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传》李政道和杨振宁那些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10:55
(三)一个16岁少年的艰苦“长征”
李政道还没有高中毕业,就盘算着考大学的事情。那时他对物理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报考物理系。就近说,浙江大学有物理系,也有王淦昌、束星北等有名的教授。浙江大学离开杭州之后,一度曾在吉安落脚,但很快就迁到贵州去了。如果他参加完中学的联合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再报考浙大,肯定赶不上全国大学统一考试。于是他决心离开赣州奔赴贵州,以同等学力报考浙大。这是一个充满勇气、胆略和智慧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对于李政道来说,一方面饱含风险,一方面却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影响了他整个的人生。他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为自己的光辉前程铺下了第一块路石。
决心既下,从浙江奔赴贵州的长征就开始了。为了避开敌占区,李政道从江西经广东进入广西,再从广西转入贵州。一路上,或独自行进,或与同学结伴;有时搭乘以烧木材产生的煤气做动力燃料的汽车,有时搭乘所谓“黄鱼车”(上海地方话,概指人员拥挤的破旧车辆或货运车,李政道此处所乘系运兵的大卡车),大半时间要靠双脚徒步前进。时值盛夏,疟疾痢疾流行,李政道没能幸免。他既感染上了疟疾,又患了痢疾,身上长满疥疮,活像一个流浪的乞丐。每天疟疾发作,如寒流来袭,颤抖不止。高烧、恶心、呕吐又频频泻肚。他无药可服,备受折磨,几致丧命。路程中不前进就要掉队,后果难以想象,李政道咬牙坚持前进。翻不尽的高山大川,攀不完的悬崖峭壁。有时走一天还过不了一座大山。进入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山更高了,路更难了。可是希望就在前面。16岁的李政道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难困苦,他几乎失去了希望,陷于绝境。但他以极大的毅力坚持着,终于渡过了难关。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1943年8月底他终于到达了贵阳,在那里他破例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全国大学统一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浙江大学录取,成为电机系一年级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电机系,是因为电机系的录取分数最高,入校后可以转任何系。开学前,他在湄潭遇见了束星北和王淦昌两位老师。在他们的启发和鼓励下,一周之后,一开学就转入了物理系。至此,他终和物理结下了姻缘,他在这一领域的天才初步为束星北和王淦昌所赏识,可以说,他以巨大的勇气并忍受了巨大的磨难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自己进大学学习物理学的梦想。
浙江大学在贵阳立足未稳,由于日军迫近独山,贵阳吃紧,学校已先行迁徙。李政道虽然考取浙江大学,戴上了校徽,却连一堂课也没上就又要随校向贵阳以北数百公里的湄潭县永兴场转移。路程依旧是高山连绵,小路崎岖,十分艰苦。好在李政道在贵阳治好了疟疾等疾病,身体稍有恢复,使他能够随校迁移跋涉,没有垮下来。
浙江大学当时已是全国知名大学,它的渊源是建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创办的最早几所大学之一。1927年浙江大学成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浙江大学。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1937年浙江大学全校在校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带领下,从杭州西迁,艰苦跋涉,长途奔波数千公里,历时3年多,于1943年最后落脚贵州湄潭,而离湄潭约15公里的永兴场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驻地。当时浙江大学物理系有王淦昌、束星北等高水平的物理学教授,教学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李政道后来称王、束二位是使他真正步入物理世界的指路人。
王淦昌解放后曾参加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为两弹元勋。束星北也是中国老一辈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洋气象和海洋物理学家,为中国教育和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日请看:小学、中学都未曾毕业,全靠同等学力升学,进西南联大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