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宁波文化网!--全祖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05:53


宁波的风俗,每逢中秋佳节,月湖有秋社盛会。其时,明月高悬,笙歌暄天,画舫如盖,灯火辉煌。往往全城百姓倾城而出,到月湖来观盛会。月湖之滨桂花井一户大宅内,一个不满十岁孩子仍闭门读书。他厌笙歌悠悠,夺人心魄,便撕一块棉絮塞在耳内,然后朗读不已。
这个孩子就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农,一字榭山。后人尊称他为榭山先生,宁波人。
全祖望出身于颇有民族气节的家庭。清兵南下时,他的曾祖全大和、祖父全吾骐率全家避入深山。他的父亲全书,以经术诗词教授乡里。全祖望得祖辈熏陶,又在父亲亲自教诲下,四岁便能理解《四书》、《五经》的章句,八岁能读《资治通鉴》,有神童之称。一天,他的父亲全书带他去鄞江桥祖居走走。族中不少人以烧窑为生,全祖望辈份小,碰到年长一点的几乎都得叫声太公,故有“十八太公”之称。全祖望随父进村时,被迎面而来的族长太公挡住了去路。族长笑着对全祖望说:“大家都夸你是神童,小小年纪能作诗文。今天我可要当面试试。做不出就别想进村去。”全祖望见他满头白发,双手乌黑,煞是可亲,便说:“那做出了可得让我过去呀!”旅长太公说:“做出了不光让你过,还有赏哩!”全祖望见这一带黑烟满天,便脱口吟道: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
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
旅长太公听了高兴地说:“果然名不虚传。有赏,有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把沙炒豆塞到全祖望的手里。
全祖望不仅自幼才思敏捷,还因他自小从先辈那里听到明清之际的一些民族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产生了对他们的景仰之情,培养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他十四岁补诸生,有次,他与众秀才一起到学宫礼拜孔子,见大成殿乡贤词供着一排神位,上面供奉的有明末献甬城降清的太仆谢三宾和降清明将张杰的神位,顿时怒不可遏道:“一个降请求荣,一个降清后做了浙江的第一任总督,残酷杀害民族英雄张苍水。这种卖国求荣的败类,怎可供奉于乡贤祠中!”遂捶碎二人神位,并投于泮池中。十八岁那年,他听说自己的堂伯母——明末民族英雄张苍水的女儿,从乡下来宁波,便向她了解张苍水的生平事迹,写成了比前人更为详尽的《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待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志向。
全祖望学而不倦,他考中秀才后,仍跟本城有名学者董次欧就读。董次欧博学多才,治学极严。学生们多怕他,更不敢向他提出质疑。全祖望虽然极尊敬老师,但在做学问上,不但敢问,还常常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不弄通就决不罢休。先生对他那坦荡严肃的治学态度,大加赞赏,说:“学问,学问,就该又学又问,互相琢磨,这才象治学态度。只要锲而不舍地学下去,将来定能成为杰出人才。”
全祖望博览群书,知历朝兴废,养成了对于史学的偏爱。他十六岁时,出应乡试,以古文谒编修查慎行。查慎行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是刘原父(北宋史学家刘敞)一类的人物。十九岁时,他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京,上书待郎方苞,议论丧礼。方苞惊叹他博学,替他宣扬,声誉大起。雍正十年(1732年)全祖望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户都待郎李绂见了他的文章,赞赏道:“这是黄震(宋史学家)王应麟(南宋学者)以后第一个人才啊!”并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同住。乾隆元年(1736年)他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尚未进行,他就参加礼部春试,中了进士,选在翰林为庶吉士。他在榆林院与李绂一起攻读秘藏的《永乐大典》,甚是投契。因大学士张廷玉与李绂交恶,嫉李、全相善,两年散馆时,他被列入最下等,以知县候选。他感到无比愤慨。方苞想推荐他到三礼馆去任职,他也拒绝。乾隆二年九月回到家乡。从此,他绝意仕进。乾隆六年(1741年)李绂典试江南,全祖望到南京去拜访他。李绂动员他补官。他写给李绂五首诗以明志,其中有:
申辕极罢董生黜,更复谁同汲直群。
自分不求五鼎食,何妨平揖大将军。
表示自己不为一官半职向权贵屈服。
全祖望性情耿直,负气忤俗,轻视利禄,甘愿清贫,守志读书。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野人家在鄞江上,但见山清而水寒:
一行作吏少佳趣,十年读书多古欢,
也识敌贫如敌寇,其存爱睡不爱官。
况复头颅早颁白,那增逐队争金幱。
全祖望辞官回乡以后,即以著述、授徒为业,虽然生活清苦,但对别人无端馈赠,一概谢绝。他曾因绍兴太守杜甲之请,任蕺山书院山长。起初,绍兴学子不服气,有意出题难他。但不久都被他的真才博学所折服。一月后,从学者云集,学舍爆满。由于他不满杜太守傲慢无礼,次年即愤而辞职。学生们都很痛心,公推蔡绍基等人到宁波来恳请他返院,并说:“现在书院已发展到五百多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以六锱作为奉献给先生的束修,千金可立致。先生的酬劳,也不致太低了。”结果,这些学生受到了全祖望的一顿呵斥。他说:“我是因太守失礼而辞职的。人的尊严是千金买得到的吗?”以后,他又主讲过广东高要端溪书院,因病回到故里。在养病期间,仍然不忘著述。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自知病体沉重,就召集他的入室弟子董秉纯、张炳、卢镐、蒋学镛等,夜以继日整理抄录他的著作。他口授旨意,将文稿删去十分之七。终因贫病交迫,心力交瘁,猛然辞世,终年五十岁。身后萧条,丧葬无着,只好卖掉他的藏书,得银二百余两,才草草埋葬。
全祖望的博学得力于藏书。他生时曾多次登临天一阁查阅旧籍,搜集宋末及南明史料,广泛搜罗金石旧拓、乡邦文献,编成《天一阁碑记》,写了《天一阁记》,还写过《久不登天一阁偶有感》一诗: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
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
一瓻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
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此外,全祖望还从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赴杭城赵氏“小山堂”借阅和抄录平生未见之书。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借阅《永乐大典》,每日尽二十卷。他的傅学多源于广览群书。
全祖望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在史学上受万斯同影响。他曾用十年时间续修了黄宗羲的《南雷黄氏·宋元儒学案》,七校《水经注》和《困书纪闻三笺》,续选《甬上耆旧诗》。撰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勾余土音》、《丙辰公东征士小录》和《鲒埼亭》集等,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他平生不愿作应酬文字,他曾说过:“应酬文字,十九束阁。”他写的碑传文能广泛搜求遗闻轶事,详加稽考,力求准确可靠。且叙事清晰,文字清新流畅,所以他写的碑传文一直享有盛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他为民族而牺牲的王翊(王翊,自清军入浙起,与鄞县董志宁、慈溪冯京第一起从事抗清复明活动。顺治八年,董志宁在舟山自刎就义。王栩、冯京第在四明山的山寨被清兵攻破后,殉难。事后,乡人扛回董的尸体,王的头,冯的臂,合葬于宁波北郊乡马公桥边,世称“三忠墓”。)写的墓碑文中作这样细腻的叙述:
(顺治八年八月)十四日行刑,群帅愤其积年倔强,聚而射之,或中肩,或中颊,或中胁,公不稍动,如贯直木。洞胸有三,尚不仆;乃斧其首而下之,始仆。而从公者二人:一曰石心正,扬州人;一曰明知,余姚人。皆不肯跪。掠之使跪,则跪向公,并死公旁。大兵见之,有泣下者。
全祖望很有气节,对义士、学者十分钦颂。他在《鲒埼亭文集》中,把江南一带为抵抗清兵南下而殉难的烈士如史可法、张苍水(煌言)、钱肃乐、王栩、华夏、施邦珍、魏耕、董志宁、朱永祜、夏子龙、周立懋等和清初一些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顾、黄宗炎、邵以贯、李邺嗣、姜宸英、方苞、李绂、傅山、姚际恒、刘献廷等都为之立传,加以表彰。为我国史学宝库增添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全祖望对家邦文献和家乡的山水非常热爱,并作出过可贵贡献。他收集的家邦文献非常丰富,贯穿古今。在他的《湖语》一文中对家乡的胜迹有过详尽的介绍。他的《双湖竹枝词》介绍宁波的风情,则更是妇孺皆知:
侬家日月湖头住,题过杨技又桔枝,
惭愧庆封新乐府,谁叫传遍冶春词。
广生堤放唱溪娃,大阪秧田曲子嘉,
蓦地清风送别谱,一声声是浪淘沙。
春晚洋山鱼计盈,满湖小种亦神清,
郎船夜傍竹洲宿,天半天封塔火明。
圣功寺北报鲸钟,西岸蝉联四佛宫,
郎若更寻宝云去,禁声维卫尚居东。
杨家孤子女儿装,碧海青天怨未降,
闲向亮公乞神忏,长明灯下荐爷娘。
初元隔岸丽人行,莫是袁家女饭僧,
若到更深休恋恋,湖心怕遇牡丹灯。
长日划船烂绮霞,钟家渡过又黄家,
即今底事浪游去,待放菖蒲九节花。
东楼万卷架渠渠,知是楼三学士书,
郎若不辞勤汲古,一瓻妾愿供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