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巡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7:19
麻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巡礼(2008-12-26 15:57:11) 标签:杂谈 

麻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巡礼

  城乡人口已超过120万人的麻城市,本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市。近几年来,这里的区域经济正沿着又好又快的目标稳步进入快车道。
  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3亿元,增长15.3%,高于全国和全省3.8和0.8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3亿元,净增1.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5元,增长26.1%,高于全国和全省8.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2元,净增381元,增幅创历史之最。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在全省县域经济阵容内位次逐年前移:
  2005年,排名第57位;
  2006年,排名第45位;
  2007年,排名第37位。
  至此,麻城已平稳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在全省贫困县市中最早进入全国贫困县市排名前5位。

工业:“裂变”与“聚变”的同步能量

  45个厂房气派、环境优美、经营火爆的现代化企业扎堆成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2个二级站组成的铁路运输枢纽,三纵六横共40公里的街道框架,五通一平的配套工程,功能齐全的各项社会事业项目,4个社区联手营造着和谐的社会氛围,组合成35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在形成麻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了麻城强市富民的希望区。
  麻城开发区经历了16个年头的开发建设,总共花了1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28亿元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初步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配件、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六大工业体系和汽配等三个产业群。2007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9.85亿元,利税5740万元,在麻城经济总量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和25%。今年一季度,产值、税收两项主要指标同比分别增长60.6%和39%。
  麻城的工业,基本形成了以开发区和三个工业园区为主,以乡镇为补充的区域发展格局。这种发展格局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讲,靠的是麻城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实行了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部门,一名责任人,一名民警的“六个一”领导举措,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和一系列奖励政策。然而,说起麻城工业的发展历程,麻城市委书记邓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用了一个化学术语,对其基本经验作了深层次的形象概括:“靠的是裂变和聚变的同步能量”。
  所谓裂变,指的是国企改革;聚变则是指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
  麻城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起步较早,力度较大。到2007年,完成民营化改制的国有企业达106家,占应改制国有企业的79%。加上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全市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共卖断资产10.56亿元,卖断职工身份19954人,置换职工身份15560人。
  国企改革改制,爆发出一股强劲的裂变能量,麻城人把这种能量称之为“一个企业倒下去,一大批同类企业崛起来”。所以他们对国企改革改制的体会很深,深切感受到“国企改革改制的过程,就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发展壮大的过程”。
  他们的这种感受,我们在采访中得到了印证。
  三环汽门公司,曾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麻城工业的支柱。后来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同行业的冲击,一度步履维艰。改为民营后,活力来了,奇迹也产生了。2007年,他们采取由外方控股的办法,与德国勒马公司合资,并引入西方管理机制。德方追加投资5000万元,装备一个全自动化车间,新建一栋6000平方米厂房,新上三条自动化轿车汽门生产线,并计划5年内共扩大投资6亿元,把三环建成全球第一家规模最大、汽门品种最齐全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三环的发展,使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频频诞生。
  湖北力美公司系麻城第一家由台商全资收购的汽配企业。几年来,这个企业的卖断,不仅发展壮大了自身,其产品全部与国内的一汽、二汽等重点汽车制造公司配套,10多种产品获省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的电磁排气制动阀系列产品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而且分化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原老厂的一批能人纷纷自立门户,三年中办起了诚悦机械、宇成汽配、奥申汽配、纳福传动等20家民营企业。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蓬勃兴起,与那些通过改制后获得壮大的大企业一起,使麻城的汽配产业堂堂正正地进入全省50个重点产业集群。
  就这样,麻城市在汽车配件、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电力能源等产业和商贸领域大刀阔斧地改革改制,强力推动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兴起。原企业中的技术、销售、管理人员在卖断和置换身份后,成批成批地自立门户。他们充分自主地发挥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练就的能力和所掌握的市场等优势,围绕从事过的产业,或按同类产品扩展,或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或另辟蹊径新开门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仅2007年一年中,麻城就新发展私营企业180余家,个体工商户2000余户。
  体现聚变效应的招商引资,也给麻城的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到2007年底,麻城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126个,固定资产到位资金11.8亿元,其中,当年新引进的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7.59亿元。华新水泥落户麻城,实现了麻城引进国内500强企业零的突破。
  2004年引进河南老板周迎春先生兴建的兴业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是武钢、鄂钢、冶钢等大型钢铁集团在华中地区唯一的冶炼原材料配送中心。其占地面积411亩,总投资11000万元,分两期建成。一期于2007年初建成投产后,当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上缴税收3800万元。今年二期建成投产后,成为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大企业,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税收过亿元。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构成了麻城第一个冶金机械产业年产值跨20亿元的主业集群。
  裂变与聚变同时爆发出的能量,体现出的效应是麻城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70.34%;完成工业增加值9.05亿元,增长22.8%;产销率达101.36%;规模工业企业达102家,同比净增24家,是十年来增加户数最多的一年。

城建:400万元与2.7亿元“等式”的成立

  有句老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几年没到麻城,此次一去,竟也不敢不刮目相看了。
  汽车从开发区驶入,只见造型别致、风格各异、气势非凡的高层建筑栉比鳞次,还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街头景致,把个约80米宽的黄金大道装扮得花团锦簇,雄伟壮观,展现着这个新型城市的园林化风格。这条几年前还是通往开发区的一条公路,如今是旧貌变新颜,成了展示麻城行政、文化、商贸功能的偌大新城区,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更令人惊讶的还是老城区。
  所谓老城区,实际上就是原来的麻城县城。这里原来的6条街道,除20年前建起的那座麻城商场可使人依稀找到各街道的方位外,几乎再也看不到原先的痕迹,倘若是初到麻城的人,还以为这是一片新建区哩!
  还有比这更令人吃惊之处吗?有!
  据麻城市委书记邓新生介绍,从他任市长到市委书记的这六七年中,直接由政府用于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仅400万元,连供城建城管人员的工资和一般开销也不够;然而,整个新老城区的建设和改造所花的投入却超过了5亿元,其中有2.7亿元来自于经营城市。这就构成了一个“400万元=27000万元这个奇特等式”。
  那么,这个违反了数学常识的等式是怎样成立的呢?
  原来,这就是麻城市委、市政府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找到了“建设城市与经营城市”之间的辩证法,即从思路上把建设城市转向了经营城市,从经营城市中得到建设城市的资金。
  2002年,麻城市委、市政府请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城建专家、教授,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大别山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格局定位,花了130万元对麻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修编。紧接着,一个放开胆量,放开手脚,放开大步经营城市这样一个体现空前思想大解放的设想从规划中走向了实践。他们经营城市是全方位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一起拿出来经营。
  沿河边的30亩空闲地,原拟定价200万元一次性出让,后改成挂牌拍卖则卖到了2200万元,每亩平均70万元;原液化气站38亩土地,拍卖了5244万元,每亩卖到了138万元;按照新的城建规划,原老城区全部为商贸区。区内原有的工厂区、成片破烂不堪的居民区,就连25个部门的办公楼,全都挂牌拍卖,由开发商进入,采取还建和原产权人变现后到规划区自建两种办法,为建设城市找到了新的财源。市政府原来的一栋19000平方米的旧办公楼,其位置好,挂牌拍卖后,由武汉一老板以还建26000平方米的新楼的方式买去,再在原址上新建一栋33层高楼。现在新办公大楼及周边环境成为一大景观,并与沿大道的景观连为一体,使新城区变得更加美丽壮观。无形资产经营同样成了城建资金的源泉。陵园路中段冠名权拍卖后改名融辉路,所得470万元刷黑了全长1400米的陵园路。步行街原来因花不起电费,每天晚上10点关闭路灯,整条街一片漆黑。将沿街路灯柱上做成灯箱广告出租后,由商家付电费,不仅不用付电费,每年还收回租金48万多元。
  经营城市的结果是使城市建设资金出现了良性滚动的态势。鄂东最大的建材市场、两条步行街和一片连一片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在老城区相继耸立起来;以行政、文化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区,25个部门的高层办公大楼,竞相竖起。如此一来,整个麻城市区的城市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同步扩展,市区面积由原来约10平方公里发展到23.66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33%,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经营城市,实现了由投入向产出的转化。
  此前的麻城市,每年的房地产建安税收、集贸税收和政府调控的土地出让金三项收入各为100万元。现在,房地产建安和契税5000多万元;集贸市场税4800万元,且每年还在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政府调控土地出让金收入达5100万元。这三项收入合计突破了15000万元,形成了麻城城市建设资金新的来源。
  近7年来,麻城市用于整个城市建设的资金达5亿元,除靠经营城市所得27000万元外,还有向上、向外争取项目这一大块,其所占城建投资的比例不足50%。2007年,他们在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中,共完成各项建设投入3亿余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十大市政工程”和“九大绿化工程”完成投资6405万元;城区5条主街道刷黑7.3公里、12.2万平方米;金桥广场、烈士陵园、将军广场、护城河一期整治等工程如期完工;垃圾场迁建、金通湾新区启动、神光花园建设、京广大道硬化等重点工程均按计划推进;新增城区绿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一年中在城市建设方面办了这么多实事,如果没有经营城市这一招儿,那是很难想象的。
  麻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也是给市区内22万居民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过程。项目引进,直接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房地产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拉动了市区的商贸业。二者不仅帮助32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还新增4500多名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带动近5000名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进入医保;101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金;推进了农村危房“福彩安居工程”的实施,解决了3100人的住房困难。

旅游:“绿色”、“红色”与“古色”异彩纷呈

  “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
  这是今年3月以来,挂在武汉大街上的公交车、出租车上的广告语。据麻城市旅游局的同志讲,这样的广告在武汉亮出来后,询问杜鹃开花具体时间的电话不断,他们干脆安排一个专人接听电话。看来这宣传效果不错。
  这次杜鹃文化节规格高,由黄冈市政府、湖北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广电总台、省文联冠名主办,中国电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湖北卫视协办,节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打造。节会内容有“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大型演唱会、杜鹃花海观赏会、杏花村开村发布会、投资推介暨寻根旅游联谊会、地方文化艺术展示等。节会开幕这天,恰逢投资49.7亿元的大别山电厂投产,更是喜上加喜。
  麻城有十分丰富且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
  巍巍大别山绵延其境内约3000平方公里,群峰耸立,集雄、奇、险、秀于一体。特别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龟”的龟峰山风景区内,不仅有能代表麻城山景的奇山险谷,而且还有成万亩一片的天然古杜鹃花海,堪称“中国第一杜鹃山”;加上被称为“百鸟家园”的道教圣地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传说“九龙缠顶”的九龙山地质公园等,构成了麻城的山中乐园。境内的巴水、举水两大河流和253座大中小型水库,如条条玉带和颗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形成了麻城的水上胜景。
  麻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革命时期起,麻城共有13.7万人参加革命,在册烈士12532人,诞生了王树声、陈再道、许世友、王宏坤等28位将军。境内现保存着的烈士陵园、乘马岗会馆、王树声故居、苏维埃政府旧址等数十处革命遗址,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构成了麻城具有传奇鲜红色彩的旅游景观。
  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麻城旅游资源的又一组成部分。这里有吴楚柏举之战古战场遗址,有麻秋和麻姑的传奇故事,有魏晋一代文豪曹操亲临龟峰题写的对联、唐太宗李世民登龟峰留下的“能仁寺”御笔、唐杜牧和宋苏轼曾饮酒赋诗的遗址杏花村、明李贽著书讲学的遗址钓鱼台,还有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赋诗,江泽民、李鹏视察麻城时签名及留下的故事等等,加上移民文化、村名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等,构成了麻城旅游的古色古香。
  “绿色”、“红色”、“古色”,“三色旅游”,异彩纷呈。
  麻城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瞻远瞩,科学谋划,把旅游资源当成经济资源开发。共投入资金1.2亿元,开发出“三山”(龟峰、五脑、九龙)、一村(杏花村)、一线(红色旅游线)七大旅游板块,打造生态观光游、人文游、红色旅游、休闲避暑游、寻根游、乡村体验游等六大旅游产品。同时完成了龟峰山、五脑山、九龙山、杏花村等四大景区的规划评审;进一步完善龟峰山风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杏花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推进五脑山森林公园开发,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龟峰山创建为国家AAA景区,五脑山创建为国家森林公园,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特别是投资2600多万元改造、扩建烈士陵园、乘马会馆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出台优惠政策促景区农民搞“农家乐”,这一切明晰的思路,有力的举措,打造着麻城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借交通线,打旅游牌,唱经济戏,富老百姓”。这是麻城市委、市政府抓旅游业的一大宗旨。
  2008年,全国人民迎奥运,中华民族添喜庆。2008年,也是麻城人民的喜庆年、吉祥年:沪汉蓉快速铁路建成通车、大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武麻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京九的电气化改造,麻城将成为中国境内又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市;再加上大别山电厂并网发电,麻城市委、市政府岂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据麻城市市长李开寿介绍,举办杜鹃文化旅游节,就是抢抓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促进麻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选择杜鹃花作为麻城文化旅游节的品牌,是因为杜鹃花浓缩了麻城文化之精华,寄托着麻城人民无限的精神向往。举办杜鹃文化旅游节,聘请公益性城市形象代言人,开全国县市先河;以杜鹃为节会标志,叫响麻城品牌。一方面以节造势,提升麻城文化、旅游知名度;一方面以节会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借助办节会契机,麻城全市正掀起招商引资大比武热潮。今年一季度已新引进项目12个,总投资达6 .  8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8个,创历史同期之最。节会期间,还将有一批项目签约。
  我们到麻城采访的4月10日,正是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筹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据悉,这次节会,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既隆重又节俭的原则,以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做到了“以节养节”,如开幕式文艺晚会主要由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承办,政府不投入一分钱。

农村:8大板块与30万农民工

  具有本地特色的8大农业板块和30万农民工形成的“打工经济”,成为麻城农村经济的两大亮点,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以“打工经济”为带动力,有力地把农村经济引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1亿元,同比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062元,同比增收340元,增幅为12.7%。
  农村经济从特色产业起步,围绕扶贫开发做文章,在麻城已坚持走过了10年的历程。现在形成的8大板块,连成了5条产业带,总面积达66万多亩。其中优质稻板块25万亩,年产量达46万多吨,优质小麦板块10万亩,年产量30000多吨。此两个板块总产量近50万吨,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蔬菜板块12.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0000亩,年蔬菜总产量达60万吨;板栗板块集中打造了盐田河“全国板栗第一乡”,以盐田河为主板,向四周发展,总面积达50000亩,年产量达1.28万吨,系列收入7000万元;蚕桑板块总面积为8.5万亩,50000多农户从事桑蚕业,蚕茧年产量为40.5万公斤,产业系列产值达1亿多元,被国家商务部定为“东桑西移”项目试点地区,其中“万亩生态桑园基地项目”被正式立项;畜牧板块已初步形成了麻中的猪、麻东的牛、麻北的黑山羊、城郊的家禽各具规模的养殖格局,总产值达6.5亿元,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市”、“全省畜牧生产大县市”;药材板块总面积达2 . 5万亩。“菊花之乡”福田河镇被誉为“全国菊花第一镇”,面积为20000亩,年产量达2200吨以上;老米酒板块集中在木子店、张家畈、三河口等乡镇,酿造老米酒的农户达40000余户,已发展老米酒原料优质糯稻生产基地30000多亩,年产老米酒10000多吨,产值突破亿元。麻城可耕用土地为81.65万亩,8大板块占其8成以上,占农业总收入41.1亿元的90%以上。
  麻城农村经济收入的另一大来源是劳务收入。
  89万农村人口的麻城市,拥有50万劳动力。其中外出打工的人数达25万人,加上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50000人,合计有30万劳动力从事劳务经济,年收入达22亿元,与农业总收入之比为53.5%,人均突破2000元,占年人均纯收3021元的66%以上。
  如此收入规模,理所当然地成了麻城市委、市政府紧抓不放的重点。他们把“劳务经济”与工业强市、产业固本一起,当作麻城摘掉贫困帽子,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又好又快地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渠道之一。其能够体现实效的举措就是抓住农村劳力的培训和转移。
  近些年来,他们抓住上级组织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就业计划”、“巾帼家政培训”等机遇,办起了10个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坚持走自主创新培训、转移农民工的路子,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温暖工程”,共培训农民工10万多人次,仅2007年就新增培训、转移劳力12000人,同比增长5.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麻城海员”已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现在,麻城成立了专门培训海员的“海员培训中心”,采取学、训、送、管四位一体的经营办法,被中远集团作为海员培、送基地。麻城现有农民海员1321人,今年又有300名农民即将通过培训从事海洋运输劳务。
  农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去年,麻城贫困人口减少4.3万;与通乡镇、通村公路建设相配套的建设资金得以保证,新建县乡道22公里,硬化通村公路550公里,使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已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100口沼气池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9万亩;完成德援项目新造林1.5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2万亩;完成185个新农村村庄规划;新建和改造村级组织办公场所370个。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121家;1.4万户、3.2万人农村特困对象享受低保,并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3%,共兑付补偿资金3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