌体,应该给人们以高尚的思想和情操陶冶。

  要促进新闻传媒报道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更新新闻报道观念,不能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面前,还保持僵化、淡漠化的老套套、老面孔,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既给社会提供对称性的信息流通,又给信息以辩证理性的解读、分析和导航,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支持。

  三、新闻传媒业是否发达,是否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传媒发展。当前我国不仅处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而且我们的新闻传媒也处在一个发展的拐点。媒介新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已经卷入的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使新闻传媒在经济生存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许多制肘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新闻传媒健康、有序、和谐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我国新闻传媒,也有着明显的初级阶段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传媒的结构和布局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的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媒介占有量和占有率的极大差距。社会中,一方面有很多人接受的信息过剩;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信息匮乏的人群。“正如物质财富上存在富裕与贫困的差异一样,在信息占有上的情形如出一辙。因经济窘迫而疲于奔命的人往往也是信息匮乏的人”紒紡矠。传播信息沟的存在,使中国实际上存在两种媒介文化时间和空间,时间差和地域差的悬隔,使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在媒体中缺少自己的声音,缺少利益表达的渠道,这样自然会导致利益的分化、社会文化的断裂。          同样,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介产业化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国新闻传媒的结构上也不够平衡:承担着较强的社会责任的主流媒体(党和政府的机关报等),有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一些通俗性的大众性媒体,由于追求市场的卖点而媚俗化、煽情化,淡漠了对民生主要问题的关注;还有一些在市场中很有潜力和活力的专业化、分众化媒体,则把注意力投向高端、有影响力的人群,而出现了对社会民众负责的盲区。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削弱了社会的公共理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闻传媒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传而不通、流而不畅的问题并存,社会和各阶层交流和互动场域的相对缺失。

  从传媒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我们的新闻传媒也有较多的初级阶段特征。虽然近年来,新闻传媒在体制改革的构想上有很大突破,如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两办12号文件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野,确立了新闻传媒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这两类不同的体制分类,并提出不同的运作要求,这种体制划分应该对我国新闻传媒的体制建构有正本清源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运作中却混淆不清,机关报也在大抓广告,把赚钱作为发展的第一位要求,而一些市场性的新闻传媒,却拥有大量的“类行政资源”,成为一些权力部门的赚钱机器;在新闻传媒的运行机制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与市场经济对接的过程中,新闻传媒总体上是迟到者,市场的运作机制在一些传媒里缺席;而我们在没有真正有效生成新闻传媒市场运作机制的时候,又把一些优秀的传统迷失了,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运作机制,也存在缺席的问题。媒介产业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给中国新闻传媒产业做大做强带来了契机,也为传媒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打开了路向,但是,从边缘开始突破的媒介体制和机制改革,在我国新闻业中表现得很不平衡。一方面总体的机制尚未理顺,计划经济的新闻业运作方法开始失灵,而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体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各个媒体都处在机制转换的探索之中,一些高度市场化和走国际化道路的传媒,与一些欠发达地区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传媒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到表层,就是极端的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传媒和谐发展的阻碍和危害。新闻消费主义“突出新闻的消费性,即讲究实用性,迎合受众需要”紒紣矠,以商业化功能涵盖新闻传媒的所有功能,注重“眼球经济”,认为新闻传媒“利润增长”高于一切;一些新闻传媒在“新闻消费主义”、“新闻平民化”的幌子下,热衷追逐、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强调媒介的市场占有招术,而放弃了对人的深刻的关心和关注,淡化了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上述种种,不但妨碍新闻传媒自身的发展,也会对传媒参与建构和谐社会带来极大的制约。         新闻传媒回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并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首要的问题是确立和强化新闻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警惕和防范利润至上的极端媒介消费主义。它消解了媒介生存的原初依据和终极目的,把新闻传媒作为经营工具,一切屈从市场,认为市场的选择就是传播的归宿,是新闻传媒自身的生存依据。传媒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追问传媒经济的本质和支撑点在哪里?新闻传媒的核心价值在哪里?社会责任是新闻传媒的脊梁。没有这个脊梁,新闻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里要分清注意力经济同影响力经济的根本区别,传媒经济应该是影响力经济,注意力经济是吸引“眼球”的,追求的是一次性效益,只是传媒经济的切入点之一;而影响力经济则是赢得受众的信任、忠诚,追求的是持久性的收益,这才是传媒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向。另一方面要反思和清理各种滞后观念,告别僵化的新闻传媒运用思维,既要充分认识到,在媒介空间高度广阔、社会高度开放和流动、受众选择多元、媒介的全球化和市场化高度渗透的新媒介环境之下,若把对新闻传媒的单边、单向控制作为万应灵药,不但会把新闻传媒管死,而且这种具有“人治”特点的管理方式与“依法治国”的方略极端不对称,是我国建立政治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改革的东西;又要有深化新闻传媒改革的信念,对社会深刻转型、新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新闻传媒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有清醒的把握,对那种“双腿”行进在现在,而脑子却停留在过去的新闻传媒经营和运作观念要彻底地转变;对那种企望、等待政策和机遇的“馅饼”,在改革和创新上无所作为的思维方式要坚决抛弃,以信息公开,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为核心,以新闻传播的良性效果为依归,大力推进新闻传媒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创造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社会对新闻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强化新闻传媒的发展力。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为新闻传媒提供良好的生存、施展的空间,推行行政公开、促进言论自由、加大政策扶持,实施制度创新等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系统、科学、有效的传媒监管机制和体制。特别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新闻舆论监督,要给予保护,给予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谐社会决不是一团和气的社会,面对社会不和谐现象,新闻传媒的理性和建设性监督,是解决问题、消除不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阳光操作法”。最重要的是把新闻传媒的发展依托在法治轨道上来。从一般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完备的法治社会。中央领导强调,为构建和谐社会,一要实现公平和正义,二要加强道德教育,三要加强法制紒紤矠。新闻传媒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事,同时强化自身建设的法律依托;社会对传媒的保护、调控和监管也要以法律为依归,当前特别要杜绝对新闻传媒调控管理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随意性,树立依法规制和运用新闻传媒的观念。这不但是保证新闻媒介自身权利的要素,也是保证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        第三,推进新闻传媒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深刻创新,也是新闻传媒体制和机制的一次深刻转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方向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型过程:第一次是从为政治服务为中心转型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那次转型开辟了中国新闻媒介发展黄金时期,为我国新闻传媒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二次转型则是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进化向为社会系统的和谐健康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转型过程。我们不能把传媒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仅仅作为一种应时的任务,而要作为传媒发展的长期战略,要认识到这是传媒履行其终极目标――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是新闻传媒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一个良好的机遇。

  一、是要有健全、系统、科学、有效的新闻传媒制度安排。明晰两种新闻传媒的制度分类,严格地划分公益性新闻传媒与经营性新闻传媒的界限,两种传媒的运作行为和运作方式决不能搅在一起。大力发展面对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公共传媒,采取政策扶持、强化内部改革等措施,可以借鉴英国BBC等公共新闻传媒的运作机制和方法,通过政府提供运营资金的渠道的方式,引入社会化监管的机制,让公益性新闻传媒不介入广告和经营市场或有限介入限定的领域,打造一批强大的公益性主流媒体。对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经营性媒体,要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放手发展,通过多种富有弹性和包容性来保障其为社会服务的长效规制,加强社会责任的规范和要求,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在国际传媒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闻媒体;对各种传媒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推进社会和谐作为其发展的内在约束要素。

  二、是创造性地调整新闻传媒的结构和布局。把坚持媒介为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理性和社会公共信心的服务导向,作为传媒结构调整的重点。针对我国媒介发展地区不平衡的现状,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新闻传媒,采取适当的扶持和政策倾斜;要适应社会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和受众窄化的趋势,适应市场化走向,实现新闻传媒对社会的全面覆盖,特别要开发和发展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新闻传媒,努力消除信息鸿沟,均衡地保证受众信息占有量的相对公平,尤其要建立信息公开的有效运作方式,对大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满足条件,保证政府、社区、群体、个人的有效交流、理解和沟通,推进全社会的共识和认同的形成。作者:罗以澄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詹绪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参考文献:①邓伟志:《“和谐社会”浅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③紒紡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第272页。④林志力:《新闻传媒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http://www.cwmedia.org.⑤裔赵路平等:《和谐社会中的媒介角色建构》,《传媒观察》,2005年第4期。⑥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⑦南振中:《为促进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中国记者》,2005年第4期。⑧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