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纵横谈之六:金融改革,“宁赠友邦,勿予家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25:34
 改革纵横谈之六
金融改革,“宁赠友邦,勿予家奴”         引子:        1994 年至1995年,金融危机席卷了委内瑞拉、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诸国;1997年,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引发金融震荡,影响波及到遥远的巴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战争、洪水、疾病等传统灾害正受到更多的控制,而金融危机却仍然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本篇共8小节
       一、银行成了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和国企脱困的提款机
       二、房地产业绑架了银行
       三、实实在在的困境
       四、境外上市,“宁赠友邦,勿予家奴”,困境中求突破
       五、国家注资银行是治标不治本
       六、对于“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反思
       七、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不得不察
       八、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一、银行成了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和国企脱困的提款机
       1997 年15大以后,朱XX当选为新一届政府总理,朱XX主政后提出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四字方针,力争三年扭转国企困境,当时国企最大的困境就是资金匮乏、没有盈利能力。为了扭转困局,中央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让国企上市筹集资金。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中绝大多数贷给了国有企业。90年代中后期以后银行贷款应有5 成以上贷给地方政府进行经营城市运动、大造政绩工程。据资料显示银行70%的贷款是政府的贷款,另外30%贷款中的多数都给了国营企业支持脱困。这就是C 国金融的二元化结构。当央行上调利率27个基点后根本达不到抑制投资冲动的目标,为什么?如果你是政府官员,央行上调利率27个基点后你会不会停止贷款?但真正受到冲击是民营企业和私营工商户,他们从银行贷不到款,多数从地下渠道贷款,虽然官方上调27个基点,但地下钱庄可能已经上调了27个基点的几倍了,因为他把未来央行调息的预期也加进去了!

       二、房地产业绑架了银行
       1998年,受困于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萧条,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的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配套政策,C国人民银行在当年四月颁布了《C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的通知》;次年二月,C国人民银行又接着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推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在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生产”。此时,中央政府将房地产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的政策意图已经相当明显。有心人应该记得92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以海南为首的房地产投资过热,时隔五年,中央再次把房地产作为重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说是东南亚经济危机后C国政府不得已而为之。当年朱XX做出这一决策时估计应没有想到,此后的数年房地产业的发展虽然达到了拉动内需的目的,但却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为以后的可能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屹今,C国房地产所引发的金融风险已经相当之高。根据央行《C国房地产发展与金融支持》报告,C国房地产信贷在整体信贷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6%急剧提升到 2003年的21%。在2004年,这个比例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在上H,2004年全部新增贷款中,有将近80%投入了房地产。房地产贷款中所潜伏着的金融风险可能要比数据显示以及人们所想象的大得多。如此高的贷款集中度,一旦行业趋势逆转,必然会给C国脆弱的金融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冲击。但实际上,房地产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例相当之高, 而这些贷款的风险绝非短期可以看出。
       我们下面转个网易商业报道的文章中的虚拟案例: 
      “年初我通过银行按揭贷款以10万元的首付在上海购买了一套价值50万的房子,一个月后我通过中介挂牌100万出售(有人问这么高的价你卖得出去吗?嘿,不瞒您说,我本来就没想卖!),2个月后我再借款20万元首付银行,通过朋友用按揭贷款以100万的价格自己买回了这套房子,还掉20万元借款和40万元的贷款后实际从银行套现40万元。随后我以这40万元作本金通过按揭贷款购买了4套50万的房子,2个月后以同样手法从银行套现120万元。我再以这 120万作为首付,按揭贷款购买了12套50万的房屋,2个月后再以同样手法从银行兑现360万元。这时房价上涨厉害,炒房者太多,50万的房子已经买不到了,我只得以360万作为首付,按揭贷款购买了28套价值100万的房子,2个月后我再以同样手法以200万的价格买回了这些房屋,这次从银行套现 1680万。我再以这1680万作为首付按揭贷款购买了84套100万的房屋,2个月后再次以200万的价格买回从银行套现5040万。这时我已具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人脉关系,人也更加老练了,我自认为房地产的泡沫实际已经很高了,为了抓紧最后暴富的机会,我以同样手法又快速操作了三次,这时我手中已经拥有13个多亿的存款和3000多套房屋。从而在一年的时间内成为了亿万富翁,过起了富足的生活,刚毕业时的穷贫潦倒已如过眼烟云,自己也觉得仿佛生活在梦中。“那3000多套房子我现在根本就没有去管它了,已委托中介所全权处理(当然房价比200万已略微上涨),能卖掉当然最好,卖不掉就抵押给银行吧。如果您想要,我可以打几折出售,一切事情都好商量。”
       上面的案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实际生活中的房地产公司,实际上许多都在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干这种事。正是源于此,所以中央政府在历次调整房地产的政策取向上都是小心翼翼,而且是调整的重心多落在买方而不是卖方,由此可见中央投鼠忌器的迟疑。
       三、实实在在的困境
       按照官方的估计,C国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六,但这个比例却遭到C国民间与国际机构的一致怀疑。一般估计,这一比例已经达到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左右,在全球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中很可能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的情况。C国国有银行问题的严重程度,恐怕已经远远超出最高官员的估计,这种猜测正在越来越多的银行腐败案件中得到证实。一个流传颇广的例子有助于外界了解国有银行的真相:一位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到国内一家市级银行调查,他目睹的两件事让他难以置信:一是这位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大得可以打篮球”;二是办公桌上最高档的电脑上竟然有厚厚一层灰。对此,这位高级合伙人的评价是:这种银行居然还能存在,真是金融界的耻辱!!!

       四、境外上市,“宁赠友邦,勿予家奴”,困境中求突破
       在资金充足率上,为了保证银行具有抵御风险的清偿能力,《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以上。资产充足率是指银行的自有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世界十大银行在1999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1.5%,其中花旗和美洲两大巨头都达到12%以上,而C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据资料显示前几年只有4%左右。
                 按照C国的入世承诺,06年12月C国的金融业将对外开放,那时C国的银行业将真正的在本土上面对世界列强的银行。如此低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银行抵御风险的清偿能力极差。在经过多年令人绝望的尝试之后,注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实现海外上市,似乎已经成为C 国银行改革剩下的最后选择。因此从02年起国家开始大笔注资国有银行,但财政上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后来由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由四大国有银行购买,然后由财政部将每家买多少就注资多少。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确实都增加了一大块。后来是剥离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共发行1万4千亿元债券,由人民银行担保,换来各家银行相应的不良资产。然后是05年央行用外汇储备给银行注资。拿出450亿美元一举将中行、建行变为自己间接控股的银行。外汇储备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人民银行用人民币买卖外汇(主要是美元)的差额,有一亿美元储备,人民银行就放出了8亿多元基础人民币到流通领域,因此用外汇储备给银行注资,实际上也是人民银行多印钞票。只是到手的美元多是买美国国债,支持联邦政府运转去了。注资过程中中行和建行是用原有的资本全部用于冲销坏帐,人民银行再用外汇储备注资,结果本来是财政部代表国家持有两行的资本,全变成了财政部一股不持,资产管理公司汇金(央行说汇金是按照现代公司体制成立的公司,实际上汇金只是个央行控制下的皮包公司,没有人员编制,没有注册资金,没有公司章程等等),实际上汇金持有绝大部分股份,得以派出大部分董事。所以说,理论上纯粹的国有是不存在的,它已异化为由某个集团或某个部门所有。另外,国家财政部从二00一年五月至06年三月底,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注资十五次,共三万四千七百亿元,最近二次:06年四月初注资中国银行一千三百七十亿元;五月初,注资中国工商银行八百五十亿元。
       经过注资以后,不管实际盈利能力如何,至少帐面上做的好看了,于是C国国有银行从05年开始争先恐后地抢在06年12月前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抢搭海外上市的班车。其狂热劲头颇似上个世纪的大跃进运动。美国银行(BOA)以二十五亿美元投资中国建设银行,在这个商业谈判中,中国建设银行被折价成总资本二百八十七亿美元,不及政府几年来剥离坏帐的资本。如此贱卖的原因就是希望让美国银行进入C国国有银行,尽量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到海外上市募集资本。
               中央这样做隐含了一个假设:我们已经无法通过本民族的资源(无论是政治资源,经济资源,还是文化资源)来改革C国的国有银行,而必须借助于超越于我们民族的全球化资本力量。而这可能非常接近于真实情况。这正是C国金融以及C国全部改革的最大困局所在。        五、国家注资银行是治表不治本        1、程序上是否合法
             在C国财政部和央行的历次注资中,有一些是经过全国人大等权力机关审议的结果,然而还有一些并没有经过全国人大等相关国家机关的审议和批准。如:2004年初,央行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直接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财政收入的所有者是政府,由于它的“公共性质”,尚且需要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审议、批准和监督;属于人民币持有者的中国公民的国家外汇储备,当它的一部分将不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稳定汇率,而是用于到两家国有企业由于制度和机制的原因产生的“实质性亏损”的时候,为何就不走正常的决定的程序呢?一个立志走向法制的国家政府,一个立志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于一个重大的政策与管制行为必须有规则上的约束,要公开化,要获得各种社会不同参与者的共同监督。因此这次注资不单单是金融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宏观管制政策和政府治理的大问题。        2、输血只能维持败血病人的生命,不把造血功能治好,再输多少血也是浪费
               04年12月4号,新浪网有一个调查,问题是,“你认为,上市是四大银行的救命稻草吗”?网民中7.4%的认为是,8.3%的认为说不好,84%的认为不是,是治标不治本。
                当政府对银行的认识上和管理理念上没有根本的转变,当银行业中充斥着惟上行事的官僚队伍,当银行不是一个享受着自由、法制、竞争精神的企业,当银行业不是一个充斥着不断创新精神的银行家的群体所构成,银行注了资,上了市,也不可能“办成真正的银行”,也不可能长远解决银行业的巨额呆坏帐问题!!        3、银行危机在向货币危机转化
               05年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后来又向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陆续注资1000多亿美元,这对应于央行的C币约1万多亿,这1万多亿是基础货币,投入市场后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将会倍增,最终流通领域将会出现几万亿的C币,这几万亿C币是脱离了经济发展,脱离了商品基础的,因此,对中国的货币体系的稳定是一个大的威胁,必将带来通货膨涨。        六、对于“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反思
             对于大跃进似的国有银行海外上市,中央的解释主要是以下以点:        1、“海外投资者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先进的金融技术和产品。”
               这个理由其实相当苍白。在C国开放历史中,引进先进管理与技术,一直就是C国开放政策最核心的理由之一(见前面的外贸篇)。但在经过了将近30年的开放之后,C国企业除了被固定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之外,似乎并没有学到多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2、“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完全是与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的,是社会结构在公司内部的一种文化缩影。C国不改善国内的社会、政治体制,不改变社会人文精神,没有完善的严刑峻法,而妄想着引入几个外部投资者,便企图在C国金融企业中开创良性的公司治理。这可能吗?         3、“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带来新的信用文化”。
                事实上,究竟是外资银行的信用文化改变C国银行的行为,还是C国的商业环境同化外资银行的行为,还远远是一个不确定的结论。举个例子: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做的比较好,那是因为在纽约借款人都想还钱。只所以想还钱,是因为美国有严刑峻法可以保护债权人。银行坏账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问题。银行经营的好坏和经济素质以及法治化建设有关。绝对不可能在一个经济素质极差,大家都不想还钱,而法治无法保护债权人的情况下,单独要求银行没有坏帐。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放到十年前的C国,它到现在应该也至少是30%的坏账。        七、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不得不察
               2005年6月24日,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报价后的第一天,美国国会能源商业委员会主席Joe Barton和Ralph Hall致信布什,表示了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担忧,称其对美国能源和安全构成“明显威胁”,要求政府确保美国能源资产不出售给C国。当日,共有41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了公开信,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严格审查。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白宫写信“反映问题”的议员不断增加,据统计,前后共有64个国会议员参与到这场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游说行列中来。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C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决定是否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最后中海油不得不放弃收购。联想收购IBM 笔记本产品线也遭遇美国的安全调查,但最终收购成功。
              虽然美国针对这两起收购案调查的原因可能不仅仅是由于国家安全的原因,但毫无疑问,这种随时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银行是国家经济的血管,事关国家经济命脉。C国银行业以极低的价格被跨国金融集团掌控。C国的经济命脉将可能被外国人掌握,C国将有可能在经济上被殖民化、拉美化!由于C国的资源远没有拉美国家丰富,C国拉美化的结果必然是更大范围和规模的动荡。
              金融作为一种工具,具有极强的财富分配功能。另一方面,如果跨国巨头掌握了市场占有率极高的国有银行,有着顽强储蓄习惯因而储蓄也就特别丰富的C国,就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金配置的一个抽水机。这就好像C国城市对C国农村的抽取一样。如此,C国就可能成为全球中的凋敝乡村。        八、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对于C国的金融系统而言,由于一直是高度的国有银行的体制,国家在充当着实际的担保人角色,银行的风险往往是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同时也是国家的整体性风险,具有全局性。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爆发之时,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的爆发马上就会接踵而至。金融危机与其他危机爆发不同的地方是具有隐蔽性,但是威力大。隐蔽性是因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往往是经济领域的某一局部的问题,待到局部问题暴露出来之后,金融系统实际上已经身陷其中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爆发往往有其规律性,第一个阶段一般是经济持续性的过热;第二个阶段是局部经济的泡沫现象开始出现,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金融系统的深度介入;第三个阶段是系统风险开始显现,国家或者金融机构开始准备刹车,但是同时也是风险集中爆发的时期。考察C国的目前经济状况,应当说已经进入了风险爆发的第三个阶段,其引发的导火索就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要解决房地产价格上扬的根本性措施就必须要控制银行资金的深度介入。
                看看严重金融危机后社会可能是什么样子:在墨西哥,中产阶级储户为了提取他们一生的积蓄,徒劳地敲打着银行的大门;在印尼,店主们在雅加达街头的暴乱中苦苦挽救自己的生意;在韩国和日本,兢兢业业的员工被失业的威胁压弯了腰,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在阿根廷,饥饿的市民被迫以抛尸街头的死马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