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ht:杨振宁李政道纷争(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9:57
   揭开李政道和杨振宁纷争的全部迷雾
 
 
  1、问:李政道出身贫寒,杨振宁出身高贵?答:李政道出身比杨振宁高贵,李政道的祖父更是比杨振宁的牛多了。李政道出生时,父亲读的大学比杨振宁父亲的大学好,李政道父亲就读于金陵大学,杨振宁父亲就读于北京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前,金陵大学一直都比北京师范大学好。母亲也是李政道的好,李政道的母亲读过中学,杨振宁的母亲根本没受过多少教育,只受过很短的旧式教育,一点也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小时候成长环境也是李政道好。人的智力取决于6岁前,而6岁前杨振宁是跟母亲一起过的,到6岁才去上海见到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父亲。而李政道4岁就开始读书了。此外,杨振宁小时候在合肥长大,6岁时去上海接他父亲就是典型的乡巴佬进城,汽车之类的,电灯之类的,都是第一次见。杨振宁:“我还记得6岁时,合肥城西北1/4几乎没有人,有很多农田。……那时,除了比较荒凉外,合肥城也无电话、电灯,更没有看见过一辆汽车。……1928年父亲从美国回来,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所以我母亲带我,由我叔叔护送,从合肥经过芜湖,坐江轮到了上海,去接我父亲。到上海和后来到厦门的经历,可以说使我从18世纪一下子进入20世纪的初年,第一次在上海看到这么宽阔的大马路,第一次看到汽车,第一次看到抽水马桶。”杨振宁唯一可吹的就是杨武之拿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其他都不如李政道。没想到今天却被吹成了杨振宁比李政道出身好,还有人发文章发在《三连生活周刊》大谈特谈,真是笑话!
  
  18*-96年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
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
事。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想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1905)也早故。所以,杨邦盛夫妇对杨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注:段芝贵,1869年生于安徽合肥,后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8*-95年参与小站练
兵,升任武卫右军翼长、拱卫军司令、江西宣抚使、第二军军长等职。1907年任天津南段警察局总办时,因将津门艺妓杨翠喜献给庆亲王载振而谋得黑龙江巡抚一职的丑闻被罢职。1913年,段芝贵参与镇压“二次革命”,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督理奉天军务,力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时,段芝贵任讨逆军东路司令,封辅威上将军。
1918年,任陆军总长。1920年任定国军西路总司令。皖系失败后去职,隐居于天津租界。1925年病逝。1914年,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规定修业3年。毕业后,杨武之回到安徽安庆中学教书。
  
  1922年9月25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为合肥市)西大街四古巷。杨
振宁的名字中的“振” 是字辈,“宁”是由于杨武之工作的地方安庆又名“怀宁”,因
此杨武之给儿子取名为振宁。杨振宁出生次年父亲杨武之即赴美留学,1929年才回
国。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其曾祖父参与创建的博习书院和东吴大学。他的伯祖父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达数十年之久,伯父也在博习医院和东吴大学任职数十年。其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在上海做化肥生意。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受教育女性。李政道兄妹6人,他排行第三。在父母的引导下,李政道4岁开始识字,同时对算术特别感兴趣,尤其口算是他的拿手好戏。2、杨武之是大数学家?
  
在凤凰卫视拍的《***清华九十年》里,称华罗庚为大数学家,这是毫无问题的。问题是,他们也说:大数学家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可是,杨武之是大数学家吗?
  
  显然,杨武之只是获得了美国名校博士学位,但是在学术上没有多少成就的普通的数学系教授而已。由于身处清华,清华出了许多人才,杨武之的确为一些人才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本身的学术成就是很一般的,远不能跟华罗庚比。
  
  杨武之1948年没评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也没评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都是很正常的,看看他的论文发表情况就知道了,杨武之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现在的记者动不动说杨武之是大数学家,是不够严谨的。
  
  当然,杨武之本人的人格和教学成就不容否定,但是科研成就就不必拔高了。3、杨振宁的老师都很牛B吗?比李政道的老师牛吗?    答;很明显,李政道的老师都比杨振宁的牛。
  
  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是:西南联大本科导师吴大猷,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导师王竹溪,芝加哥大学时的博士导师泰勒。
  
  对李政道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是:浙大物理系束星北、西南联大吴大猷、芝加哥大学费米。
  
吴大猷是相同的,我们不必讨论。费米显然比泰勒牛,也不必讨论。现在来讨论王竹溪和束星北,杨振宁一直吹王竹溪给他多么多么好的教育,笔记到了美国甚至今天都还有用。所以也就可以吹他一直都受到多么好的教育了,所以到了芝加哥就可以做“学生——老师”,比费米都还牛,是李政道的实际导师了。其实呢?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比比看,束星北牛还是王竹溪牛?
  
  显然,在物理学方面,束星北的水平比王竹溪高一截。虽然两者都是1955年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但是以论文发表而论,束星北在Nature和Philosophy Magazine
等当时最顶尖的杂志都发表多篇论文,而王竹溪最好的论文仅仅是一篇Physics
Review(《物理评论》)。
  
  这个都不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里面谈到一段话,大家
都没听说过的,都会很感兴趣的,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王竹溪的水平可能远不如束星
北,对许多东西都没悟透:
  
  1952年下半年,束星北从浙江大学调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校长时华岗。年
底,在山东大学大众礼堂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最著名的热力学
家王竹溪先生。
  
  现任青岛海洋大学物理系主任于良:“当时,教育部要求南北重点大学相互交流学
习,王竹溪作为北方的代表专程到了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作了讲学和交流,返程途
中,被华岗专门请了来。那天,大众礼堂座无虚席。物理系、数学系的教师、教授们大
都到场了,华岗校长和一些校领导也来了。这样的场合,我属“小字辈”,因而在最后
一排捡了个座坐下来。在我印象里,王先生的学术报告内容广泛,涉及卡诺热机运行,
平衡状态下的压缩气体,热的气体运动等,也不时穿插一些国际上有关热力学最新动态
和争论。他一边讲着一边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流畅漂亮的公式或重要的概念。我那时
现代物理的底子较薄,量子力学也好,热力学也好,虽也知道个一星半点,但大都没有
受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对王竹溪那些排炮般公式概念也只能是囫囵吞枣。我所能做的就
是尽量将笔记做好,留待以后慢慢消化。学术报告大约进行了将近五十分钟时,坐在前
排的会议主持问:用不用休息一会儿。兴意昂然的王先生说不用。他正准备继续讲下去
的时候,一个身穿蓝色长袍高大魁梧的先生走向讲台,他也不做任何解释或开场白,在
人们疑惑的目光里,他将双手撑在讲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
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几乎写满黑板的公
式和概念上打着叉,一边解释错在那里。没人说得清这是怎幺回事,大厅上空沉寂了好
一阵子后,我听有人小声嘀咕说:束星北、束星北。我一入校就知道了束星北的名字,
却一直未缘得见,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里认识了他。
    最难受的应该是王先生,他呆呆地“干”在一旁,看看半路杀出来的“程咬
金”,又求援似的看看台下,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会场主持人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
拿眼使劲地瞅华岗和其它领导。会场发出了一阵骚动。束先生好象根本就没有看到别人
情绪和反应,也不在乎别人是什幺样的感觉,一味在那里“正本清源”。大概是见华岗
没有反应,会场渐渐平静下来,束先生一口气讲了大约有四十分钟,也可以说,是对王
竹溪“清算”了近四十分钟,这期间,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主持人几次让他坐
下来,他都未从。
  王先生是周培源的大弟子。据说他回到北京后,曾到周培源先生面前哭诉。大学的
有关领导也认为此事有损王先生的面子也有损山东大学的名声,专门找束先生谈话,束
先生却说,有些东西他没从根本上讲通,我自然看不下去。过去大学都是怎幺做的。堵
得领导没脾气。”(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作家出版社,2004年)4、问:杨振宁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  答:吹牛皮!首先,杨振宁米尔斯的1954年的文章本身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说明杨振宁的洞察力跟
牛顿和爱因斯坦相比,远远不是一个档次。
注:我们都知道,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洞察力是极其惊人的,哪像杨振宁,除了数学还不
错外,洞察力根本不行,老是想错,宇称不守恒想错,杨-米尔斯方程发表的时候也想
错,分析社会现象也没有啥洞察力,就这样的洞察力居然敢吹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
  
其次,该方程一开始也是没用的。因为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上没有发现除了
电磁场之外的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
马中骐: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对同位旋场规范化的SU(2)规范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
理论,遇到的一个重大困难是,严格的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场的量子是零质量的矢量粒
子。作为U(1)规范场的电磁场,它的量子是光量子,静止质量为零。但是,实验上再没
有发现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这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
Abeliangaugetheory)提出以后没有迅速得到应用的根本原因。  
  196/4年黑格斯(Higgs,P.W.)提出一种克服规范场粒子零静止质量困难的
方法。他引入一种标量粒子,后来称为黑格斯粒子,通过这种粒子的真空自发破缺,可
以使与被破缺的规范对称性相对应的规范场获得静止质量。1961年格拉肖曾在CVC和
PCAC理论基础上提出过一种基于SU(2)×U(1)规范作用的弱电统一模型,这模型
的零质量规范粒子的困难依然存在。1967年温伯格和萨拉姆在格拉肖原始模型的基础
上,利用黑格斯机制,发展和完备了SU(2)×U(1)弱电统一规范理论。弱电统一理
论取得巨大成功,它的预言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特别是它所预言的新的规范矢量粒子于
80年代初期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实验中观测到了,它们的质量与主要
性质都和理论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    
然而,黑格斯场至今没有发现,弱电统一理论引进的一些参数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
解释,甚至这理论尚未解释弱作用所有主要性质。例如与奇异粒子弱作用过程有关的卡
皮波(Cabibbo)角,在弱电统一理论中是作为外来因素放进去的,理论无法提供任何
解释。  
   量子色动力学沿着另一条途径来解决规范粒子零质量问题。早在50年代末,日本的
坂田昌一(Sakata)领导的小组提出强子存在着SU(3)对称性。60年代初,对称性
理论吸引了粒子物理界浓厚的兴趣。196/4年盖尔曼(Gell-Mann,M.)提出强子由夸
克(quark)构成的设想。系列实验证实了强子的夸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描写
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按照这一理论,夸克
带有两种量子数,分别称为味道和颜色。当然,它们与通常的味道和颜色概念毫无共同
之处。根据目前的实验,共有五种不同味道的夸克,很可能会有第六种味道,每种味道
的夸克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各种颜色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这是一种SU(3)规范
作用,传递规范作用的规范粒子称为胶子(gluon)规范理论严格地规定了强相互作用
的耦合形式。这种非阿贝尔规范作用有十分奇特的性质:耦合强度随能量增高而减弱,
高能粒子间的作用变得很弱,可用微扰论来计算,称为渐近自由现象,这也在实验中观
测到;相反,随能量降低,耦合强度不断增强,以致要把带颜色的夸克分割开需要无穷
大的能量,称为颜色禁闭现象。由于颜色禁闭,在目前能量的实验中只能观测到没有颜
色的状态,即颜色中性状态。因为夸克带有颜色,作为规范粒子的胶子也带有颜色,所
以目前实验无法直接观测到单独的夸克和胶子,这就解释了目前实验没有发现这类零质
量规范粒子的原因。
  量子色动力学解释了强相互作用的一些实验现象,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在低
能情况耦合系数较强时,如何按照这理论作外微扰计算问题,又如颜色禁闭性如何从理
论上作严格论证问题。
1974年乔奇和格拉肖提出Georgi-GlashowSU(5)大统一模型,超对称(super-
symmetry)理论,超引力(super-gravity)理论,这些理论试图将强相互作用和弱
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但是远未成熟,跟超弦(super-string)理论是相互竞争的理论,
也未必比超弦理论更有前景。  显然,先不管这些理论到底有多大影响,即使很大也不能把这些东西的成就都算到
杨振宁头上,大多数功劳应该归这些搞出新进展的人们,正因为如此,他们纷纷获得了
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再说,即使加上目前所有统一这些力的成绩,也未必能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因为根
本没有统一起来,更何况,杨振宁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其用途的方
程呢?
  
  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杨—米尔斯方程的重要性,但是夸大到杨振宁可以与牛顿、爱因
斯坦比肩,也太能吹了。杨振宁只能说数学好,物理的洞察力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怎么能
比?!成就又怎么能比?!
  
  再说了,杨振宁自己本来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可是最关键的东西一直想不出来,最
关键的方程一直弄不出来,最后跟当时马上要博士毕业的米尔斯合作,米尔斯帮他弄出
来的,照正常的话,米尔斯绝对该排到前面,与杨振宁对半分对该论文的贡献,因为如
果没有米尔斯,该论文杨振宁绝对做不出来。
  
  可是呢?杨振宁无论跟谁合作,都喜欢抢人家的,不愿意按字母序排,欺负人家博
士生身份低,最后人家的成就得不到承认还好意思说是别人对米尔斯不公平,其实对米
尔斯不公平的就是杨振宁,如果杨振宁对米尔斯公平点,按照合作研究的常规,让米尔
斯按字母序排作者发表论文,米尔斯的地位就很不一样了。
  
  跟牛顿、爱因斯坦比肩?学术成就差天远,人格、修养也不知差多远。我看借个建
摩天大厦的吊篮把你杨振宁吊到几百米的高空也无法跟牛顿、爱因斯坦比肩。
5、问:不是说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描述物理现象第九组最重要的方程吗?而且杨振
宁清华主页里的传记中也提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作用、电磁作用、
弱作用和引力。现在知道,传递这些作用的都是杨一米尔斯场。”这难道还不够说明杨
振宁足以和牛顿、爱因斯坦比肩吗?答:如果杨-米尔斯方程确实是描述物理现象的第九组方程,那杨振宁当然非常了不起
啦!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是吹牛,那就是吹牛的水平了不起而不是本身的水平了不起啦!
对于如此之大的牛皮,我只能说,杨振宁你真能吹,I 服了you!   杨-米尔斯方程是描述物理现象的第九组方程?根本不是!   前面已经提到,杨-米尔斯1954年提出的方程,有个根本性的缺陷,那就是严格的
规范不变性要求规范场的量子是零质量的矢量粒子。作为U(1)规范场的电磁场,它的量
子是光量子,静止质量为零。但是,实验上再没有发现其他零质量的矢量粒子,这是非
阿贝尔规范理论(non-Abeliangaugetheory)提出以后没有迅速得到应用的根本原
因。因此,如果没有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方程是没用的。正因为如此,杨
振宁1954年初在普林斯顿报告这篇文章的时候,著名科学家泡利在杨振宁作报告时两
次打断杨振宁的讲话,问到规范场粒子的质量的问题,而杨振宁讲不出来,就坐下了。
后来10年之后,196***4年,黑格斯(Higgs,P.W.)提出一种克服规范场粒子
零静止质量困难的方法。他引入一种标量粒子,后来称为黑格斯粒子,通过这种粒子的
真空自发破缺,可以使与被破缺的规范对称性相对应的规范场获得静止质量。其后,
1967年,温伯格和萨拉姆利用黑格斯机制,发展和完备了SU(2)×U(1)弱电统一
规范理论。由于他们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突破,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即使如此,
他们假设的黑格斯场30多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发现。这说明规范场粒子零质量问题是
个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
量子色动力学沿着另一条途径来解决规范粒子零质量问题,但是这些成就,主要功劳应
该归功于取得突破的这些人本身,由于他们的努力,研究才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取得了突
破性的进展,正因为如此,他们纷纷获得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却没有份。为了将目前存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目前有人提出了大统一模型、超
对称(super-symmetry)理论、超引力(super-gravity)理论,这些模型都存在不
少问题,远没有达到完善和得到公认的地步。即使这些模型确实成功地将强相互作用和
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了,那第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也不会是杨-米尔斯方程,而是能够将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那个方程,这是无比显而易见的,怎么能把杨-米
尔斯方程吹成第九组方程呢?而且,将这些作用统一起来的上述理论和模型,也只是与超弦理论相互竞争的模型,未
必就一定比超弦理论更有前途,现在怎么能下结论说“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
用:强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引力。现在知道,传递这些作用的都是杨一米尔斯
场”呢?这是明显的夸大其辞。不是说杨-米尔斯一点也不重要,可是有多重要要客观地看,在当初提出这个模型的时
候,杨-米尔斯根本没有那么深的洞察力,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而且本身也没有解
决限制模型适用性的致命问题,怎么可以过分夸大到可以第九组方程的地步呢?怎么可
以因此把自己吹成跟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呢?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的方程,哪里会像杨
-米尔斯方程这样存在这样大的致命缺陷?而且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的方程时所体现出
来的极深的洞察力,哪里是杨振宁脑子这样一团浆糊的人的洞察力可以比的呢?实际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所有这些试图统一四种力的努力,已经有10几个
人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仍然没有统一起来,即使统一起来了,也顶多跟牛顿和
爱因斯坦的成就平起平坐,成为第九个最重要的成就,可是这个成就,是10几甚至几十
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达到的,这么多人的成就才可以跟牛顿和爱因斯坦一个人想出来的东
西比肩,这正说明了牛顿和爱因斯坦非常人可以的客观现实。由此可见,杨振宁仅仅是
提出了一个自己都没太想明白用处的方程而已,即使想通了它的用处仅凭他这个方程也
无法得到可以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发现和学术成就,怎么就被吹成了可以比肩
了呢?我觉得,杨振宁的贡献,可以用一个相对形象一些的比喻来说明具体杨振宁和米尔斯提
出的方程有多大贡献。我以盲人摸象的故事来说明:假设我们试图要去了解的东西是一个巨大的石象,杨振宁最初找到一个锄头,想挖出这
只象,可是他挖错地方了,而且呢,锄头的柄太短了,不好使,简直使不上力气,无法
干活,后来呢,别人就找到了一个长柄,换掉了杨振宁原来丢弃了10年的旧锄头的柄,
发现还挺好使,挖出来了石像的一条腿一边,这就是黑格斯196*4年的工作的意义,后
来呢,温伯格和萨拉姆1967年又把锄头磨锋利,甚至用热处理的工艺把锄头变得更加
好用,于是挖出了整只象腿。而其他人则从别人的角度挖,也挖到了一个象腿。有人也
想用方法弄清楚整只象是什么样子,可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人做到了这一点。而牛顿和爱
因斯坦的水平和贡献,就是达到了可以让人们认识一只完整的象,虽然这个象未必跟其
他象一模一样,但是毕竟让我们可以有一个高度肯定、完整而清晰的象的样子。杨振宁
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并不是特别好使的锄头,这个贡献怎么能拔高了已经可以告诉大家整
个象的样子的程度呢?所以,我再说一遍,杨振宁以及杨振宁的吹鼓手们,你们太能吹了,这么大一张牛皮你
们也能吹上天,真是吹牛的法力大无边。I 服了you!6、问:《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12月不是发表了鲁伊的《走近真实的杨振宁》吗?
看人家描写的“真实的杨振宁”,多好一个人啊,家庭出身好,父亲牛B得不行,连大
家都无比崇拜的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父亲杨武之的门下。而且杨振宁可是名人之
后,是属于贵族圈子的人,不像李政道,“出身贫寒”,不是贵族圈子的人,所以两个
人会闹不和。不是说的挺有道理吗?答:首先,我要说,杨振宁就是父亲读了美国名校博士,所以后来做了清华教授,其他
的东西跟李政道比都差好远。要真说贵族,李政道是正宗的贵族出身,而杨振宁是土包
子出身,而且其爷爷要是不是得了鼠疫死了,活到解放后,绝对是被枪毙的对象。杨振
宁的爷爷是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
的幕府中司“笔札”,做类似文书之类的事。大家知道杨振宁的爷爷是在给谁跑腿啊?
段芝贵!这个人在清朝时就闹出过将津门艺妓杨翠喜献给庆亲王载振而谋得黑龙江巡抚
一职的丑闻,民国期间更是拥护袁世凯恢复帝制的铁杆支持者,所以杨振宁的爷爷为了
混口饭吃是不管主子是好人坏人的,结果成了坏人的狗腿子,爷爷是这种身份,也敢叫
贵族出身?  实际上,在杨振宁、李政道和邓稼先三个人中,比祖上血统高贵与否的话,杨振宁的
出身是最差的,爷爷都是民国拥护帝制复辟的清末腐吏遗老的狗腿子,这种出身在中国
绝对很差的了,哪里是什么贵族出身?来看看邓稼先,他的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篆刻、书法第一大家,祖父邓艺孙是安徽学术
界的知名人士,父亲邓以蛰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和早稻田大学就读,以后又
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读书五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和清华大学任
哲学教授,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这种是正宗的贵族出身,六世祖居然是鼎鼎大
名的邓石如。而李政道呢,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其曾祖父参与创建的博习书院和东吴大学。
他的伯祖父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达数十年之久,伯父也在博习医院和东吴大学任职数十
年。其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在上海做化肥生意。母亲张明
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受教育女性。李政道兄妹6人,他排行
第三。李政道的6个兄弟姐妹,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交大、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和西
南联大,反正几乎全是当时很有名的大学,其中一个弟弟还做过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长,
水平高得很。李政道的出身哪里差了?我看李政道算贵族出身还差不多。再说杨武之,虽然做过清华大学教授和系主任,可是说陈省身和华罗庚都是出自杨武之
的门下,这个也太离谱了,陈省身的老师是孙光远,不是杨武之,陈省身一生的研究方
向是微分几何,而不是杨武之研究稍微多一点的数论,怎么能把陈省身算成杨武之门下
出来的呢?华罗庚也不是杨武之的直接的徒弟,顶多看到杨武之研究数论,受到了一点
影响,所以也开始去钻研数论,还谈不上出自杨武之门下。而以成就而言,华罗庚本人
在数论上的水平和成就,远在杨武之之上,其学生王元院士的学术成就也远在杨武之之
上,杨武之本身并没有在数论上作出突出的成绩,跟杨振宁的硕士导师王竹溪一样,更
多属于教书匠型的人,而不是特别有成就的科学家。7、问:你这样子攻击回国养老的人员,不太好吧?他们好歹能发挥一点余热的嘛!陈
省身也是2000年才回国定居,你干嘛不攻击他,偏要跟杨振宁过不去呢?答:陈省身?别老是提陈省身,人们经常把这些获得国际最高奖的人的名字放在一起,
让很多人以为这些人的爱国心都是一样。其实,陈省身爱南开的心,是很真的,这点南
开人都知道,所以陈省身去世了,南开学生会那么怀念他。   南开也给陈省身造了一栋二层的小楼,陈省身把它叫宁园,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时候造
的吗?宁园是不是跟杨振宁的归根居一样,是2003年才造好的养老专用别墅?我告诉你,完全不是一回事!陈省身1972年9月携夫人一起访问中国,其后一直希望并且一直努力想把中国变成数学
大国和数学强国。80年代初,陈省身就表示,希望中国在21世纪能成为数学强国。陈
省身1981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当时是70岁,其后是任美国数学研究所
所长,任期三年,之后仅任名誉所长。就是在他从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卸任的同一年,
1984年,陈省身获得了数学最高奖,沃尔夫数学奖,奖金5万美元,他把这5万美元全
部捐给了南开大学,用于设立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亲任所长。此后,他组织全所每
年围绕一个数学重点方向,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数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南开集中培
养,对前沿课题进行攻关,以期造就高水平的青年数学家,还组织中国数学研究生赴美
留学的“陈省身项目”。由于陈省身担任了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所长,经常要到南开
来,所以在80年代中期,南开大学就给他造了一栋楼,以方便他回国组织各项学术活
动。而且,我们都知道,陈省身对南开的爱是自始至终的,陈省身本科就就读于南开大
学数学系,对南开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他在南开条件还很差的1984年就开始捐钱给
南开建数学研究所,并亲任所长,此后每年都组织学术活动,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南开大
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伟平、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数学系主任刘克
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周向宇,都是在陈省身在南开大学的暑期项目中得到巨
大启发并走上成功的数学道路的。陈省身对南开和对祖国的爱是不讲条件的,所以他在南开和祖国还很贫穷落后的1984
年就已经花很大力气为南开、为祖国的数学事业的发展努力了。而杨振宁呢,他是一个
投机分子,他是嫌贫爱富的典型。在清华有钱了,大陆以及大陆的高校都变富了,他才
想到他的根在大陆,所以工资最高。靠!清华穷的时候你杨振宁干嘛去了?!我告诉大
家,他捞钱去了,去了远比清华大学有钱的香港中文大学,198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
级别最高、工资最高的博文讲座教授。那时候大陆的高校个个穷的要命,副教授甚至博
导都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这个时候杨振宁是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根在清华的,钱在哪
里根就在哪里,香港中文大学可以给他远比清华能给的钱,他当然就去捞钱去了。在清
华穷的时候,他想过他的根在清华,所以应该努力为清华做点事,努力让清华成为世界
的物理研究中心吗?没有的。清华大学直到1998年才聘杨振宁为名誉教授,这绝对不
是偶然的。李政道1984年就被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了,为什么杨振宁到1998年才聘
为名誉教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杨振宁此前根本没为清华做过什么事。只有到他决定
到清华养老了才想起来要为清华做点事,这样才可以顺顺当当的回清华养老。如果清华还是跟80年代一样穷,杨振宁会回清华定居吗?不会啊,他养老的地方早就想
好了,那就是香港。要是中国还做不到“美国有的东西这里都买的到”,跟香港的条件
一样甚至更好得多,他绝对会选择香港而不是北京养老。杨振宁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是个喜欢脚踏两只船的“劈腿族”,香港80年代非常繁
荣,美国买的到的东西香港全部都买的到,他就去了香港任教,根本不会想来大陆高校
任教。后来大陆经济发展了,高校变富了,他就抛弃香港,奔赴大陆高校,回国定居。
这点跟他父亲杨武之是一模一样。杨武之在关键的抉择的时候,也是一个想脚踏两只船
的“劈腿族”,是个投机分子。1948年末,北京快要解放的时候,他跟着蒋介石抢救
人才去台湾的飞机逃离了北京,逃离了清华园,到了南京,回到了国统区。其后一看形
势对国民党不利,国民党快要败了,他又不随国民党去台湾,滞留在上海,上海是国民
党抢救人才的上飞机的最后一站,想去台湾,随时可以走。结果杨武之后可能反复徘徊
犹豫,就留下了,等待解放。当然,也有可能杨武之后来在国民党抢救人才里面根本排
不上号,不属于最关键的人才(国民党好多中央研究院院士都没抢过去,哪里轮得上抢
杨武之这个普通的教授?),所以最后上不了飞机,只好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了。不管怎
样,杨武之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劈腿族,投机分子,否则他根本没必要坐国民党的飞机逃
离北京,在北京等待解放就可以了,何必坐国民党抢夺人才的专机回到国统区呢?要知
道,清华大学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清华园等待解放的,你杨武之则是匆忙做国民党的抢夺
人才的传记匆忙逃走的。所以,清华大学在解放后,根本不给杨武之这个投机分子发聘
书,杨武之就变得很落寞,只好在复旦大学趁课上,可是后来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
数学系骨干教师全部调到复旦大学,数学系师资阵容相当强大,系主任苏步青是中央研
究院院士,陈建功是国民党时期得过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也是基本
上属于中央研究院院士级的水平,其他几个年轻老师也是很厉害,根本不稀罕杨武之这
个普通的数学教授,而且复旦大学是很亲共的,杨武之的投机分子的身份,尴尬的很,
根本吃不开,所以后来杨武之就没机会在复旦上课了,直到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心情
才愉快一些,生存状况也有所改善,因为大陆要跟台湾抢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可,都希
望他们能先来自己的地方访问,所以后来杨武之才可以多次去国外与杨振宁会面。8、问:不是听说李政道不跟杨振宁合作就不行了,再也没有什么成果了吗?哪像杨振
宁,不跟李政道合作之后,照样出了两个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其中杨-米尔斯规范场不
仅是诺贝尔奖级的,而且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极其了不起的成果,相比之
下,宇称不守恒这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成果,根本不是最重要的。李政道不跟杨振宁合
作之后就不行了,再也没啥成果了,这不正说明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时,杨振宁可能更
厉害的说法更可信吗?为什么你偏偏相信李政道的说法呢?答:是啊,长期以来,我也有这样的印象,据说李政道不跟杨振宁合作之后,再也没啥
成果了,而杨振宁则不同,还出了两个诺贝尔奖级的大成果,其中规范场更是可以与牛
顿、爱因斯坦比肩的大成果,让我觉得杨振宁确实太了不起了。可是,这些东西都是事实吗?杨振宁过分拔高自己的学术成果的价值,这个我们前面已
经分析过了,现在来看看,李政道不跟杨振宁合作,就没啥成果吗?这话到底谁说的?
这个印象到底是谁造成的?我看十有八九就是杨振宁的造谣。人们都太轻信这个特别喜
欢自吹自擂又无耻攻击其他人的杨振宁的说法,都以为杨振宁好歹是著名科学家,说话
应该不会乱说,所以就信了。杨振宁如此之多的荒谬的说法,如此之多的自吹自擂的夸
大其辞的说法,有几个人真的怀疑过呢?我们都是多么的轻信。由于轻信,错误的说法
就以讹传讹,于是似乎就成了公认的事实。李政道不和杨振宁合作就没有成果了吗?我们来具体看看李政道一生到底都有哪些成
果,这些成果都是在什么时候取得的:首先,来看看李政道对他和杨振宁合作时的情况的分析:
李政道:“1948-1956年,在合作写了宇称不守恒的文章以前的八年中,我们合作了
六篇文章,是我在同时期所有的论文之少数,仅占三分之一弱。  
  在1956年写了宇称不守恒的文章以后, 1956-1962年六年中我们合作了二十多
篇论文,占我在同时期所有论文的二分之一强。这二十多篇文章可分作三个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关于对称和不对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是在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而新
开拓的物理领域中做的研究工作。  
  第二个领域是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属于我和杨振宁1952年统计力学合作领域的
扩展。  
  第三个领域是高能中微子物理和从高能中微子领域推进至中间玻色子的分析研究。
  
  高能中微子领域始于1959年。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这几个领域
中,高能中微子、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三者有平行的重要性。1962年莱德曼(L.
Lederman)、史瓦兹(M. Schwartz)和斯坦伯格(J. Steinberger)用高能中微
子实验发现和证明了第二代中微子,即µ中微子的存在,因而共获1988年诺贝尔奖。在
这个专业领域里,众所皆知,从1959年开始以来,我是高能中微子理论界的领袖。高
能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创建人史瓦兹在1972年发表了下面的回忆叙述 [16] :  
  “哥伦比亚的中微子实验的开头,起源于在普平(Pupin)实验室八楼(哥伦比亚大
学物理系设在捐助者叫普平的实验大楼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支持下,普平创立了美国
物理学会和美国数学学会——引者注)的一个日常喝咖啡的休息时间。每天,在那儿,
老师和研究生们快乐地相聚半小时,放松他们日常的工作。这正是新(和旧)观念讨论
的地方,经常是由李政道(T. D. Lee)活跃地带头在黑板前讨论。  
  “在1959年11月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喝咖啡休息时,我恰好到得稍晚,我发现已有
活跃的一群人围绕着T. D.(政道,这是我们通常对李政道的称呼)讨论什么是最好的方
法去研究高能量下的弱作用。在黑板上写着很多不同种可能的反应,用了所有知道的粒
子——电子、质子、中子。可是没有一个是合适的。…  
“那天晚上,忽然我想到,这是很简单的,只需要用中微子。因为中微子的作用很弱,
所以一切它们的作用是弱作用。第二天早晨,我奔到李政道的办公室…。”
很清楚,高能中微子领域的最早开端与我有密切的关系,而与杨振宁无关。上面已经提
到了1956-1962六年中我和杨振宁合作的二十多篇论文,可分做三大领域。我现在再
总结一下,第一个领域的开始是宇称不守恒,而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是我1956年4月
独立做出的,与杨振宁无关。第二个领域是属于我和杨振宁1952年统计力学合作领域
的扩展,而1952年我们合作的带头第一篇文章有两个定理,主要是我证明的。第三个
领域的开始是高能中微子领域,而这高能中微子领域的最早开端又是与我有密切关系,
与杨振宁无关。(《寻求真相: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下面按时间顺序大致讲述以下李政道的主要学术成就:以下是李政道1962年前的一些研究:1949年,李政道、罗森布鲁斯和杨振宁发表《介子相互作用》,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
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李政道进行了水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的论点。195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I和II),提出了李-
杨单位圆定理。这两篇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相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
发现不同相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相变是统计物理中的最
基本的问题。这一发现推翻了统计力学由梅耶夫人、卡恩和乌伦贝克等建立的相变基本
观念,对后来惰性气体的实验起了很大作用。这两篇论文标志着统计力学对相变问题严
格处理的新开端。其中I中的两个定理,主要是李政道证明的。1952年,李政道和洛、派因斯合作,研究固体中极化子(polaron)的构造,对固体
物理的极化子构造作出了基本性的理论分析。1953年,李政道提出了场论中后来被称为李模型的理论。李政道证明,在该模型下,
重正化可以被严格地推导出来。由此可以验证,在微扰论中,重正化不一定正确。这一
理论对后来的场论和重正化研究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1961年,李政道很早就注意到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并对早期实验做了理论上
的促进,该年,李政道发表了一篇题为“高能中微子实验“的论文,从弱电统一的可能
性出发,指出了W粒子质量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300吉电子伏和30吉电子伏,这些计算
成了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寻找基本粒子的理论依据。这一时期,在李政道论文的
影响下,物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有关弱相互作用的实验,这些实验结果以后成了弱相互
作用的主要资料。(1956-1962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了20多篇论文,这里从略)以下是1962年两人分
手后李政道的研究:196***4年,李政道和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
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消的问题。他们对零质量粒子理论中的发散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
引入了一套解决这一问题的系统方法。这项工作的结论并成为李-瑙恩伯定理,或与木
下的研究工作的结论合在一起,称KLN定理。这是一个一直到目前的强相互作用实验中
不可缺少的定理,也是用高能喷注法去发现夸克和胶子的理论基础。196***4年,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了CP不守恒,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厄梅在
1957年提出的理论建议。在此之后,李政道提出了一系列CP不守恒的模型,并验证了
这些模型和当时实验所测量到的数据是一致的。1960年代末期,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1970年代初,李政道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一CP不守恒的模
型。该模型至今仍然是解决CP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也是目前建造贝塔介子和轻子-粲
夸克工厂等大型加速器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1969-1971年,李政道和威克合作提出了一个解决量子场论中紫外发散的方法:在希
尔伯特空间引入不定度规。结果他们发现,这一理论,和已有实验结果比较吻合。1974年,李政道和威克开始研究自发破缺的真空是否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恢复破缺对
称性。他们经过研究发现,重离子在碰撞中,在原子核大小的尺度上可以局部恢复对称
性,而且造成可观测效果。可见,李政道等开创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这一全新的研究领
域。1970年代末,李政道和弗里德伯格、希林合作,找到了许多场论中的经典解及其量子
化解。李政道称之为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理论,从而建立了
场论的一个新的领域。1982年以来,李政道对格点规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解决格点规范中的费米子谱
倍增和平移、转动对称性破坏两大问题,李政道和克赖斯特、弗里德伯格提出随机格点
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李政道进一步提出: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是离散的?他和克赖斯
特、弗里德伯格就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已有的理论都可以在离散的空间上加以描
述。这一被称为离散力学的理论既可以是经典力学的,也可以是量子力学的,为今后统
一场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1986年,李政道出版了三卷本的《李政道文集》,其中收入了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各
类论文近200篇。1986年-1996年,李政道研究的课题包括孤立子星、黑洞、凝聚态物理、多体物理、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粒子物理和场论等领域,并发表了70多篇论文,后来这些论文被编
入《李政道文集》第4卷。天文学中的孤子星研究领域也是李政道在1986年开创的。这是非拓扑孤立子理论和广
义相对论相结合的产物。李政道和弗里德伯格、庞阳详细研究了孤子星的特有性质,发
现他们的质量可大可小。他们最大的质量远远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因此孤子星实际上
是暗物质、类星体等的理论模型之一。1986年以来,李政道和弗里德伯格、任沧海合作对高温超导进行了研究。在此研究中
相继探讨了凝聚态物理、多体统计等方面的问题。根据高温超导材料相干长度短的特
性,李政道对空间关联的库珀对进行了分析,并和弗里德伯格一起提出了玻色-费米子
超导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BCS理论。在此之后,李政道和弗里德
伯格、任沧海一起对该理论的实验观测作了预言。早在1995年,沙弗里斯就对理想带电玻色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进行了了大量的研
究。但是后来李政道和弗里德伯格、任沧海发现,沙弗罗斯的研究结果中忽略了静电交
换能,存在大的错误。对于这一基本问题,他们给出了新的正确的解释:理想带电的玻
色系统,在低密度下并不是超导体,当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后才成为第二类超导体,其
临界磁场远高于沙弗罗斯所给出的值。李政道在超导研究生还提出了一个场论中的基本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复合粒子,例
如库珀对,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自由度?是近似的还是严格的?李政道对此作了解答,
并和弗里德伯格、任沧海合作证明了一个严格的等同定理。根据这个定理,可以把任何
纯费米系统当作基本费米子和基本玻色子,两者之间有短距离的排斥势。该定理为李政
道的玻色子-费米子的超导模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此后,李政道还研究了量子色动力学真空和夸克禁闭的关系。这项研究和美国布鲁克黑
文国家实验室建造的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有直接的关系。此外,李政道还就色禁闭现象
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数”的概念。1970年后期和1980年代初,李政道还在路径积分
问题方面做出了贡献。显然,要取得宇称不守恒这样划时代的成果,并不是总是可以碰得到的,一生中能够碰
到一次,已经是很幸运了。也许李政道此后没有再作出比宇称不守恒更有轰动性的大成
果,但是此后的成就,依然是影响深远、极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杨振宁总是吹他取得了多么牛的成果,其实客观来看未必有他说的那么牛。这个我已经
分析过了。而且一个客观现实是,要是杨振宁不是跟李政道合作从而获得了1957年的
诺贝尔奖,不管他其他成就如何,能有现在这么风光吗?他到处吹嘘他多么牛的话,还
会有那么多人信吗?还不是靠着当年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光环才到处都可以混饭吃?要说
牛,林家翘可是华人中第三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1962年就当选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了,还做过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席、美国数学会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
在流体力学、应用数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可是就是没有机会获得诺贝尔
奖,所以再怎么样也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的人风光。9、问:在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迅速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吴健雄的实验也是极端重
要的。请问杨振宁和吴健雄的关系如何?答:如果从两人的经历而言,李政道和吴健雄的关系明显要密切得多。李政道出生于上
海,但是其父亲是江苏苏州人,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祖父是苏州东吴大学的创办人之
一,显然跟苏州的渊源很深。而吴健雄出生于江苏苏州下面的直辖县,江苏太仓。因
此,李政道和吴健雄可谓同乡。此外,吴健雄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前,就读于苏州第二女
子师范学校,其后又由于崇敬胡适,到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读书,而中国公学就是在
李政道的出生地上海。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又到李政道曾经读过书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其后在浙
大物理系系主任张绍忠的推荐下,未经考试直接进了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其后受该所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回来的顾静薇的鼓励,决定去密西根大学留
学,后来因拜见加州的同学时发现加州伯克利物理系很好,才临时选择伯克利。而毕业
后不久,吴健雄就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1952年,她已经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副
教授,1953年李政道也从普林斯顿转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两人又成了同事,从此之
后,两人基本上一直呆在该校。而杨振宁跟吴健雄,关系要淡得多。看不出有很强的联
系。总结一下,李政道和吴健雄的关系:
1、 苏州同乡
2、 均在上海呆过
3、 浙大物理系系友和浙大校友
4、 哥伦比亚大学同一个系的长期的同事
5、 在发现宇称不守恒时进行了相互都有极大帮助的配合,她的实验的成功,不仅让李
政道和杨振宁极其迅速地获得了诺贝尔奖,吴健雄自己也因此声名大震,此后连获无数
殊荣。总得来说是双赢的结果。然而,即使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杨振宁也要去强人家的功劳,真的是不是一般的过分。在1982年杨振宁回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的文章中,杨振宁在把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功劳
拼命捞到自己身上之后,还进一步捞吴健雄的功劳,以此拔高自己,非要把自己搞成一
个“高大全”的典型,仿佛什么都是他想到的,做人怎么能这么无耻呢?在文章中,杨振宁写道:“最后快到那天晚上,我明白了,如果引进下述形式上的变换,论证就会变得简单,同
时可以推断,计算中正比于cc’的项必须是“赝标量”:
C->C      C’-> -C’
因为原先的实验中没有测量赝标量,因此它们与β衰变中的宇称守恒问题没有关系。我
因弄清楚这一点而十分高兴,并在驱车回到住所吃饭的当儿,向李政道解释了这一切。
作为一种推论,我们也搞清了,能够检验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必须包含测量
含有“赝标量”的项。
一种可能的做法是测量极化核β衰变的方向分布,但困难在于如何使核极化。后来,与
M.Goldhaber(歌德哈伯)、吴健雄等人谈及这个问题,我们才知道这种技术,于是
便建议:用Co60核来做研究,可能是很合适的。”   首先,李政道在1986年的文章中,无比清晰的指出了是他先想到了应该引进赝标
量,这样的话,如果宇称在奇异粒子衰变过程中不守恒,则存在着(0,π)内的事件数
与(π,2π)的事件数的不对称。一旦想到这一点,宇称不守恒的想法现在可以用道θ
-τ以外的系统,因而变成了一个可以检验的假设。因此,李政道当时相当激动,催促
斯坦伯格立即重新分析了他的数据,用实验检验宇称不守恒假设。这导致了检验宇称不
守恒的第一个实验尝试。由于把原来一个测量角度的试验结果从0到2π重新制图比较简
单,斯坦伯格和他的合作者们很快就得到了结果,发表还在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文章前,
并且在该文中,作者感谢李政道建议他们按宇称不守恒的想法重新分析实验结果。而其
结果是,衰变事件数的不对称在其中一个奇异粒子中为7:15,另一个奇异粒子为13:
3。这明显是显示,宇称确实不守恒。虽然由于统计的局限,尚不能定论,但是初步的
数据鼓舞人心,意义深广,让李政道兴奋不已。显然,杨振宁宣称他首先想到了赝标量,并且解释在开车回到住所吃饭的当儿解释给李
政道听的说法是完全的谎言。这是无耻地抢夺其他人学术贡献的行为。杨振宁抢李政道的学术贡献的行为其实很多人都是认同的,只要稍微对比一下李政道和
杨振宁的文章,就可以发现杨振宁的话是极其不可信的。其实他抢夺其他人的功劳是处
处可见的,上文中,他又抢夺了吴健雄的功劳,贬低了吴健雄的学术贡献。他居然说在跟吴健雄等人谈了之后,“我们才知道这种技术,于是便建议:用Co60核
来做研究,可能是很合适的。”而在李政道的回忆文章中,很明确地说是吴健雄建议用强极化的钴60β-源。这么说来,如果按照杨振宁的说法,是杨振宁建议吴健雄用Co60核来做研究了?这可
能吗?这样一来,验证实验的具体想法都是杨振宁的,连用什么实验材料都是他杨振宁
先想出来的,然后向吴健雄建议的,那吴健雄贡献,岂不是仅仅是一个实验的操作工
了?显然,我认为,杨振宁的说法是完全不可信的。吴健雄是做β衰变实验方面的权威,在
用什么东西做实验方面,怎么会是杨振宁来建议呢?杨振宁自己做实验能力差得要命,
玩来玩去只能玩玩数学,对如何做实验怎么会比吴健雄牛呢?吴健雄怎么会需要杨振宁
建议才知道选择什么实验材料呢?这多么的可笑啊。   杨振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完全不顾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利益,不惜牺牲所有跟
他关系密切人的利益来抬高自己的形象和地位。这么无耻的人,真是天下少有!10、问:你既然调查了这么多事情,请问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杨振宁和李政道1951年合
作证明李-杨单位圆定理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虽然两个定理都是李政道证明的,杨
振宁却非要署名在第一吗?答:确实,弄明白这件事很重要,因为正是这件事,李政道跟杨振宁第一次停止了合
作。也是两人最终决裂的重要原因。显然,要直接证明杨振宁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可以狡辩,可以
否认。但是,我们从侧面还是可以猜到一些可能的原因的。在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宁的回忆文章《父亲和大哥》中,杨振平写道:“1951年圣诞节我去普林斯顿大哥家度假,他那时刚证明了”杨、李圆圈定理“,我
大学尚未毕业,数理基础都不很强,他兴致极高地跟我讲圆圈定理。虽然我完全不懂他
说什么,他是他的极端的兴奋给了我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说他在这个问题上苦思良久没有结果,曾经去问过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名数学
家纽曼教授。纽曼亦不知如何措手。六星期以后,他终于解决了困难,得到了全部证
明。他还说:“这恐怕将是我一生中能证的最美的定理。”多年以后,我提起他的这句
话,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可能是因为他作了更重要更美的工作。”杨振宁当时以为自己一生中能证明的最美的定理,就是单位圆定理,所以他就想抢成自
己的东西,所以想抢第一作者。这跟他后来以为宇称不守恒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成
就,所以非要抢第一个上台领奖是同一个道理。在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前,杨
振宁只有宇称不守恒这个重要成果,1954年和米尔斯合作的论文被自己和李政道合作
发表于1955年的文章否定,其他人也没有在那篇出发点错误的文章的基础上有任何跟
进,后来的跟进是发生在196*4年,在此之前,他和米尔斯的文章几乎就没啥价值。所
以他跟争单位圆定理一样,也非要争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权。此外,我不禁怀疑,杨振宁真的记忆力那么差吗?仅仅是“多年以后”,杨振宁就完全
不记得了?作为当时证明了一个极难的定理,从而成为相变理论的重要突破的文章的事
情,换作谁,谁不会印象深刻呢?我感觉杨振宁不过是有选择地故意说自己忘记了而
已。杨振宁是死要面子,凡是不利于他的他都想否认。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我再举一个
例子。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退休之后写了一本《杨振宁传》,后来杨振宁在书
店看到了,就约他到北京住处,跟他谈那本书的问题,其中提到:二是有一些原文的翻译有问题。例如1954年2月,杨振宁应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奥
本海默的邀请,在普林斯顿作了一个关于规范场的报告。在报告中泡利两次打断杨振宁
的讲话,问到规范场粒子的质量的问题。我引用的译文是这样翻译的:“我知道自己说
错了话,几分钟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坐下来。……”杨先生说:“我不可能认为‘自己
说错了话’。等我查了原文以后再告诉你。”等我回到武汉以后,杨先生很快写了一封
信给我:“请你改为‘我吃了一惊,几分钟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坐下来。……’”这样
的例子也不止一个。 我仔细去查核杨振宁1982年写的回忆当初去普林斯顿做报告的情形,显然,杨建邺的
说法是完全无误的,正是杨振宁自己的原文的原话,杨振宁为了糊弄看《杨振宁传》的
普通读者,居然非要作者改掉自己原来的说法。这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你杨振宁怎么
会一张口就说:“我不可能认为‘我说错了话’”?明显你以前的英文版的文章中确实
说自己说错了话嘛。就算你老糊涂了,那么你对作者说你查了原文以后再告诉他,那就
应该告诉他原文确实是自己承认说错了话,怎么能不告诉别人原文如何,直接叫杨建邺
改成“我吃了一惊,几分钟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坐下来”呢?你说话到底算不算数?尊
不尊重事实?为什么你杨振宁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不顾事实,要去粉饰事实来拔高
自己呢?就算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又如何?泡利得过两次诺贝尔奖,是极少数得过两次诺
贝尔奖的人之一,可是他在宇称不守恒的问题一开始就说错了话,但是后来他非常坦诚
地承认自己当初说错了,还好当初没跟人打赌,否则输惨了。不过他也说,我虽然怀疑
这不对,可是还不敢写文章说这点,但是尽管如此,你们还是可以因此而嘲笑我。看
看,这就是一个大科学家的诚实的态度,并不会多么以自己说错话而觉得丢脸,很坦诚
地面对现实。但是杨振宁的态度却完全不同,缺乏一个科学家的做人的基本素养,其原
因,都是为了满足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11、问:作为旁观者,你仔细阅读过杨振宁说是由于那篇文章两人产生不快的《宇称问
题侧记》之后,有何印象?答:这篇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伯恩斯坦写的文章我从头看到尾,感觉确实没有一点偏向
李政道的,为什么杨振宁会那么神经质呢?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在江才健的《杨振宁传》里面,是说杨振宁听过伯恩斯坦在暑假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研
究中心访问时,碰巧跟李政道是邻居,后来认识了,就聊到当初李政道和杨振宁当初是
如何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前前后后,写成了一篇文章,想投到《纽约客》(New
Yorker)这个大众普及性的读物中去发表,杨振宁也认识这个伯恩斯坦,但是杨振宁说
他当时就觉对此事感到非常不妥,因为伯恩斯坦和他只是认识,而和李则是亲密的朋
友。他意识到李也许要藉伯恩斯坦的文章,来歪曲他和李的关系和合作经过。可是他又
无法和李谈此事。结果伯恩斯坦只访问了他一两次,而李则经常和伯恩斯坦接触会谈。结果伯恩斯坦这一篇叫做《宇称的问题》文章,刊登在《纽约客》杂志的人物侧写栏目
中,文章刊出后,非常的成功。伯恩斯坦也因为这个文章一举成名,成了许多著名杂志
的作家。伯恩斯坦写好后,给李政道和杨振宁看校样。杨振宁说校样看下来证实了他的疑心,就
是李伙同他的朋友伯恩斯坦来藉此文章来歪曲历史。不得已之下,他给普林斯顿的大家
长奥本海默看此校样。奥本海默于是出面来说,杨、李的科学合作的内情,不必要公开
的去发表,他叫伯恩斯坦不要发表这篇文章。但是由于伯恩斯坦已经领了《纽约客》杂
志的稿费,而且都花在交女朋友上面,所以文章非发表不可。后来还是发表了。可是我仔细读完全文,实在是觉得困惑,看不出任何偏袒李政道的地方。不仅没有偏
袒,我觉得李政道明显的极其注意,不想影响杨振宁的形象,所以虽然他早就先想出来
了宇称可能不守恒,并且已经叫史瓦兹做过第一个实验验证过了。但是这个文章里根本
没有提及,这绝对很维护合作者双方的关系的行为了。不相信我对说法的可以去看原件:宇称守恒侧记:
http://tdlee.ccast.ac.cn/TDbook/3QuestionofParity.pdf 其他李政道在采访中提到的文章:
http://tdlee.ccast.ac.cn/reference.html 12、问:杨振宁当初对跟李政道更熟悉的伯恩斯坦写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
的经过的科普文章不满,认为这样子会更偏向于李政道,那么,2002年江才健给杨振
宁写传记,杨振宁接受过他非常多次采访,并且还为此提供了无数相关的信件和照片,
非常的配合,这个传记中详细谈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以及决裂的前后,这个作者
符合杨振宁期望的比较公正来描述两者关系的条件吗?答:我发现的事实是恰恰相反,江才键是杨振宁的非同一般的好友,杨振宁跟翁帆订婚
的事情只发给少数人其中就有江才健,而且是江才键帮他披露给媒体的。显然关系非常
一般。而江才健却是李政道的对头,至少江才键自认为他跟李政道闹翻了。这样的人,
怎么会符合客观公正的标准呢?杨振宁当初怀疑伯恩斯坦跟李政道接触多,所以会说有利于李政道的话。可是为什么他
后来传记作者又选一个跟自己关系很好,又是跟李政道闹过不愉快的人来写传记呢?这
不是自打嘴巴吗?江才键是辅仁大学数学系毕业,然后毕业后做了记者,看不出来他对物理能懂多少,我
很怀疑他学的物理,还没我的多,我好歹大学里面的主要大学物理和各种力学都是上过
的。辅仁大学的数学系上很多物理课吗?我很怀疑的。即使他懂点物理,可是他有李政
道懂吗?江才键说,李政道1992年回台湾时,希望台湾能参与美国的一个高能物理计
划,他江才键说他与李政道看法不同,在报上写了许多专论,到了1993年成了科学界
公开的争论事件,李政道后来还在以中研院署名的报纸广告中,公开表示对他的不满。
说因此他跟李政道关系搞坏了。虽然我很怀疑这个江才键说关系搞坏了是他自恋而已,但是暂时不去说它。先不管这里
面的是非曲直,如果就信江才键的说法,他跟李政道关系搞坏了,那么杨振宁肯定也知
道这点,他怎么还能选择他来做传记作者?这不是严重违背了他对伯恩斯坦这样的不适
合写关于他和李政道的文章的标准吗?伯恩斯坦的文章我仔细从头看到尾,我觉得一点也看不出来对李政道的偏袒,可是江才
键对杨振宁的吹捧和偏袒,是随处可见。在叙述时,在关键之处,都是向着杨振宁的,
明显的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公正态度,不时有明显的攻击李政道的行为。莫非,这就是杨
振宁认为江才健这样的人才合适描写他和李政道的合作的过程原因?那就是杨振宁说啥
就是啥,这样的人才适合来写有关他和李政道如何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文章,以及如
何决裂的前后的过程?或许,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只好勉强找江才健?我告诉大家,根本不是的。华中科大物理系教授杨建邺,很崇拜杨振宁,所以1996年
退休后,给杨振宁写信,说他想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可是杨振宁说,现在不是时候,
所以我拒绝你的所有要求。我觉得非常奇怪。杨振宁跟江才键说当年同在普林斯顿高等
研究院的另一位杰出物理学家派斯(Pines),后来因写了一本《爱因斯坦传》,享誉
物理学界。杨振宁非常推崇这本传记,认为是爱因斯坦传记中的一个经典之作。江才键
指出,事实上,这本传记是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一般人难窥其奥,后来派斯又写了较
通俗的爱因斯坦传,以及大科学家玻耳的传记和他自己的自传,成为著名的科学作家。
可是,如果按照杨振宁推崇的标准,江才键这个即使不是物理盲也是半物理盲的人,哪
里有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杨建邺适合写作更客观公正而且高水准的物理学家传记
呢?为什么反而拒绝这样一个正宗学物理出身的物理学教授的邀请,反而愿意让一个物
理盲来写自己的传记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江才键居然说他在写《吴健雄传》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是出自公正的态度来写传记,可
能是他太自恋吧,就像他很自恋以为自己的行为李政道多么在意一样。我一点也不觉的
他在关键的事情的描述上是公正的,无论是在《杨振宁传》,还是在《吴健雄传》。无
论是写传记还是做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尽可能客观公正,我认为从这点看,江才
键缺乏作为传记作者的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辅仁大学原来在大陆的时候,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大学,怎么到了台湾之后会烂成这样子
呢?居然会有江才键这样烂的毕业生。这不是一般的烂,江才键除了卖弄一下对于传记
作家来说远不是最重要的自以为不错的文笔,内在的品质差得离谱,缺乏做人的最基本
的品行和做人的最基本素质,给一个著名科学家写传记,却几乎完全不顾事实,居然还
自恋说自己是特别公正的,简直是笑话!既然江才键知道杨振宁反复提到伯恩斯坦的文章是他们引发争端的重要文章,为什么在
传记中不附上这篇极其关键的文章呢?却仅仅附杨振宁和吴大猷的远远没有足够说服力
的信件,而且这个信件还是从吴大猷的保管人那里骗来的,吴大猷去世前反复强调不能
发表的,结果杨振宁骗保管人说怕其他人拿去发表,要拿去保管起来,结果却是违背恩
师的遗愿,拿来发表。这是什么素质?!最关键的不附,却去附不关键的东西,你江才
键究竟想干什么呢?有没有传记作家和记者的最基本的素质?13、问:俗话说,如果你在一个关键的事情上撒谎,为了圆这个谎,你就不得不撒无数
个谎。你说杨振宁喜欢撒谎,说话不可靠,除了你所说的事情之外,还有其他例子吗?答:例子实在太多太多。我先举一例。在《杨振宁传》中,关于李政道为什么原来计划去密西根大学的,后来却去了芝加哥大
学的原因,杨振宁在与江才健的当面访谈中,是这样说的:“李政道本来是申请了密西根大学的入学许可,但是他看到芝加哥大学是当时世界最有
名的物理系,跟杨振宁在一起又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于是改变主意想要留在芝加哥大
学。杨振宁于是带着李政道在学校的入学部门以及物理系,办妥了相关的手续。”显然,这是杨振宁在吹嘘自己多么的关照李政道,而且自己的存在对于李政道多么重
要。可是,这个陈述是假的,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李政道已经批驳过他的谎话,我再从
侧面来谈谈这些话的不可靠。要知道,由于1937年抗战爆发时李政道才11岁,就开始逃战乱,从上海逃到浙江,后
来又逃到赣州的江西联合高中,在联合高中考上浙大。据朱光亚说,李政道不仅大学没
毕业,连中学、小学都没毕业。由于没有大学文凭,根本无法取得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
入学许可,怎么可能有李政道原来申请了密西根大学的入学许可呢?这话说得多么的含
糊不清啊。杨振宁在吹嘘自己的时候,在关键的地方总是含糊不清,不像李政道,讲什
么事情的时候,通常都能够讲得非常的清楚。如果说这是由于杨振宁记忆力差,所以好多东西都记不起来,那可更加对杨振宁不利
了。因为众所周知,记忆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智力高低的很重要的指标,通常一个智力超
群的人,都有惊人的记忆力。杨振宁不仅这件事含糊其辞,说起爱因斯坦曾经在他和李
政道发表了单位圆的两篇文章后,请他们到办公室去聊聊,杨振宁居然说他跟爱因斯坦
谈了什么问题一点也想不清楚,而且在三年之后的回忆文章里居然,根本没有提到李政
道,杨振宁说,那是因为他当时并不记得李政道也去了,后来看到李政道的回忆(李政
道对跟爱因斯坦谈了什么东西的记忆是极其清晰的,具体谈了什么东西讲得一清二
楚),同意应该是他们两个人一块儿去的。照推算,爱因斯坦见他们的时间是1952
年,杨振宁写回忆跟爱因斯坦相见的时间是1955年,该年,杨振宁年方33岁,记忆力
就差到这个地步了?记忆力这么差,怎么又吹自己智力超群,是芝加哥大学中的天才研
究生?杨振宁哪里算什么天才研究生,从1938年入大学,到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杨
振宁花了10年的时间。而李政道1943年进入大学,1950年博士毕业,花了7年的时
间,比杨振宁少花了3年时间。杨振宁在李政道这样的真正的天才前面吹自己是天才,
不是很可笑吗?李政道为什么会选择芝加哥大学,是因为除了芝加哥大学可以允许没有大学文凭的人,
只要读过校长指定的西方经典并通过考试就可以录取为研究生之外,其他大学都不接收
没有本科文凭的人。而李政道跟招生的老师说,我虽然没有读过这些西方的经典,可是
我对东方的经典有所研究,这个水平跟你列的书是差不多的,结果老师觉得有道理,就
同意了。于是就让他试读。显然,这才是他没去密西根大学的原因。虽然吴大猷是密西
根大学的博士,给李政道写了推荐信,可是他们的制度不允许招没有本科文凭的学生,
所以李政道就没有跟着朱光亚、吴大猷他们去密西根大学,因为去也没用。这种小事情上,杨振宁何必撒谎呢?我真的想不明白。14、问:杨振宁在《面对面》节目中说“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就是去那儿学
成归国。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做了博士后时,发生了朝鲜战争。杜鲁门总统下了一个
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
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这话有多可信?答:首先,我们要知道杨振宁是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而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26
日爆发,1953年7月27日结束的,如果杨振宁真的很想回国报效祖国,1948年就可以
回国了。就算当时暂时不想回国,以后回国的机会也多的是。杨振宁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杜鲁门总统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
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的话,完全是瞎掰,邓稼先就是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的
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立马回国的,杨振宁是完全有机会跟他一起回国的,而且
从来没听说邓稼先回国受到了任何阻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有好几位在美国获得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两弹元勋
的科学家回国: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
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王希季,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并获
得硕士学位。1949年10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喜不自
禁,中止博士学位的攻读,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怀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除了邓稼先,还有一位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回国:
吴自良,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
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
回国。  朝鲜战争后,还有三位两弹元勋回国:  钱学森,原本是1950年要回国,可是美国反复阻挠,经过中国外交部干涉,终于于
1955年回到祖国,回国前,钱学森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是美国的火箭权威。
 陈能宽,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
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
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郭永怀,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
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
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除了美国之外,在欧洲留学的也有好几位两弹元勋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回国:
程开甲,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
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姚桐斌,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
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
授助理。1957年回国。两弹一星的介绍,请参见
http://bwl.top81.com.cn/military/nw/501.htm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是在解放前后的几年回国的,他们才是不会嫌
贫爱富的真正的爱国人士,在祖国那么穷的时候,依然回到了祖国,而杨振宁的父亲
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每次跟杨振宁见面,都是劝杨振宁回国效
力,但是均被杨振宁拒绝。杨武之再怎么劝他,他也不听,今天居然抬出杜鲁门总统来
了,别把责任推到杜鲁门身上,不想回国就就是不想回国,何必乱找借口,公开对全国
人民撒谎呢?15、问:杨振宁在1962年跟李政道决裂后,给家里的信说他跟李政道已经分手了,信
中还说,“李政道非常聪明,但是他仍逊我一筹”。杨振宁在决裂前总是认为自己比李
政道厉害,这种说法有证据吗?答:李政道读小学的后期,抗战全面爆发,日军攻占了上海,他开始就与家人分开,与
哥哥一起从上海逃到浙江继续学业,此后的读书生涯,都是在不断逃离日军的炮火中度
过的。从上海逃到浙江,日本打到浙江了,他又和哥哥一起逃到江西,在江西高中没读
完又考到贵州的浙江大学,于是他只身前往贵州遵义,其时路上鼠疫流行,李政道未患
鼠疫客死他乡或是死于求学途中,已属万幸。即使如此,李政道依然在物理学方面表现
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才能,深得浙大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和王淦昌的赏识,所以后来束
星北临时调离浙大去为国家设计军事雷达,不得不离开浙大一年,无法在课余额外指导
李政道时,建议他转学西南联大。在到了西南联大之后,李政道又深受吴大猷的赏识,
在众多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中,他独挑中仅有大二学历的李政道,随他赴美留学,如果
不是吴大猷觉得李政道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天赋,他绝对不会选他,其他高年级和硕士
生都远比李政道有更完整的学历,更容易进入美国大学读研究生。而李政道在赴美之
前,仅有大二学历,连本科都没有毕业,吴大猷自己都是密西根大学博士毕业,肯定知
道一般来说,李政道这样的学历,是不太可能直接进入研究生院读书的,即使可以,也
是要费他很大的劲到处找熟人才有可能得以破例的。
实际上,李政道虽然才在浙大读了一年,进入西南联大后却可以直接修读大三大四的课
程,大二的课程只要参加考试即可,因此在被吴大猷挑中跟随他赴美之前,李政道已经
具备很好的经典和近代物理基础(朱光亚语),但是由于在1946年两人初识时,杨振
宁已经在国内实力很强的西南联大物理系读完了完整的本科,又在清华大学读了硕士,
学物理都学了8年了,物理知识在起初会比李政道多些,是很正常也很必然的,所谓闻
道有先后嘛,但是,由于一开始知道的东西多些,就觉得自己的水平一直都比李政道
高,却是完全不成立的。李政道天赋极高,只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让他安心学习,又有
像费米这样的世界最顶级的名师指点,他的进步是极快的。单以博士论文而论,李政道
的博士论文《白矮星的氢含量》解决了当时天体物理方面的一个难题,将白矮星的钱德
拉塞卡极限(Chandrasekhar Limit)上限质量从5.6倍太阳质量降到现在大家公认的
1.4倍太阳质量。而杨振宁的博士论文,似乎并没有太大创见,质量明显稍逊一筹。杨振宁学物理学了10年后才写就博士论文,质量明显逊于李政道的博士论文,这个仅仅
是他的水平逊于李政道的一个很小的侧面。杨振宁的职称也升得没有李政道快。杨振宁
1948年博士毕业,1955年升为正教授,花了7年时间,而李政道1950年博士毕业,
1956年初就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仅花了5年半,不到6年的时间。很明显,李政
道的职称是升得很快的,比杨振宁要快至少1年。李政道升任讲座教授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
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李政道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比杨振宁早,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1965年才
当选。这个前面我已经详细说过了。在获诺贝尔奖这个为他们带来极大荣誉和知名度的1957年的论文的贡献上,明显李政
道先想出来了如何检验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想法,并且已经完成了奇异粒子的计算之后,
杨振宁才加入合作队伍,所做的主要工作,是与李政道一起,迅速验算了已有的β衰变
实验都根本没有检验宇称不守恒这个想法而已,当然,在此过程中,两人的激烈讨论,
对于论文的完善和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我作为旁观者的人来看,明显还是
李政道的贡献大,因为突破性的想法是最困难的,其后的验证工作,明显要更容易很
多。正是因为如此,杨振宁居然在颁发诺贝尔奖的时候非要争第一个上台领奖,还到处抢李
政道的风头,绝对会让李政道极其不满,早知道就不跟你杨振宁合作了,真是亏死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诺贝尔奖颁奖时两人坐在台上的照片,就可以发现,李政道明显是极
其不愉快的,李政道居然不是看着站在主席台上的麦克风前念颁奖词的人,而是盯着地
毯,而杨振宁也没有看主席台,而是盯着主席台前的花,或是茫然无所视,这很不正常
的。原本两人不仅是华人第一次获诺贝尔奖,而且还是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破例以最快速度
给他们颁发了诺贝尔奖,在颁奖时,两人原本应该是非常高兴的,可是实际上两人都不
高兴,尤其是李政道,居然盯着地毯!这是心情极其不高兴的表现。相比之下,杨振宁
没那么不高兴,所以他目光平视,不知道内心在想啥。16、问:李政道和杨振宁决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李政道的说法是由于杨振宁争排
名,而杨振宁的说法是由于伯恩斯坦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宇称守恒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文章发表之后,两人关系由此变僵,并最终永远分手。请问,你觉得谁的说
法更为可信呢? 答:首先,李政道自始至终的说法,就是杨振宁对于排名次序的病态的迷恋。李政道在
回答记者杨虚杰的提问时说:“杨振宁在排名次序的事情上,五十年来一直为一种患得
患失的思绪所困扰,如入迷津,表现得十分执着,并且很神经质。”杨振宁在接受江才健的采访时,关于他很在意伯恩斯坦文章里面的排名的问题,并没有
否认。你们去看看,伯恩斯坦在介绍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的时候,不是跟论文署名顺序一
样的先李后杨,而是先杨后李,特别的怪异,如果不是杨振宁执意要如此,我想伯恩斯
坦好歹是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不至于基本的常识也没有,居然会颠倒论文的作者顺序来
介绍一个科学发现的诞生过程。实际上,杨振宁对于排名顺序的执着,在跟李政道大量合作发表论文之前,就表现得非
常明显。正如他自己指出的,他在跟李政道1952年合作发表单位圆的两篇论文前,跟
Tiomno、Feldman合作时都是他署名在前的(均发表于1950年)。除了跟李政道合
作发表1952年这篇当时他认为可能是他“一生中能证明的最美的定理”时,他跟李政
道抢排名,在第一篇关于单位圆定理的论文发表时要求署名在前面之外,他跟米尔斯
1954年发表的关于规范场的论文,他当时也是知道这篇论文可能在将来很重要的。因
为虽然该文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要求矢量粒子的质量为零,是不可信的,在现实
中,除了电磁场的量子是零质量,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零质量的矢量粒子,但是,毕竟
“想法是漂亮的”,所以他和李政道一样,都是知道这篇文章的潜在重要性的。对于这
样的可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的论文,杨振宁也是抢了排名,署名在前,没有按字母序排
作者的顺序。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的论文,由于是李政道先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
并且已经完成了奇异粒子的分析,他后来要求合作之后才加入的,所以杨振宁没法在论
文的署名上跟李政道直接争。但是,该论文迅速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杨振宁就在领奖的
顺序上争。总之,在他和李政道1962年决裂前,对于他认为可能或确实很重要的科研
成果,杨振宁都是很有心机地争排名的。由于杨振宁在署名的问题上有着神经质的病态心理,所以在伯恩斯坦写那篇A
Question  of Parity(《宇称问题侧记》)时,两人终于爆发了尖锐的冲突。李政道回忆时,说在自己和杨振宁一起看了伯恩斯坦的校样之后,“在我们做了一些小
的更正以后,杨振宁说:‘有些事情很痛苦’,他要谈一谈。在文章中的几个地方,他
希望他的名字在我的前面:(一)题目里,(二)诺贝尔奖宣布的时候,以及(三)我们
领奖的时候。另外,他太太杜致礼的名字也要在秦惠君(竹子头下面一个君)的前面,
因为杜年长一岁。
第二天他又来跟我说,文章中提到‘李和杨写了……’的时候,必须说明这是根据字母
序先后顺序的习惯。我告诉他,他很可笑。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我说,也许那个说明
不必要了,但是文章中都要用‘杨和李写了……’,我“无言以对”。但是,显然,最后他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杨振宁的要求,在伯恩斯坦的文章中,提
到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时候,在说作出1957年10月做出诺贝尔奖的成果的时候,用的是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此后 的介绍中,虽然一开始会说“Lee and Yang”(李和
杨),但是在介绍两个人的具体情况时,都是先介绍杨振宁,这显然是照顾了杨振宁的
意见,本来是不应该这样子颠倒顺序来介绍的,居然先说李和杨,又先介绍杨振宁的情
况,明显不正常。因此,总的来说,在关于排名的顺序上,李政道三次都作出了让步,我想李政道显然觉
得因为这样的破事把关系搞僵,没有必要,而且如果真的闹翻了,其实蛮丢中国人的
脸。当时在美国的名校中任教的华人本来就不多,而且李政道和杨振宁由于获得了诺贝
尔奖,在美国学术界必然非常有名,如果两人由于排名这样的事情翻脸,其他国家的人
肯定觉得中国人心胸也太狭隘了,鸡毛蒜皮的事也能搞僵关系。所以,杨振宁后来有次
去李政道的办公室,两人有过一次长谈,李政道说既然我们的名字怎么排序也不合适,
那么我们以后不要再合作了。但是杨振宁的情绪就“激动起来,并开始哭泣,说他非常
想和我一起工作”。李政道“感到尴尬而又无助,于是对他好言相劝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我们都同意,至少我们要停止合作一段时间,事情就这么决定了。”本来,如果事情仅仅发展到这一步,两人也许此后可以相安无事的,至少,还不至于完
全决裂,因为江才健在《杨振宁传》中也写到:“在四月十八日以后,两人还是继续往
来,不过情况有一点紧张,两人对彼此的关系非常敏感”(我看最多是杨振宁非常敏
感,看不出来李政道有什么好敏感的——九溪龙井注)。那么,最终导致两人决裂的原因是什么呢?据江才键的《杨振宁传》说,是由于当年6月份,李政道和杨振宁同时去布鲁克海文实
验室访问,共用同一间办公室。而那时哥伦比亚几个物理系的老师要发表一篇第二类中
微子的实验结果的论文,这篇论文中间也提到李和杨的工作,于是李政道跑去和他们三
人说,在文章中不可以用“李和杨“,必须用“杨和李”。我们现在都知道而且已经看到,这正是杨振宁对伯恩斯坦的文章的要求,李政道可能想
既然杨振宁对伯恩斯坦的文章中的两人的顺序那么敏感,那其他的文章肯定也是一样
的,所以他就跟那三个人说你们别说“李和杨”了,应该换成“杨和李”。可是,只要
稍微搞过一点学术人都会知道,这真是天下奇闻,怎么提到一篇论文的时候不是按照论
文发表时的作者序而是倒过来呢?听到李政道这样的说法,其他人绝对会无比愕然,当
然觉得杨振宁很怪了。结果杨振宁听到有人议论这件事,就非常愤怒。据江才键《杨振
宁传》说是杨振宁“大怒之下写了一封信……(信的具体内容书中有,此处略)……把
这封写好的信放在李政道的桌子上,就走出去了,当时李政道正好不在。后来杨振宁再
走进来的时候,李政道拿着这封信过来问他,说上面的英文字“perfidious”是什么意
思?杨振宁还记得他和李政道讲了其含义以后,回忆起早年他与年轻的李政道的关系,
心中十分懊悔,所以就把这封信撕掉,丢到纸篓里。后来李政道还是把这封信从字纸篓
里拿出来,他看了以后显然情绪受到很大的冲击。”(杨振宁居然把1962年被自己撕
烂了的信留了40年之久,真是收藏家!类似这样的撕烂了或没发出的信他居然有好多
封,他全部留到了几十年之后,我实在佩服的紧!——九溪龙井注)如果用李政道在1986年发表的《破缺的宇称》的话说,情形是这样的:“那一年六月,李德曼、史瓦兹和史坦伯格准备发表他们第二类微中子(neutrino)的
实验结果,杨振宁再一次的非常焦躁,对于他们论文中提到我们两人名字的顺序忧心忡
忡。十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杨振宁随后写了好几封信给我,信的内容让人极端不快并
且充满了敌意。我对这所有的事感到非常伤心,并意识到我们的友谊已不存在了。”李政道对于杨振宁的信的反应,江才健在《杨振宁传》中提到:“第二天李政道的太太
秦惠君(竹子头下面一个君)过来说,昨天李政道回家的时候神情异常,而且夜里睡得
很不好,又有他刚来美国那种夜里睡梦中大叫的问题。”(杨振宁接受江才键采访时
语)后来,他们就从此决裂了。17、问: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杨振宁由于排名的问题与李政道发生不快,
李政道提出两人还是不要合作了之后,杨振宁的情绪会激动起来,表示他还是很希望跟
李政道合作呢?既然他一直觉得自己远比李政道厉害,那跟其他人合作不是一样的吗?
李政道都舍得不合作,先开口了说以后不要再合作了,杨振宁为什么还想跟李政道合
作?答:一开始我也没有明白,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在1951年由于与李政道合作时争排名,让李政道觉得很不愉快,不想再跟他合作,就
中断了与杨振宁的合作(论文发表于1952年的Physics Review(PR)。此后杨振宁
在1952-1953年间,杨振宁“一事无成”(杨振宁语),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于是
在他的论文集中,就拿给费米的信以及在会议上的演讲稿来凑数,否则别人很容易看出
来该年他没发一篇论文。到了1954年,他终于跟Snow和Sternheimer在PR合作发表
了一篇文章,然后是跟米尔斯合作在PR发表了一篇文章。1955年,又是一篇论文也没
有发表,他又在论文集中拿一个会议上的发言来凑数,否则又让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
当年一篇文章也没有,直到1955年跟李政道合作发表反对他跟米尔斯1954年合作发表
的文章。在不跟李政道合作的3年中,杨振宁仅发表了2篇论文,其中一篇(杨和米尔斯,
1954)发表前还受到泡利的强烈质疑,其出发点也被李政道质疑,所以稍微好一点的
文章只有一篇。显然,一旦不跟李政道合作,杨振宁相当的低产。我想,这可能是他后来又主动找上门去跟李政道合作的原因。在跟李政道恢复合作之后,李政道和杨振宁1956年在PR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一篇还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9篇PR,1958年4篇PR,1959年3篇PR,1960
年4篇PR,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PRL),1961年2篇PRL,1962年2篇PR,
合计共22篇PR,3篇PRL,共25篇论文。在此期间,杨振宁不跟李政道合作,自己单
独发表或与其他人合作发表的原创性论文,只有11篇。这样一来,可以看出,在此期间
杨振宁跟李政道合作发表的论文,占了同期杨振宁发表论文总数的69.44%,超过了三
分之二,而同期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总数,只占李政道同期论文发表总数的二分之一
强。显然,两人的合作对于杨振宁的成功要更重要得多,当然会很想继续跟李政道合作
了,而相对来说,李政道就不是那么在乎,所以他会说,既然合作不愉快,那我们以后
别合作了,在合作下去关系绝对会更差而不会更好。18、问:其他人对李政道和杨振宁决裂的看法和态度如何?杨振宁由于与李政道争排名
而导致两人的彻底决裂,他后来还跟别人抢排名吗?他有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答:当时由于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平常的讨论中都是用汉语讨论,因此别人都听不懂他们
在讨论什么,而且大部分的科学家都为他们的决裂感到遗憾、难过或是伤心。而当时还
健在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知道李政道和杨振宁决裂后,说的话是,李政道以后别搞
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医生。显然,奥本海默觉得杨振宁的行为简直不可理
喻。在杨振宁1982年在文集中发表了抢夺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权和主要贡献的文章后,李政
道看了之后大吃一惊,于是写了《破缺的宇称》,私下里送交朋友,作为反击,后来收
入了李政道1986年的《李政道论文选集》的第三卷。江才健说,杨振宁有时候隐约在中国物理学家的圈子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疏离,大家
似乎更倾向于接近李政道,因为和李政道什么物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而且许多人觉
得杨振宁首先发彪,明目张胆的抢夺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权和主要贡献,却被李政道的文
章驳斥得很清楚,就变得不可信,而且显得杨振宁“太凶”(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太凶的
问题,而是人品广受质疑。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1966年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直到
1999年退休,共33年,才只有10人不到的人读他的博士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为人的
名声太差。——九溪龙井注)。这种普遍的印象,事实上后来造成了杨振宁心中的许多
痛楚。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五年,他曾经和芝加哥大学时代的老同学史坦伯格通信,试
图说明他为什么要把他和李政道的决裂公开化的道理,但是史坦伯格似乎并不完全认同
他的说法。杨振宁当时的理由,是说他听到跟他熟悉的物理学家说,李政道在背后乱说,我不知道
这个人是不是江才健《杨振宁传》中的乔丽玲,似乎除了她找不出其他人可能会说这样
的话。乔丽玲的话本身有多可信我很怀疑。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认为李政道即使跟其他
人说是他先想到宇称不守恒的想法,后来杨振宁才加入合作的,这样的说法虽然杨振宁
听着会觉得难受,但是李政道毕竟说的正是事实。而虽然如此,杨振宁居然在颁诺贝尔
奖时跟李政道抢第一个上台领奖,以及在伯恩斯坦的介绍文章中要求自己一律要排前
面,确实很无理甚至无耻的行为。杨振宁疑心重重,是因为自己做了亏心事,做了不道
德的事,当然就怕别人知道,而李政道问心无愧,别人问起来为什么两人会决裂,他当
然可以很坦荡地跟别人讲一二三四五的道理给其他人听,而杨振宁却以所谓的“君子不
出恶言”为借口,来说明自己为什么决裂后除了家人和在罗格斯大学任法律教授的一对
夫妇外,从来不跟其他人谈及为什么会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因为真的谈清楚了,他自
己明显的不仅理亏,而且严重损害形象,当然他就不会谈了,根本不是他品行高才不
谈。谈事实根本不涉及人品的问题,没有根据造谣才是人品问题,而直到现在,我们也
看不出来李政道有任何必要去造谣,因为他绝对可以客观介绍事情真相而不会影响自己
的形象。杨振宁做了亏心事,就怕别人知道,而李政道不怕别人知道真相,那在别人追
问起来的时候,他当然会告诉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杨振宁知道后当然就不高兴了。可
是他居然说由于后来看了李政道的《弱作用的历史》之类的几篇论文,就发现果然验证
了他的想法,就跟他说看到伯恩斯坦的文章验证了他的顾虑一样,都没有任何证据,完
全是他神经质的表现,而不是李政道的问题,所以杨振宁后来居然干脆颠倒事实,来侮
蔑李政道,跟李政道抢功劳,只能让其他中国物理学家打心底里瞧不起了,只是碍于情
面,不好直说而已。 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后,形象显然严重受损,越跟李政道争,形象越烂,无论是在国外
还是国内,都是一样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不断要吹嘘他其他两项重要成果的重
要性的根本原因。当然,有了这么一次惨痛的教训,后来杨振宁还是跟许多人都合作,基本上不会再跟别
人争排名了。从1963年到1980年的几十篇论文中,只有一篇论文没有严格按照字母序
排,但是这个论文也不是杨振宁排第一,而是排第二,第三作者估计是个学生,贡献很
小,所以字母虽靠前,但是排在后面。19、问:杨振宁总是说伯恩斯坦的题目A Question of Parity,就像李政道后来的
Broken Parity一样,其中的Parity是双关语,你觉得有道理吗?答:我感觉这是为什么杨振宁让人觉得神经不正常的原因之一,其实他当时为什么不高
兴,可能并不是由于用了Parity这个词,而是由于他原来向李政道要求在题目中要把两
个人的姓写上,并且顺序必须是Yang and Lee,可是我实在想象不出来他能给New
Yorker杂志建议什么样的标题。太长的标题显然是不合适的,以A Question of
Parity为题是蛮好的一个标题,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有什么不好?杨振宁一直认为,伯恩斯坦的文章的标题是“一语双关”,因为parity这个词,既是物
理中的“宇称”,又是日常语言中的“平等”。在外行人看来,这篇文章的题目变成了
“平等的问题”。杨振宁说,他不知道取这个双关的题目是李的主意,还是伯恩斯坦的
主意。可是很明显李喜欢这个双关的题目,因为二十多年以后,他在《李政道论文选
集》中发表了一篇关于宇称不守恒历史的文章,题目又是双关语Broken Parity。在物
理学家看来,是“破坏了的宇称”,在外行人来看,却是“破坏了的平等”(江才健
《杨振宁传》)。我很难理解杨振宁怎么会有这样的猜疑,因为我一点也不觉得Parity是李政道或是伯恩
斯坦有意为了搞双关语来暗喻说是两人的合作是不平等的,因为在正文中根本看不出有
任何这样的隐藏的含义在里面。实际上,李政道和杨振宁当初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的名
字,标题就是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弱作用
中的宇称守恒问题),伯恩斯坦不过是摘取了这个标题的前面三个单词,加上了一个定
冠词A而已,怎么会被杨振宁认为是伯恩斯坦和李政道故意搞一个双关语呢?李政道为
什么用Broken Parity,那不是因为两人合作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关于Parity是否
Conservation的吗?但是由于杨振宁执着于关于宇称(Parity)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
的领奖顺序和后来伯恩斯坦文章中的顺序而决裂(Broken),不用Broken Parity,
请问其他标题会比这个标题更好吗?为什么杨振宁会有那么多的联想呢?我的猜测是杨振宁由于心虚,就开始疑神疑鬼,甚
至患上了“被迫害幻想症”,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李政道决裂之后,老是怀疑别人对他的
态度是不是都是由于李政道在后面搞他的鬼、“在背后乱说”的原因。杨振宁居然会以“伯恩斯坦早就拿了《纽约客》杂志的稿费,并且把他花在交女朋友上
了,所以文章还是发表了。”这样的明显不成立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该文发表了。《纽
约客》的稿费也就那么一点钱,伯恩斯坦再穷,也未必会穷到那个地步吧?文章之所以
发表,是因为大家都觉得那篇文章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发表?这是非常正
常的科普文章,发表这样的文章是再正常不过的科普活动,干嘛不能发表?居然还抬出
早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的奥本海默来说话,说什么奥本海默说两人合作的内情,不必要
公开去发表,叫伯恩斯坦不要发表那篇文章。那篇文章根本没有提及什么“内情”,为
什么奥本海默会说这种话呢?所以,这种说法,明显是编造出来的。杨振宁老是跟别人提到奥本海默、费米等名人,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哄抬自己的形象。
可是在哄抬自己形象的同时,又经常编造有关他们的各种谎言,极不厚道。费米不收
他,他居然说是由于费米的实验室属于国防机密单位,所以不能收他这个中国人,可是
为什么费米收了李政道?这种谎言也敢撒!此外,奥本海默死了之后,他就抬出奥本海
默来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说话,这不是贬低人家的基本的判断力吗?奥本海默才没那么糊
涂呢。奥本海默后来不是劝你该去看精神医生吗?他怎么会反对伯恩斯坦发表那篇文章
呢?虽然奥本海默在你杨振宁说话的时候已经死了,可是你这样子不是在毁人清誉吗?
不仅仅杨振宁你自己是这种德性,杨振宁的导师泰勒也不是什么好人。在美国政府怀疑
奥本海默是否对美国忠诚,对奥本海默进行多次听证调查的时候,泰勒居然在听证会上
作出不利于奥本海默的证供,因此泰勒遭到一些物理学界同行的唾弃,见面时也拒绝跟
他握手!
20、问:杨振宁说他入美国国籍是为了出国旅行方便的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想出来
的?答:其实原本入不入美国籍,未必是那么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有没有爱国心,真的
有满腔的爱国心,即使是美国国籍也没关系。问题是杨振宁其实没有多少爱国心,可是
又要给自己戴上无比爱国的大高帽,这样一来加入美国国籍就更加说明他宣称的爱国心
的虚假性了。为了说明自己为什么加入美国籍,杨振宁一开始并没有想出来是什么“出
国旅行不方便”,而是东拉西扯,一下子说不想作二等公民,一下子说乘火车从纽约去
帕巧格(Patchogue)时碰到了一个旅美50多年的浙江人,一下子又说买房子受到歧
视,又说1961年看到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应肯
尼迪总统的邀请上台朗诵了一首诗歌,似乎有什么触动了他,后来他在一个集子里找到
了这首诗,觉得确实很美,很有力量,说这首诗在他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决心里起了一
定作用。写的凌乱不堪,毫无说服力(参见杨振宁1982年的《文集及选注》)。后来1995年1月28日香港电台记者采访他时,先是问他“50、60年代中美处于敌对状
态,你是中国人,受公费留美,后来更加入了美国国籍,是否有身份的危机?”杨振宁说:“曾先生,你的问题很中肯。我个人的情形是这样,因为我学的是物理,里
头有一部分是核物理,也是我所学的,而核物理跟原子武器有很密切的关系。由于我深
深知道这一点,所以在50、60、7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都不跟这个方向接近。美国
制造原子弹的基地叫Los Alamos,我在50、60、70年代都不去这个地方,因为我怕
如果我去这个地方,即使我没有在里面工作,美国的密探就会对我注意,受到注意以
后,将来如果我想要到中国去探亲,可能会发生困难,所以我把这个地方推得远远的。记者继续问:“你自己本身是中国人,受公费留学美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令许多
华人都感到光荣,50年代许多年青人都视你为偶像,包括我的长辈。但很奇怪,在节目
开始时,我说你是中国人之光,取中国人的钱留学美国,为什么你要加入美籍?为何要
放弃中国人的身份?我看过你写的书,知道你以身为中国人为荣,为何你要辜负你的亲
人、长辈、朋友、同胞的期望?结果杨振宁顾左右而言它,先说:曾先生,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是
很多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在美国很多年以后一个切身的问题。你可以这样讲,我的父母都
是中国人,我的子女是美国人,因为他们都是在美国出生的,所以我是介乎于美国与中
国之间。中国跟美国发生很严重的冲突时,当然我的处境是比较困难,这个处境困难其
实最主要来自心理上的。因此我采取的态度是:(1)我跟我在中国的父母亲不断绝联
系,(2)美国关于武器的工作,我跟它不发生关系。这样并没有发生大问题,美国政
府对于我和中国政府对于我父母都没有发生大问题。
   然后就转换话题说,“刚才你问我1971年回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事的态度怎么样。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一下略,主要是讲他怎么办理1971年回国的手续的事。这个
问题其实记者根本没问,是他转换话题)记者就追问:“其实我刚才问你为何在196*-4年加入美籍,放弃你的中国籍?是否后
悔这样做?杨振宁终于回答:“这个在当时是一件很复杂,而且很困难的事情。我始终知道我父亲
对于我放弃中国国籍是不太满意的。我刚才跟曾先生讲过,我在美国已经住了很多年,
已经扎下根来了。我的子女是美国人,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很少,而我在美国的朋友也
很多了,所以加入说我是一颗树的话,这颗树在美国的根已经很壮大了。另外当然还有
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我当时拿的是国民党的护照,拿这个护照去各个地方做学术访问
之类的事情很困难,像我这样的人在60年代,因为这个缘故而去换成美国护照的有很多
人。此后,杨振宁似乎经常以这个理由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就像回答央视记者王志的提问一
样。显然,杨振宁把探亲是否会受影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他一点也不想接触原子弹方
面的东西,所以那些幻想杨振宁这个“爱国人士”也会像邓稼先一样,学成回国为祖国
造原子弹的人,该醒醒了。很明显,在杨振宁眼里,可不可以既呆在美国享受美国良好
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又能保持探亲的机会,比能为国家造出原子弹,更重要得多。21、问:杨振宁说他很爱国,经常说“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之类的似乎蛮有煽动
性的话,浑身都散发着“爱国”的光芒,请问他到底有多爱国?答:杨振宁好歹是中国人,在中国生活了24年,而且他父母及部分兄妹,解放后一直生
活在大陆,因此关注大陆的变化那是肯定的。要说他一点也不爱国,那他一定不承认,
因为他可以举出这个那个的例子来说明他是爱国的。可是到底有多爱呢?我觉得,相对
公正的来讲,那就是,一点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利益,还可以提高他的公众形象、让别人
觉得他很爱国的时候,他还是会表现一下的。但是要他牺牲自己的任何利益来为祖国做
事情,那是别做梦的。杨振宁的算盘打得溜溜转,从来都会亏给任何人,一丝一毫也不
会亏给大陆或是“祖国”的。关于杨振宁爱国,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成语,叫“叶公好龙”。正所谓“古有叶公好龙,
今有杨老爱国”:古代有叶公,据说很爱龙的,今天呢,有个姓杨的美国籍老头,据说
是很爱国的,80多岁了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要回国养老定居。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个人姓叶,据说是很喜欢龙的,方圆十里甚至百里都知道他极其喜
欢龙,家里到处都画满了龙,柱子上也刻满了龙。总之,叶公爱龙的美誉是传遍四方
的。可是,有一点又打雷又下大雨,柱子上龙真的变成了真的龙,这下子可把叶公吓坏
了,大叫救命。与叶公类似,杨振宁爱国的名声也是很广的,到处、甚至全世界都有杨振宁多么爱国的
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新闻访谈,但是就像叶公一样,真的要他爱国的时候(他父亲
1957、1960、1962、196*-4年多次反复劝他真的爱一把祖国),他是坚决不爱
的,要他爱贫穷落后的真实的祖国,为祖国服务,他吓都吓死了。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杨振宁不爱祖国,还不是那么难以接受,1984年清华大学复建理
学院,重建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一系列系,正所谓百废待新、最需要人才的时
候,我们也还是看不到“根在清华”的杨振宁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没钱的祖国和没
钱的清华,他是绝对不爱的!香港中文大学有钱,所以他是很爱的,从1986年爱到回清华定居前。等到祖国变富裕
了,等到清华大学已经是211、985重点建设的重中之重,变得非常有钱的时候,他想
起来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了,自己的“根在清华”了,所以他就回到中
国、跑到清华园养老定居来了,而且还要建好两层独立别墅才来定居,没建好之前是坚
决不来的。杨振宁是从来不会亏给任何人的,跟李政道合作时他是不会亏的,跟米尔斯合作他是大
赚的,“爱祖国”这件事,他也是不会吃任何亏的。他无论是跟其他人合作,还是“爱
国”,他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都是一定要名利双收,大赚特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从来不会牺牲自己任何利益来为祖国贡献多少力量的。相
反,在祖国穷的时候,在别人在努力为祖国服务的时候,他是泼冷水的好手。李政道耗
费9年时光,送了915个人到美国50多所名校就读,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50个回国
了,50个继续搞物理,其他的可能在其他行业会有成就云云,任何人说这样的话都无所
谓,可是他杨振宁这种“伪爱国人士”来说这种话就特别让人反胃。李政道的CUSPEA
计划,当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少人已经当选了美国物理学会的Fellow、IEEE
Fellow,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等等一大堆荣誉,呆在美国也有,留在美国的也
有,而且很多人现在正逐渐开始频繁回到祖国,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开始经常回国,为
促进祖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哪像你杨振宁,只有等到快油尽灯灭的时
候,就光知道回国养老呢?自己狗屁事不干,人家李政道无论干什么事,你杨振宁都暗
地里拆台,拆不了台就冷嘲热讽,真是让人鄙视。22、问:看来你对杨振宁回国养老定居还占着清华大学的一套独立二层别墅耿耿于怀,
认为很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国家吸引回国留学人员,给点优惠政策,给予相对好点
的待遇,不是很正常吗?答:我从来不反对给予杰出的回国留学人员相对更好的待遇,但是这种优惠待遇也不能
太离谱。对于回国留学人员,不仅要看是其否有学问,而且还要看其人品,否则国外一
些人品极差的人纷纷回国来,反而混得比谁都好,待遇比谁都高,原来辛辛苦苦为学校
发展作贡献的人的功劳一律不作数,那我们国家谁还会早早回国为国效力?还不个个都
在美国混到七老八十了才回来,然后国外和国外的好处全部通吃,那谁还愿意呆在国内
埋头苦干?就以杨振宁为例,他到清华当然有点贡献,但是他的贡献跟他的待遇真的是完全匹配的
吗?给他分一套独立公寓真的是很公平合理的吗?以什么理由来证明这就是非常合理
的?依我来看,就是很不合理的。杨振宁早就干不了什么事情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回国养老
的人,挂在清华不过是一个名分而已,要说为国家的贡献,别说邓稼先,杨振宁的贡献
哪里能跟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周光召比?要谈对清华的贡献,人家周光召从1984年清
华大学理学院重建起就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至今已达21年之久,远比他杨振宁对
清华大学的贡献大。如果说周光召是为国家、为清华大学理学院“种桃树”的人,他杨
振宁是专门“摘桃子”、享受前人奋斗的成果的人。此外,周光召还是全国人大副委员
长,属于国家领导人,可是清华有他的独立别墅吗?清华想过给他弄个独立别墅吗?国
家想过为原子弹牺牲了生命的邓稼先的老婆建栋二层楼的独立别墅吗?想过给前中国工
程院院长、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建栋独立二层别墅吗?为什么在祖国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不顾一切回国的人,反而待遇不如嫌贫爱富的“伪爱国人士”杨振宁的待遇好呢?为什
么两弹一星本人或是其配偶,都一直只能过着无比清贫的生活,好多都住在破旧的危房
里,而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怎么劝也劝不回国,老了才回国养老的人,却能享受国内
最好的待遇?为什么我们国家外来和尚总是最好念经?而且人品再差的外来和尚也照样
抬上神坛供奉?这个世道还有公平可言吗?!海龟经济学家谈敏说大学扩招并且大涨大学学费,可以为祖国促进内需作贡献,于是无
数农民倾家荡产交学费,为祖国内需作贡献了。杨振宁在国外混了近60年,远比我们无
数农民有钱,干嘛不为内需作点贡献?去自己买房子自己请人装修,自己买家具,可以
促进多少内需?增加多少就业机会?至少比100来个农民交的那几十万学费强吧?怎么
总想着让穷人来促进内需呢?杨振宁你既然那么爱国,别的不说,自己掏钱去买套房
子,买套别墅,为祖国的内需和增加就业做点贡献吧!别总是光知道占祖国的好处,爱
国就把别墅让出来给清华去请其他年富力强的人来为清华效力,不要占着最值钱的可以
用来吸引其他年富力强的杰出人才的茅坑!别总是把“爱国”当歌唱,唱得震天响,爱
国就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回国养老之后的第一个爱国行动就是自己去买栋别墅,拜托!23、问:既然杨振宁说他和米尔斯的文章有那么重要,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杨和米尔斯
在1954年合作发表的论文远超过宇称不守恒的重要性,远超过一般的诺贝尔奖,那为
什么在该文已经发表50多年之后,杨振宁和米尔斯还是没有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呢?要说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好几位著名物理学家都获得过两
次诺贝尔奖,像Pauli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什么杨振宁无法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他和米
尔斯合作的论文真的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吗?你仔细看过Yang and Mills(1954)的
全文吗?能不能稍微分析一下这篇论文一直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答:杨振宁和米尔斯1954年合作发表的《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我当然
从头看到尾,仔细地看过全文,除此之外,我还看过其后续的数篇重要的论文,包括后
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篇主要的论文,也看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4年和米尔斯合作发
表该论文之后,又和李政道合作发表的《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一文。当然,我
也仔细阅读了许多其他人关于该文的评价和讨论的文章。我认为,只有这样,我才有可
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首先,应该肯定,杨振宁和米尔斯1954年的文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因为在这
篇文章中,杨振宁推广了Maxwell Lagrangian,推出了Yang-Mills Lagrangian,
引入了规范场(gauge field),后人在这篇文章提出的规范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
出了弱电统一规范理论,由此而产生了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规范场不仅可以用于弱作
用,还可以用于强作用,可见规范场这个理论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就是无法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呢?从我对其他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成果来看,我认为一篇论文或几篇论文能不能获得
诺贝尔奖,有三条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这样的研究必须“极其重要”、“极其有洞察
力”以及“高度可信”,其中尤其以第二条最为关键,就是要体现出研究者具有极深的
洞察力(insight)。我认为这三条标准基本适用于所有科学类的诺贝尔奖,因为不同学
科的诺贝尔奖的颁奖标准大致是一样的。比如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发表的宇称不守恒,为什么那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呢?
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已有的想当然的认为左右必然对称,在强作用中宇称守恒,那么在弱
作用中也应该守恒这种错误的先入之见,一旦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文章被验证是正确的,
那么绝对是属于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人们对于许多物理现象的思考就因此而大为改观。
而且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可验证的,可被证伪的,李政道和杨振宁1956年的文
章,很快就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因此迅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丁肇中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此前人们一致认为世界上的夸克只有
三种,因为有这三种夸克已经可以很好地解释所有常见的现象,然而,丁肇中相信应该
不止三种,至少还有第四种夸克,后来他终于发现了第四种夸克(实际上,有了第四种
夸克,那就肯定还有更多种夸克,目前已经发现了6种夸克,其中丁肇中把他发现的第
四种夸克取一个类似于中国姓“丁”的字母“J”,叫它为J粒子)。由于丁肇中的发现
打破了人们已有的、长期以来想当然的先入之见,当然是举世震惊,因此丁肇中和里希
特197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上面的两项,都完全符合我总结出来的、获诺
贝尔奖的三大标准:critically important, very insightful and very credible。其
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符合这三条标准的,不信的人可以自己去琢磨一
下。为什么杨振宁和米尔斯1954年论文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虽然他们的确由于推广了
Maxwell Lagrangian,引入了规范场(gauge field)这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但
是其当初的目的,在于论证同位旋守恒,从而导出了规范场,但是并没有指出这个规范
场对于解释其他物理现象,比如用于弱电统一或是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上的重要性,没
有体现出研究者对于物理现象有极深的洞察力,此外,该论文也无法验证其正确性,因
为该文提出的规范场,并不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场,而是一个数学概念上的场,因此,
该文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极其有用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程,虽然这个方程非常重要,但是
由于并没有体现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级的洞察力,也无法验证其可信性,因此,我认为,
该篇论文完全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永远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可能有人会说,杨振宁和米尔斯这篇文章对物理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可能比不少已经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还要重要,因为它为好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提供了最初的数学工
具的原初出发点,但是仅以其重要性来论证它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没有用的,因为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奖励具体的科研成果的,这样的成果不仅要重要,还要体现出研究者
有极深的洞察力,以及该发现高度可信,不是简单的看某项研究的重要性。总之,我前
面提出的杨和米尔斯1954年的论文仅仅是类似于一个短柄锄头的比喻,是极其准确
的。24、问:杨振宁在1982年回忆他和李政道如何发现宇称不守恒时,把发现宇称不守恒
的功劳几乎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还说该论文是他在1956年5月底得了腰痛病卧床数天期
间,他在病床上口授,由妻子杜致礼写成的,后来把稿子给李政道看,李政道仅作了几
处小改,并且说“于是,我按字母顺序写上了我们的名字。简单地说,我曾想过要把我
的名字排在前面,但后来决定不这样做。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我不喜欢在排名先后
上计较,二则我要在事业上扶持李政道。于是,我就把稿子交给布鲁克海文
Cosmotron加速器部的Barbara Keck,请她打字。”请问这样的说法可信吗?你对
于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贡献,具体有得出什么
样的最终结论?答:杨振宁为了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但是要圆这个谎几乎是不
可能的,因此他处处都是漏洞,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即使不需要李政道的话,照样可以
看出其说法的荒谬性,只是需要更加仔细去推敲才能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寻找到突破口
而已。杨振宁一直说当时李政道对β衰变不是很熟悉,可自己究竟有多熟悉呢?我们要知道费
米可是β衰变最早时期的权威之一,1930年泡利(Pauli)为了解释β衰变过程中电子能
量连续分布的特性时提出了中微子假设,认为在β衰变中除了放出电子外,还同时放出
一种中性粒子。1934年,费米 (E. Fermi) 建立了β衰变理论,并正式将这种中性粒子
命名为中微子。由此可见,李政道的导师费米一直是β衰变的权威,因此必然在与李政
道的授课和讨论过程中会谈到β衰变问题,怎么能说李政道不熟悉β衰变呢?实际上,当
时已经有许多人做了β衰变有关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方面的权威是吴健雄,因此她一
定有很全的β衰变方面的文献和书籍,于是李政道就跟她探讨,吴健雄就借给他一本β衰
变方面的著作,这就是K. Siegbahn编辑的β衰变的权威著作Beta-and Gamma-ray
Spectroscopy(1955)。有了这样最新出版的权威著作,两人才能验证全部已经做过的
β衰变实验是否都并未检验宇称是否守恒。如果没有这样的著作,光凭记忆是无法验证
是否已有的实验全部都没有验证宇称是否守恒的,这点只要稍微学过理工科的人都会同
意我的看法,因此,李政道的说法是可信的,而杨振宁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虽然他
1950年发表过一篇有关β衰变方面的文章,但是这并不等于他知道全部的β衰变实验,
在验证已有的β衰变实验是否检验了宇称不守恒时,一定是对照着李政道从吴健雄那里
借来的书进行的。在验证这一点时,可能杨振宁和Tiomno(1950)的文章是一篇重要
的参考文献,但是由此而认为因此必然全部论证功劳都是杨振宁的说法绝对是不可信
的,因为既然有公式,那么必然两人都会拼命去套公式来验算,绝对不会光让一个人验
算,这样才可以相互核对自己的验算是不是完全正确,杨振宁居然把这些东西全部都说
成是他一个人做的,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宇称不守恒涉及到β衰变,就算李政道没有杨
振宁熟悉,那也基本无关紧要,找一下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基本就解决问题了,不过是几
个小时或是一两天的事情,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杨振宁过分的抢别人的功劳,有点狗
急跳墙的感觉,完全是丧失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尊重事实的最基本的要求。杨振宁说该文都是由他口授杜致礼,然后由李政道修改了几个小错误而成的,我认为这
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仔细阅读全文,会发现该文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思路,而且公式也
相当复杂,好多公式都非常长,并不适合口授,而且必然是需要反复修改才能到达该文
如此流畅严密的程度。如果该文真的是由杨振宁口授杜致礼写成的,那么像杨振宁这样
的连撕烂了的信、从没有发出的信之类什么鸡毛蒜皮的东西都会收藏几十年的人,他怎
么会不把如此重要的东西收藏起来呢?如果他收藏了这样的东西,早就拍照印刷出来给
其他人看杜致礼的手书以及李政道在该手书的草稿上“小改”的文稿的照片了。为什么
我们一直看不到这个最关键的物证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他杜撰
的。即使有口授,叫杜致礼写下一些东西,也只能是大致的草稿,而且肯定不会去口授
什么复杂的公式,因为这个公式要去其他草稿里找,而不是口授的,杜致礼最多根据杨
振宁口授,把大致的草稿写出下来,然后交给李政道进一步完善和整理,不可能直接口
授一个定稿,让李政道只需要“小改”,像这样重要的文章,必然是反复改,改到无可
再改任何一个字,才会寄出,这点只要发表过自己比较满意的论文的人,哪怕是一篇很
短的文章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杨振宁说他按字母顺序写上李政道和他自己的名字,是由于他“不喜欢在排名先后上计
较”以及他想“在事业上扶持李政道”,这两个说法都是极其荒谬的。首先,他是最喜
欢在排名上计较的人,这点我在前面已经指出过很多个例子,没想到他到1982年居然
张嘴就说瞎话。杨振宁可以说他在1962年和李政道决裂之后,由于吸取了教训,再也
没有跟其他人争排名,但是绝对不能说他1962年之前“不喜欢在排名先后上计较”。
从事实来看,是刚好相反,他在排名上是极其痴迷的,简直是高度病态的,这也是为什
么当时他也想过把自己名字排在前面的原因。至于说他想“在事业上扶持李政道”,放
在李政道刚参加工作的前一两年,还勉强说得通,放到李政道已经评上哥伦比亚大学物
理系正教授的1956年来说,也未免太搞笑了。李政道已经当上了美国第一流大学的物
理系的正教授了,还需要你特意扶持?这种话是毫无说服力的。再说了,如果李政道真
的不配平分贡献,你特意让没有贡献的李政道署名在前,那是严重的学术腐败!所以,
杨振宁总是撒这样的骗小孩子的谎,完全是徒劳,也极其丢脸。对于两人在该文的贡献,显然李政道的说法从头到尾都要比杨振宁的说法可信得多。我
认为总的来说李政道的贡献大些,但是在写作该文的过程中,应该是基本平分贡献,否
则显得我太偏颇了,我也不想去辩这个无法辩清楚的问题。25、问:你耗费如此多的精力来仔细深入地分析李政道和杨振宁决裂的原因以及双方言
论后面的事实真相,到底有何意义?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的前因后果来看,对国内
的教育、科研、媒体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有何启示?答:李杨之争,看似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其实不然,揭示出其中的真相,具
有重要的意义。从人们对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争的态度和做法来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
们深思:1、我们有太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经常过分轻信别人的话。比如 【作者: chinsci】【访问统计:506】【2005年08月7日 星期日 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