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中高段语文学习资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41:44
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中高段语文学习资源
拓展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九年义务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思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科学育人”,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无疑能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而“乡土特色”作文更是学生作文联系生活的桥梁。
2、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3、我们的家乡——仙居是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二)概念的界定
乡土文化,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文化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积累一整套乡土文化学习材料,为拓展小学生语文学习内容提供借鉴。
2.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乡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思想,使学生获得参与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本课题自2006年春季起,实验周期为一年,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6年3月——2006年3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二)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7年2月
第一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第二阶段:2006年6月——2007年2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第三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对本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研究课题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性的建议。由于我县是山区县,受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见识面窄,生活经历不丰富,给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局限于教科书,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的研究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
1.乡史文化
仙居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记载了劳动人民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记载着家乡发展的历史。语文重在培养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继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对乡土文化的挖掘,我们主要拟采用:
①访古寻迹
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如石桥、古镇、古宅、庙宇,参观“乡史陈列室”,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图片,了解家乡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②追古问昔
主要包括带领学生走进街坊、农户,请知情人讲述民间传说,了解感人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
③唱古抚今
组织学生画古迹、讲故事、写家史、拍家景,增强“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2.乡艺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让学习漫步在艺术的花园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①民间艺术
仙居素有“花灯之乡”的美称。仙居的花灯古朴别致,令人赞叹不已。带领学生了解花灯的制作工艺,观赏美丽的花灯,给学生美的享受;并通过走访民间文化艺人,查阅民间文化艺术种类及特点,培养学生采访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②旅游资源
对仙居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可组织春游、采访、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其间,感受仙居美丽的自然风光,美丽的传说,陶醉其中。
3.乡特文化
仙居有丰富的特产。近年来,更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绿色食品,如:板栗、三黄鸡、山茶油、黄花菜等,使人赞不绝口。
①知特产
组织学生了解仙居有哪些特产以及这些特产的特点、作用。
②宣特产
组织学生通过写广告、画宣传画、写介绍文章等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
(二)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  时间安排
(1)节假日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采访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乡土学习资源
(2)语文活动课
在语文活动课中,采用让学生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举办乡土文化知识竞赛,写有关介绍乡土文化的作文,画有关乡土文化的图画,当小导游,模拟表演等形式,熏陶感染学生。
(3)班队活动
通过班队活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2.  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进行独立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3)全班活动
主题类活动可采取全班活动这种组织形式,也可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组合。
3.  活动的评价
(1)       重视过程评价
(2)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3)       实行开放评价
(三)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要求
1.用美丽的乡土文化陶治学生的心灵
千百年积淀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所以,在利用乡土文化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就应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特之美,从而在感受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在乡土文化的挖掘中,让学生亲历情境,为写作教学奠基。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生活,缺少写作素材,已成为学生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乡土文化的挖掘,有助于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亲历活动过程,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乡土文化蕴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里面有许多丰富的想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触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我们的追求。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校就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实际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该课题组的老师都是一线语文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都独立承担过县级以上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可持续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有鉴于此,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六、成果呈现形式
以书面报告为载体的课题结题报告;以网络为载体的乡土文化开发成果;以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