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30:28
2000-00-00
苏树军 张雯
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为新疆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区域战略调整的新要求。如何使新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接续地,使新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经济大开发的到来,是当前区域战略中亟待研究和确定的重大课题。
一、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是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给予新疆多项民族优惠政策,尤其是新疆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国家历年累积注入巨额资金,为新疆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新疆区域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中央战略政策的导向,实行经济协调发展。
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倡导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在区域经济中实行协调发展战略,是以客观经济现实为基础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总体目标导向。这是因为:
第一,它是一种适度倾斜的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并不等于平衡发展,具有投资导向的倾斜性。通过这种适度倾斜,使中、西部条件好的地区得到这种政策导向实施,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结合。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富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配合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也应配合这个大局)。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西部本身,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发展。因此,从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讲,必须给予重点产业持持和向重要,原因是聚集向周围的扩散渗透,带动了新的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中区域经济差异的的缩小。而适度倾斜,会形成有重点、有特点地发展地区经济,以促进区域多元产业的微观效应的实现。
第二,它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东部五大优势和四大矛盾与西部既富饶又贫困的现实表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各有优势,长短互见,彼此各有所求,在这种内在动力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而且相互补充。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在比较利益的选择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有效的经济活力。
第三,这是一种开放型的发展战略。实行协战略,使东、西部都能根据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以便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来大力开发自身的高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极化,投身于国际分工行列中。
第四,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布局和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权衡,包括与经济、政治、国际经济、外交各种因素在内的社会综合效益。实行协调发展战略,能使东中西部原有工业基础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其陆地边境线较海岸线更长,沿边国际的交往取决于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广大陆地边疆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才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与原则。
(二)几十年来,中央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力图使新疆及西部地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但由于单一产业传统的开发形式无法实现应有的重点产业超前发展的目标,且鉴于成本递增的效应,一直难以突出支柱产业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致使新疆“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对产业关联度的认识与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认识的偏差所致中央在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在新疆资源勘探规划的项目没有全面完成的情况下,依然确定了“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河流域水土改造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南疆铁路跨界西延工程、西部“村村通”公路网工程等直接投资的开发项目。与此同时,中央领导明确要求东部地区大力开展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协作,并加以实行产业倾斜和扶持。可以说,我国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也表明区域产业协调战略的配套措施亟待本地区自行规划。新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续地,需要尽快制定在原有基础产业超前发展基础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协调战略部署,以便在西部大开发中使现有产业群在支柱产业辐射带动下形成“集聚”规模效益。
新疆实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首先,中央在战略转移中的直接倾斜项目的实施以及及多年来给予资金投入“引额”工程、石油开发项目、南疆铁路工程以兰新线西延形成的新欧亚大陆桥形成,为新疆发挥其地缘优势和实行对外开放确立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新疆具有其它省不可比拟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农、牧、林业的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这不仅为新产业的建立和原有产业的扩容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有利于内地闲散资本的引入和新疆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东部地区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产业合作项目增多,为新疆缩小与内地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条件。另外,新疆信息通讯业的超前发展以及建成的地下光缆传输、地面数字微波传输、空中卫星传输三位一体现代化的、大容量的区域光缆网,为新疆区域产业信息的反馈和产品市场份额占有提供了市场信息情报的支持,并缩短了产业间关联度提高的时间。互联网扩展与新疆信息业的发展,将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巨大的影响。
(三)鉴于以上说明,我们认为新疆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建基于以下几点上:
1、区政府制度导向与国家实行协调发展战略相一致纵向上重视中央给予的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支持。新疆必须尽快制定与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配套的协调发展政策和可行性的措施方案,并在确定由中央直接投资目标项目组织力量确定沿点、沿线扩散带动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以便在重点项目开发后,形成相关辐射面。
2、在现有产业的基面子上加大产业调整力度,通过国企改制转型,使相关产业群按照新一轮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的布局。政府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应横向形成多元产业协调成长的格局。
3、产业协调发展,依据“一黑一白”为重点,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面对新疆科技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和日益脆弱、恶化的生态环境,随着市场化范围的扩大,引入教育发展战略、科技兴新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目和内容,以便形成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综合效益。
4、产业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新疆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基础上的,因此,反映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通过“双层分离式”工业化战略,有利于把非农化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二元结构,以便使新疆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新疆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新疆实行产业协调发展,必须注意相关战略层面内容的确定,在西部大开发中运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制度构建利于产业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新疆应确定在实施区域大开发中的产业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组织规划等合理有效的制度环境。
新疆在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制度安排方面应做如下考虑
1、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企业群体行为的反映,必须对现有所有制形式及企业产权制度做出安排,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创新行为,而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也必须注意各类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和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制度安排,要结合本身主业选择和拓展产业的领域,否则筹资后的投资效益将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本身活力的形成。
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其制度环境的安排,取决于市场竞争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创新是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竞争压力作出的战略决择和反应,任何创新制度的安排,也必须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有计划地采取战略规划,决非一种焉得虎子府暂时行为。新疆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后,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内地企业进入新疆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又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化挑战。加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布局的规划安排和制度效应能够在超前意义上提出创新性的战略思路,形成具有制度安排一系列制度环境,为区域未来大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3、产业结构的调整牵系着相关市场化战略的实施,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化的程度)和市场发育和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制度安排的效应反馈程度,是验证制度创新结果的试金石。新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对人民收入增长促进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新疆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真正成为增长点则需有关创新制度的的优惠支持,不只是交通及硬软件的投入问题。
4、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政府制定的创新政策。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两种动力的集合,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引入和现代金融的介入,两者结合,产业升级才快,产业技术含量增加才明显,而高科技含量正是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现代金融很大程度是指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制度。新疆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能放松第二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能因为资源过剩,投入能力有待聚集,就不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及我国加入世贸均是考虑应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的。只有在制度效应的约束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形成有预案的积极调整。
(二)新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是它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营销和服务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面临西部大开发,技术创新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之际更显得至关重要。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拓展领域,需要在制度安排后的“纲性”约束下实施技术创新。我国加入WTO在即,产业协调发展已演化为企业凝结于产品中科技含量的国际市场竞争,各产业、企业的实力的大小,主题则是技术创机关报能力高低。新疆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名、优、特”取胜。同时,在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下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产业间协调发展,尤其是与信息电子业的渗透和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与西部大开发整体效益相适应的产业协调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三)促进新疆各产业与基础产业协调发展,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特质环境空间。
近几年来,新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在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水利设施少且已老化,这都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后新疆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1、新疆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自身配套项目的建设。从中央“西气东输”及南铁跨界西延的项目投资以及新疆在十几个领域确立的28项重点项目可以断言,新疆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十五”期间高加工度的重化工比重将逐步提高。
从消费升级看,不但城乡消费升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而且在城乡内部(包括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消费需求多样化和层次性表现突出。
从中间品来看,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服装及日用化学品,对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交通运输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产业的关联转化升级已迫在眉睫。
从投资品看,由于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加速的趋势对设备更新改造的推动及投资拉动经济作用的份额增大等因素,都将导致对机电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增幅中快。
从以上阐述可以说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基础设施的联动和协调发展作了较为简略的分析。
2、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对各产业的需求拉动起着重大的作用,而用对新疆农村工业化的转型也具有强大的推动性。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确定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有近一半面向农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沿新亚欧大陆桥一线、南疆铁路线、塔河流域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区、“西气东输”以及石油及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的区域,均是新疆第一产业发展的增长点。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带动着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新兴城镇化建设规模奠定了基础。
新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产业联动的升级,一方面要体现制度环境形成的制度效应,另一方面则要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便形成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趋势。而新疆农村工业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将向城镇化的城市工业化方向发展。
新疆要使农牧业在被基础建设投入带动发展的同时,推动市场化与城镇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以便促进各种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的发展,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比重。
新疆大农业的形成和水土改造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农业的投入,这需要政策制度的安排和优惠的环境条件。鉴于新疆民族地区的特点,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法制环境的确立也是非常必要的。新疆农牧业,需要多方面配套措施政策的制度,才能具有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将为新疆农业发展拓展出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采取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有助于区域配套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并且也有益于深化探索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