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15:55
深入解放思想 推进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十个转变”
长春市市长助理、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孙亚明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战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生动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作为国家高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勇担新的使命和责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调整各种发展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去年以来,我们在认真谋划和深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主要从发展重心、发展布局、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实现“十个转变”。
一、发展重心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着力打造“长吉图”核心区转变
从空间上看,高新区由南区和北区两部分组成,南区是建成区,发展空间已非常有限,重在加快提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北区是新区,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重在加快开发建设。南区北区两大板块共同支撑起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版图。
从区位上看,南区地处长春西南工业区,紧邻南部新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品牌优势,是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北区位于长春市规划建设的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的核心区域,是未来长春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规划的“长吉图”区域的龙头先导区和重要产业带,应切实承担起引领“长东北”、带动“长吉图”的使命和责任,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扛起“长东北”大旗,打造“长吉图”核心增长极,促进“长吉一体化”发展。南北两区的不同区位条件和功能作用,决定了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发展重心上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按照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南区发展重心是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功能,促进区域增值,为北区开发建设提供要素支撑;北区发展重心是加快开发建设,打造环境、强化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承接南区产业转移,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领航区、长东北开放开发示范区,尽快形成“长吉一体化”动力源和辐射极功能。南北两区整体上形成以南带北、以北促南,南北互动、重点向北的发展格局。这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二、发展布局由点状滚动式,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网状互动式转变
科学规划,是合理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手段。开发区在初始发展阶段,往往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项目摆在哪里,就开发建设哪里,造成开发方式粗放、布局不合理、配套服务不完善、建设成本高、环境竞争力不强等共性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综合调控作用,以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资源,科学配置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
去年以来,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学者,立足国内外产业分工大格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了《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纲领,得到长春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新一轮发展规划到2020年,总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含规划控制面积6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是,规划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精优食品加工、创意与软件、动漫等“七个园区”,重点打造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长东北科技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长东北商务中心、商务体育休闲中心等“四个中心”(功能性园区),着力培育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生物疫苗、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动漫、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个基地”。以产业园区带动、促进功能性园区提升,以功能性园区支撑、服务产业园区发展,最终形成发展根基牢固、品牌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基地,整体上形成相互关联、协调互动,全面开发、梯次推进的网状发展格局。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使高新区区域功能日益完善,项目源不断丰富,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发展路径由单纯就优惠政策招引项目,向优先创造发展条件、提升区域功能、构筑资源禀赋优势吸引项目转变
土地、政策和环境是区域竞争要素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发区设立初期,基本上都是按照“土地和政策换资本”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吸引项目和投资。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国家高新区独享的优惠政策普惠化,政策优势已不复存在。只有创造优质发展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功能,形成资源禀赋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和议价权。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坚持以“重塑基础、打造环境”,促进“区域增值、产业集聚”,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和环境提升,努力提高区域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2009年,全区开发建设投入80亿元,是历年投入总和的60%;完成配套26.5平方公里,新绿化及改善绿地208万平方米,是历年总和的一倍多。南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环境整体提升;北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承载能力大幅增强。今年计划投入120亿元,瞄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宜居宜业、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区域。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本着超越创新理念,围绕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聘请德国AS&P集团、澳大利亚考克斯集团、加拿大奥雅公司、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等国内外顶级团队,制定和完善高标准区域规划,形成覆盖全区的规划体系。二是加快道路工程建设。南北区年内完成48条新建、续建及大中修道路,总里程87公里;完成铁路专用线一期、远达大街互通式立交桥及北湖大桥建设,重要交通节点全部打开,形成完备的交通网络体系。三是提高配套能力。北区年内完成远达大街以东36平方公里基础配套建设任务,满足项目落位需求;南区绕城高速以里全部达到“十一通一平”,全方位满足项目建设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四是提升城市环境和品位。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标准,以骨干路网为重点,以广场、绿地为基点,以公园和水系为亮点,大规模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体上形成以长白山自然风光为主、苏州园艺为点缀,绿化、园艺、灯光、雕塑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南区硅谷大街、光谷大街、蔚山路、飞跃路四条精品街路,三佳湖公园、创意公园、体育休闲公园、富裕河带状公园,以及天安、硅谷及高科技三个广场,年内全部建成,其中富裕河治理工程去年已完工,成为全市唯一的清水河;北区包括远达大街、北四环路等骨干路网在内的建成区,明年上半年绿化、美化、亮化全部完成;9.7平方公里的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年内完成一期2.5平方公里建设,明年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最优的区域,成为长春市和吉林省的一张名片。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今年在南区试行精细化管理,明年在南北两区全面铺开。
经过一年多建设,区域环境大幅提升,集聚功能日益增强,人气、商气不断集聚,各种发展要素加快涌入,初步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的跨越。南区,香港恒盛集团、广州恒大集团、深圳益田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竞相进驻,以其实现在东北区域的战略布局,目前,其投资建设的总部基地、高档社区等项目已开工,年内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北区,引进中国兵装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10家央企集团,项目总投资206亿元,总产值725亿元。
四、产业培育由企业松散型聚集,向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发展转变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现实选择。过去,多数开发区内的企业都是“扎堆式”的简单集中,没有真正在产业链上形成集聚,不利于产业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就长春高新区来看,就连最强的汽车产业,配套率也不是很高,产业链条也不是很完整。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以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为基础,按照“产业链最长、供应链最短、价值链最优”的原则,着力引进和建设龙头项目及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打造发展根基牢固、品牌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基地。突出抓了电动车、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及动漫三个产业链。
一是电动车产业链实现突破性进展。围绕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和整车生产,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积极破解充电设施瓶颈。目前,吉林贝尔动力电池股份公司已落户高新区,吉林省锂电池材料创新中心、吉林省锂电池工程中心及贝尔电池研究院已成立;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电动公交汽车首批20辆全部下线;与长春供电公司合作,省内第一家电动车充电站启动建设,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正在与赛伯乐基金组建吉林省绿谷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新能源汽车运营及下步充电站建设。目前正在与美国T3 motion、ativa及ucdavis等公司深入洽谈合作。
二是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链正在形成。区内的希达公司已掌握了LED核心技术和关键生产工艺,形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今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其在南区、北区的项目相继开工;美国科锐LED照明项目正式落位北区,预计8月投产;吉林环宇公司收购了荷兰OTB公司75%股权和世界一流的飞利浦研发中心,拥有了P-OLED部分核心技术及高端精密设备制造能力,计划引进两条生产线,年底前进行批量生产,同时与加拿大IGNIS公司和德国MERCK公司已签订协议,共同开展配套技术及产品开发与合作。
三是动漫产业链年内将形成一定规模。3-5年内打造成国家级、享有国际盛誉的动漫产业基地。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产业大厦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引进日本独资企业大西设计、差旅天下、吉林炫维等15户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入住,入住率达到70%。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到国家和省扶持资金4000万元,已全部到位,今年完成一期工程。尚德森铭动漫服务园占地7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动漫原创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动漫作品外包基地、动漫衍生品研发和生产外包基地、动漫剧场及影视基地,年内主体完工。吉林师范大学创意文化产业园占地7.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包括创意产业大厦、研发大厦、培训大厦在内的动漫产业孵化基地,以及研究生院和留学生院,并设立动画系,年内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吉林省建筑装饰集团东北亚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依托原装饰学院的硬件资源,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3-5年内实现产值30-50亿元,培育上市公司2家以上,建成立足吉林省、辐射东北亚、跨境合作的世界级科技文化创意园区。
五、项目建设由注重抓工业项目,向更加注重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重提升转变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对高新区来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自身宗旨所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同时,发达的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目前,长春高新区产业结构虽然得到改善,但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2008年,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生物与医药四个有代表性的产业总收入98.4亿元,仅占全区营业收入的16.8%;另一方面,三产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为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4%。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坚持二三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形成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共生互促的格局。
一是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依托高新区的产业基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布局,着力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提升生物与医药、光电子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和建设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促进集群化发展。突出抓好兵装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低碳工业园、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节能产业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配套产业园、国机集团北方工业园、中医药集团长春生物制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规模扩张,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今年全区确定开工建设的169个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9个,其中,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吉林恒隆科技公司年产6000套的光纤激光器项目及吉林诺森机电公司桥式电机项目去年已经开工,年内主体完工;IPv4/IPv6双栈式IDC数据中心机房年内建成,部分投入使用,2年内建成东北地区IPv6中心结点,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基础设施;一汽轿车二厂项目年内建成投产,达到20万辆产能;新产业光电、鸿达光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二是全力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依托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服务长春、辐射全省、影响东北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突出抓好长东北科技创新平台综合体、体育休闲综合体、益田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恒盛高档社区综合体、长春天安数码城综合体、东北亚国际商品城综合体等七个综合体项目建设。今年全区确定开工建设的169个项目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8个,其中,益田中央商务区、恒盛高档社区、天茂体育休闲综合体、移动通信生产中心、盛世集团总部、长春“伍陆柒捌”与中软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年内部分建成投入使用;一汽四环总部、天安数码城等项目下半年开工。
六、科技创新机制由政府、企业、大学院所相互脱节,向政府引导扶持、政产学研有效互动转变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政府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培育发展高新高端产业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创新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政府、企业和大学院所联系不紧密,合作不深入,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一轮发展中,我们从提升高新区乃至全省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入手,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一是建立创新联盟。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发展要素,与驻长的“一院四所四校”,即中科院长春分院、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生物制品所、吉大、东北师大、长春理工、长春工大结成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打造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设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专业技术平台,以及行政办公、企业孵化和国际合作等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投资拉动、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其中,光电子平台和新材料平台由管委会先行出资建设,由光机所和应化所回购;地理所平台由地理所出资,高新区代建;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项目,以产权置换的方式进行建设。三是进行政策扶持。制定了鼓励创新的系列扶持政策,管委会每年拿出近亿元资金,用于鼓励自主创新、扶持创新平台及科技企业发展。
目前,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已列入长吉图实施方案及长春市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方案;引进建设了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希达公司LED照明、奥普公司3D显示器、新产业激光设备、光华公司微电子设备、师凯科技电视制导、高琦公司聚酰亚胺,以及长光盛世总部、长春工大等40多个项目。其中,光电子平台和七个公共服务平台已于去年开工建设,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其它项目年内全面开工建设。正在依托专业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六大孵化基地,即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和加速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和加速器两个综合孵化基地,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农业四个专业孵化基地,年内完成65万平方米,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长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七、企业服务由被动式、分散型,向主动式、集成化服务转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坚持软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把强化企业服务、建设优质发展环境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服务体系。组建机构,成立企业援助中心,专职负责协调调度企业服务工作;成立了纪检监察室,加大了执法执纪和软环境查处力度。制定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企业工作的意见》、《服务企业责任制度》、《处理干扰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服务政策体系。完善机制,建立了管委会联系服务企业责任制度,明确了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对规模以上重点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对规模以下企业采取“一包十”服务,形成领导、部门和联络员联动,服务、监督、查处完备的服务网络和责任体系;落实领办代办制,对各类审批事项,特别是确定为重点项目、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的事项,管委会对口部门全程领办,不需要企业出面的,由管委会相关部门全部代办,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二是完善服务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了公共政策信息、行政审批、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融资、科技创新、企业培训、生活配套等八大服务平台,实现软硬件服务全覆盖、服务延伸无死角;强化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对全区231个备案审批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削减了部分项目,压缩了审批时限,降低了收费标准,实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初步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建设完善了多元化、多功能的高新人才网,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为驻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2009年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6000余人;设立了企业服务热线,在高新区门户网站开设了网络服务窗口,全天候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三是加大督查奖惩和涉软案件查处力度。把企业服务纳入岗位责任制,作为各部门、各单位业绩考核和干部职工业务考评的重要内容,设立企业服务贡献奖,对服务工作做得好、企业满意的部门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排在后面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对部门和单位软环境出现问题的,实行问责;充分发挥企业"110"投诉电话功能,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强行有偿服务等行为,开展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去年以来,我们以“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为60多户企业解决政策兑现、生产要素供给等遗留问题,涉及资金近1.5亿元。
八、资本运营由主要靠信贷投入,向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高新区新一轮发展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单纯依靠信贷投入是不科学的,也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市场化理念,不断创新融资模式,着力形成政策性资金、财政资金、产业和创投基金、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有效解决投入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增强区级财力。狠抓财政增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运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手段,健全纳税评估、行业税源管理等机制,全力组织财政收入。2009年,区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58亿元,是上年的3.2倍。加强土地运营,南区通过环境改造和提升,促进区域增值,提高收益能力;北区加快开发建设和环境改善,增强收益潜力,新一轮开发建设先期靠南区、后期靠北区。同时对超达创业园、高科技大厦等闲置资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盘活,提高资产利用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内全区可支配财力将达到百亿元以上。二是拓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出让经营权、冠名权,以资源换资本、信托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建设。为完善高新北区功能配套,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位,加快长东北发展,我们在北区规划建设了铁路专用线工程,总投资8亿元,先期由管委会投资建设,然后引进投资主体,进行经营权转让,收回建设资金。项目已于去年开工,今年完成一期工程,正线实现通车,目前经营权转让工作已经开始招标。南区三佳湖公园、体育休闲公园、创意公园建设,都是以市场化方式,采取与经营性土地捆绑出让,寻求投资主体进行开发建设,最终实现双赢。目前三佳湖公园主体已经完工,体育休闲公园已经开工,年内部分投入使用;创意公园下半年开工建设。三是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把搭建融资平台作为提升服务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成立了金融上市工作办公室,专职抓金融上市工作;制定出台了《鼓励企业进入代办股权转让暂行办法》和《鼓励投融资发展暂行办法》,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进入新三板,对上市企业及辅导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给予补贴和奖励;设立了“长春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初步形成股权投融资、债权融资及证券、金融、法律等各类中介机构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区引进发展创投公司4家,向63户企业投放资金1.28亿元,尚有3家计划入区;注册基金组织6家,基金总规模已由2亿元增加到72亿元,年内力争达到100亿元;股份制公司达到48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拟挂牌、上市公司17家,年内力争实现1-2户企业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5-6户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并成功申报“新三板”首批试点园区;同时积极扶持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发挥好在融资、并购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在资本市场有一定影响的“长春高新区板块”。
九、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由单一政府行政模式,向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化管理的双重体制机制转变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发区的最大优势之一,也是开发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根本所在。随着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高新区开发建设任务成倍增长。我们从新一轮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了既有政府职能、又有企业化管理的双重体制和平等竞争、灵活高效的企业化用人机制,努力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大化。一是进行了机构调整。围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组建了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功能支撑的相应机构,建立和形成了投资促进、建设发展、经济与科技运行三大支撑体系和社会服务、综合服务两大服务体系,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二是建立了企业化用人机制。深化用人体制改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彻底打破身份、性质界限,采取全员聘用合同制的企业化用人模式,进行分类管理。“老人”与管委会或直属事业单位直接签订聘用合同;“新人”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管委会或直属事业单位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上岗,不列入用工单位行政、事业编制管理范围,一律参加社会保险;创新分配机制,以工作岗位定报酬标准,以工作实绩定员工收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形成内在激励机制。三是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进行干部选任,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拓宽了用人渠道,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新的用人机制,既有效解决了“入口”和“出口”畅通的老大难问题,又能使干部职工队伍专业化水平更高,综合能力更强;既能解决新一轮发展的用人需求,又不会给今后遗留人员包袱。
十、在工作运行保障上,由单一的行政执行体系,向执行和监管体系并重转变
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保证组织决策实施和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但是,实践证明,单一的行政执行体系是不健全的,没有监督的执行是不健康的。高新区新一轮发展各项任务能否落到实处,执行力和落实力是关键;同时,开发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大,行政风险大大增加,必须切实加强行政监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确保经济发展了干部不“倒下”,不付出政治成本。为此,我们坚持执行和监督并重,探索建立了责任、落实、考核和监管四个体系,切实做到任务部署到哪里,责任就落实到哪里;工作进行到哪里,督查和考评就跟进到哪里;权力运行到哪里,审计监察就监管到哪里。一是打造责任链条。按照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工作量化的要求,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工作细化到每个环节,把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头,形成“横向到边没死角、纵向到底到干事”,环环相扣、无缝链接的责任体系。二是健全岗位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各部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审查评价,分类排队,奖优罚劣,形成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工作督查。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高新区实际,设立督查室,强化职能,赋予权力,超常规搞好督查。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及时跟踪,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到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形成全程督查、跟踪推进的落实体系。四是强化监管。成立了审计局、纪检监察室和评审中心,切实加强招投标、项目工程、资金使用、机关效能等方面的监督,有效防范行政风险;实施责任倒查制,强化对政令落实不力和部门责任缺失,以及经济上违法违纪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以上十个转变,是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初步探索,不仅是我们的发展成果,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不仅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在新一轮发展实践中,我们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推动我市、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访问新文化网(www.xwh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