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3:22:32

 

“寒”从何来?

 

——读“易” 随想

 

要说“寒”,首先要从地球大气层说起,地球大气层结构:(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的最低一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公里,两极附近为8-9公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C。到对流层顶时约为-55C。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83C,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3C。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在l-2公里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因此,水蒸气的上升变成云并不是受高度影响,而是受温度的影响。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二)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公里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公里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公里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公里范围内,有厚约20公里的—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公里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平均温度在-93C。(四)热层:从80公里到约500公里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C以上,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五)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该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通过太阳光照射,地面上及海平面上的水气会形成水蒸气上升,然而水蒸气在上升到海拔5公里时,遇到冷空气层,便会凝结成较大水珠,形成云、雾。再遇较强冷空气,就会形成雨水降下,遇更强冷空气时,就会形成雪、冰雹降下。也就是说,地面上升的水蒸气是逃逸不出大气层的。那么,对流层及平流层中的冷空气从哪里来的呢?地面温度(除冻土带外)常年在零度以上,而热层气温又在1000C以上,也就是说,两头热,中间冷。如果没有恒定的冷空气供应,这中间30公里厚的冷空气层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成长中,也许早就被太阳光融化掉了。也就是说,是地球一直在制造冷气,供应着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层。我们知道,地球的南、北两极长年冰雪不化,在两极中各有冷源点,这个冷源点就向大气层供应冷气,以保持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层有足够的消耗。从冬至开始,冷空气层已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冷源点也就停止制冷。随着地球不断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冷空气逐渐消耗,天气也就越来越热。到了夏至,冷空气层已处于最薄时期,太阳光长驱直入,冷源点也就开始制冷。随着地球不断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冷空气越积越厚,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要从《易经》说起,十二辟卦是汉代易学家取《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特殊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谓之“十二辟卦”,又称“月卦”、“候卦”、“消息卦”。十二辟卦的来源甚古,其说首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 如下所示

夏历: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临      泰     大壮    夬      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姤      遁       否     观     剥      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一月子月逢冬至,一阳起,也就是说阳气开始上升;南、北两极的冷源点停止制冷。十二月丑月二阳起,寅月三阳生,俗话“三阳开泰”即是指此;卯月四阳起,辰月五阳生,巳月纯阳,天地间充满阳气。五月一阴起,时逢夏至,开始有了凉意,这时两极的冷源点开始制冷;六月二阴起,七月三阴起,八月四阴起,九月五阴生,至十月天地间充满阴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在夏至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时候太阳光的照射程度是地球刚好能承受的,而此时的大气层也最厚。随着地球围绕着太阳的旋转,地球距离太阳就越来越近,因此地球生起阴气(亦称寒气),以抵抗太阳光的照射。地球的阴气是从南极、北极的冷源点中发出,然后随着大气层的涌动,让风带到各地。所以天气越热,我们就越感到风凉。随着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寒气就越生越多,至十月,天地间就充满了寒气,这时已经很冷了,足以抵挡太阳光的照射。到了十一月冬至,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大气层中充满冷气,这时地球南北极的冷源点就不再发出冷气,而是发出了阳气,因为一过了冬至,地球就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发出阳气,以利万物的再生,所以俗话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随着阳气越生越多,寒气就越来越少,天气也就越来越热了。地球便是如此这般地呈椭圆形地围绕着太阳旋转,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地球距离太阳的最远点与最近点相差约500万千米。这其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球离太阳越近,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越强,速度就越快。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运行速度减慢。太阳系内各行星的旋转范围和速度不一样,因此地球所受到的磁场影响不一样,而且随着整个太阳系围绕着银心旋转,地球所受到的磁场影响也就更不一样了。所以地球上的四季大致相同,但具体每年的四季都不太一样。

中医讲“寒”,认为“寒”可侵入人体,造成疾病、痛苦。可是“寒”从何来呢?很多中医生都没有说清楚。西医不讲“寒”、“热”,只讲人的体温,人体的疾病和痛苦来自于炎症、细菌、病毒感染。这便是中、西医两家的最大不同。

西医拿得出证据,只要搞一下病灶组织的活检,就可以看到细菌、病毒是多么活跃。而中医认为的肾寒、胃寒、肺寒等,却拿不出证据。胃还是那个胃,但无法检测到它的温度是寒还是热。寒气侵入经络,导致血液、体液流速缓慢,形成阻塞,那就会引起肌体疼痛。肾寒、胃寒、肺寒等都会引起相应疾病。那么,寒从何来呢?实际上就从大气层中的寒气而来,也从地球内部的寒气而来。也就是说,从夏至一阴生后,不仅南、北两极的冷源点在制冷,整个地球也在悄悄制冷。我们人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寒气,而寒气也在我们体内缓慢积聚。再加上我们在饮食中摄入大量凉性、寒性食品,再猛一受风寒,便会导致疾病发生。通过大气层结构,我们知道,水遇冷即凝,血液也是水体,遇冷也会凝结,那么寒气在我们体内某个地方聚集,当血液及体液到达这个地方时,就会流速缓慢而形成凝结,造成阻塞。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当我们在某个地方采用热敷时,疼痛就会减轻,这就说明寒气遇热就会化解。而当中医生用热药驱寒后,疾病就会消解,疼痛就会减轻。如果我们的身体始终都象春天般温暖和煦,没有乌云,没有寒气聚集,又怎么会生病呢?健康的人,血液及体液畅通流行无阻,而患病之人,则是寒气聚集,血液及体液运行受阻,阻塞造成该区域细胞组织缺乏营养,从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心脏手术时,医生们都要将患者血液进行体外循环,但一开始体外循环,血液就要凝固,因为室温低于人体温度,所以要在体外循环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而如果此时室温亦象人体温度一样在37C左右,那么相信血液不会凝固,但要医生们在37C温度中工作,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寒,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大气中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当我们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时,我们也就生病了。因为寒气聚集,血液及体液运行受阻,阻塞造成该区域细胞组织缺乏营养,从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细菌、病菌的繁殖条件是在1525C中,寒气聚集所形成的温度也就是这个温度。所以,寒气聚集也就等于是造成细菌、病菌的大量繁殖。血液、体液的凝滞、阻塞加上病菌大量繁殖,当然也就百病丛生了。

寒在人体内的积聚,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人们年幼时,体内阳气充足,但如果长期侵润于寒气中,或长期食用寒凉食物,那么寒气也就逐日积累了。为避免寒气积聚,一是在夏至后少在寒凉环境中伫立,此时天气虽然炎热,但风带凉意,尤其是水中寒气甚重。二是在夏至后尽量少食用寒凉食品,即使食用,也要配与温、热性食品。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论点仅仅是我个人从理论上的推论,是否能代表事实,还要依靠大量的科学实践。我不是中医生,也没有学过中医,也没有学过气象学、天文学,此篇议论文提出,旨在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有缺陷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更希望有人能用实际经验证明以上论点。说实话,这篇议论文的提出,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只是提出了我的猜想,事实是否如此?有待后人认识。有关饮食结构问题,请看附件。

 

2009106

附:食物的性质

谷类食物

性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豌豆、赤豆、扁豆、蚕豆、青稞、番薯、芝麻、燕麦。

性温:糯米、黑米、西米、小麦粉、高粱。

性凉: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

性寒:荞麦、大麦、绿豆。

肉类食品

性平: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驴肉、鹅肉、鸽肉、鸡蛋、鹌鹑、蝗虫、阿胶、酸牛奶、人奶、甲鱼、龟肉、干贝、泥鳅、鲫鱼、青鱼、黄鱼、乌贼、鱼翅、鲈鱼、银鱼、鲥鱼、鲤鱼、鲳鱼、鲑鱼、鲨鱼、橡皮鱼、海参。全年均可食用。

性温:黄牛肉、豆油、菜油、羊肉、狗肉、猫肉、乌骨鸡、鸡肉、麻雀、鹿肉、熊掌、螃蟹、龟、蛤蚧、蚕蛹、羊奶、海马、海龙、虾、鲢鱼、带鱼、鲶鱼、刀鱼、混子鱼、白条鱼、鳟鱼、鳝鱼、大头鱼、田螺、河蚌。宜在夏至后(即夏、秋季)食用。其它季节食用即易患胃热等疾病。

性凉:水牛肉、鸭肉、免肉、马奶、蛙肉、鮰鱼。

性寒;鸭蛋、马肉、水獭肉、螃蟹肉、蛤蜊、牡蛎、蜗牛、蚯蚓、田螺、螺丝肉、蚌肉、蚬肉、乌鱼、章鱼。

果类食品

性平:李子、菠萝、葡萄、橄榄、葵花子、香榧子、南瓜子、灰实、莲子、椰子汁、柏子仁、花生、白果、榛子、山楂、板栗。

性温:大枣、荔枝、龙眼、桃子、杏子、荔枝、桂圆、佛手柑、柠檬、金桔、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核桃仁、樱桃。

性凉:苹果、芦柑、橙子、罗汉果、莲子芯、梨、草莓、枇杷、芒果、菱角、百合。

性寒:洋桃、无花果、柿子、香蕉、桑葚、柚子、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

蔬类食品

性平:山药、荠菜、胡萝卜、香菜、芋头、包菜、大头菜、豆豉、洋姜、海蜇、香菇、猴头菇、葫芦。

性温:姜、蒜、葱、韭菜、芫荽、雪里蕻、洋葱、香椿头、南瓜。

性热:辣椒。

性凉:西红柿、旱芹、水芹菜、海芹菜、苤蓝、茭白、苋菜、马兰菜、金针菜、莴笋、花菜、枸杞头、萝卜、茄子、紫菜、苦瓜、藕、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青菜、茼蒿菜、蘑菇、金针菇、冬瓜、地瓜、丝瓜、黄瓜、豆腐、豆浆、豆腐皮。

性寒:竹笋、慈菇、马齿苋、空心菜、木耳菜、莼菜、发菜、龙须菜、瓠子、菜瓜、海带、海藻、地耳、草菇、苦瓜、荸荠。

其它食品

性平:白糖、灵芝、银耳、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干草、鸡内金、酸枣仁、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

性温:红茶、花茶、砂仁、花椒、紫苏、茴香、丁香、八角、山奈、酒、醋、食碱、咖啡、红糖、桂花、松花粉、枸杞子、冬虫夏草、紫河车、川芎、黄芪、太子参、人参、当归、肉苁蓉、杜仲、白术、何首乌。

性热:胡椒、肉桂。

性凉:绿茶、青茶、面筋、蜂蜜、蜂王浆、啤酒花、槐花、菊花、薄荷、胖大海、白芍、沙参、西洋参、决明子。

性寒:酱油、面酱、盐、金银花、苦丁茶、茅草根、芦根、白矾。

酸性食品:鱼、肉、虾、蛋、家禽、花生、核桃、米、面等。

碱性食品:海藻、葡萄、西瓜、豆类、牛奶、茶叶、咖啡等。

备注

1.性平的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2.性温、性热的食品宜在夏至后多食用。

3.性凉、性寒的食品宜在冬至后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