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纵横谈之九:强国之路第一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06:08
 改革纵横谈之九

强国之路第一篇
 从西方列强的兴衰看中国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引子
       历史上有好多曾经光辉灿烂的文明都消失了。最早的古希腊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整个都只成了古迹。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剩下中国还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十几年前还是我们“老大哥”的苏联,现在已处于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美国正在进行战略博弈,这是中国面临的基本地缘政治环境。

       本篇共3小节:
       一、工农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占本国多数的工人、农民的生活持续恶化中崛起的
       二、英国人是美国人的老师,早期的美国人是今天中国人的老师
       三、聚焦于地区性守成,不谋求世界性扩张


       国际政治的原则至今仍是森林原则。联合国安理会只有在大国实力可以互相制约时才能发挥作用,安理会的一票否决制才能起作用。马克思说,东方只见政权变更,而没有社会发展式进步。历史应是发展的,发展的本质在于质变和飞跃。但在东方更多的是朝代更替,这里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变式的飞跃。所以,生存不应是中国的目标,发展才是中国的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中国的最终目标。        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功败垂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研究西方列强兴衰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发展,是有益的。

       一、工农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占本国多数的工人、农民的生活持续恶化中崛起的
            当发生危机时,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为了把国内保护好,常常将市场危机转嫁出去。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英国危机转嫁的早期对象就是欧洲大陆,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就是法国。法国及整个欧洲大陆是英国转嫁危机的最早的“南方世界”。1786年的时候,法国跟英国做了一个交换,当时签了一个“伊甸条约”.但到 1789年法国就进入国家动乱。当时那里的情况跟中国今天进入WTO 的情况一样。资本冲击使法国出现国家风险,整个政权发生动摇。大部分农民失业。法国人认为拿农产品跟英国的工业产品交换可以使进经济的发展。其实英国产品成本低,产品的附加值高,而法国正好相反,所以一交换,法国农业产品不堪重负,农民迅速解体。法国农民解体后蜂涌进城,这和今天中国的情况大体相似。进城以后,找不到工作,又没钱,就闹革命。这样便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实质是脱离土地的流民革命。拿破仑连同《拿破仑法典》正是从农民和土地问题入手来解决法国社会矛盾的。当时只有拿破仑意识到问题的要害,《拿破仑法典》给整个欧洲的农奴予以土地,使之成为自由农民,为欧洲,特别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力资源。
              当时法国的问题是生产和劳动发生结构性矛盾了,是外国资本进来之后,对整个国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的冲击的后果。农业产品没有竞争力,这对小农业为主而工业又不发达的国家而言,是一场灾难。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与法国当时的情况很相似。为了进入WTO,中国ZF在农业问题上做出的牺牲是最大的,随着进入WTO 后保护期的结束,中国的农业受到的冲击将是很大的。外国粮食进口,中国农民种的粮食若无国家特别扶持,仅成本一项就没有办法与西方竞争。中国八、九亿农民,种地不挣钱,进城又没工作,大量劳动力一旦失去就业机会,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就可能会陷入混乱。
              中国农业改造问题一直没解决好。中国自秦以后始终是自然小农业经济,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领导人就考虑农业改造问题。当时的人民公社,有了大农场经济的形式但没有市场经济的实质。邓公先从农业问题入手,将土地交还给农民。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尽管小农业经济有启动快的特点,一家一户地生产,生产中的人力成本和西方农场相比非常高。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引进外资,这种自然小农业经济就要撑不住了。城市工业品价格的增长使得自然小农业因成本高于产出,加之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的引入,中国农业很快面临瓦解的危机。可以预言,随着WTO规定的中国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期结束,如果政府对农业还无有效的保障政策,中国的农业危机将有可能转化为1789年法国式的政治灾难。
              而如果没有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中国的振兴民族工业就是一句空话。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是在本国工人、农民大量破产、生活持续恶化中崛起的。中国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转轨中做了很大的牺牲。实际上政府应该对他们有所补偿。这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

       二、英国人是美国人的老师,早期的美国人是今天中国人的老师
               美国的发展道路对我们中国也有可借鉴的地方。美国最早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将北美洲当作英国资本发展的殖民地。在英国人眼中,北美只能生存但不能发展。
                今天的中国相当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今天的美国相当于19世纪的英国。小布S上台后,在国际问题上更是一副霸主姿态。苏联解体后,中国开始崛起。正因此,美国才要重复以往英国遏制美国的政策以对付中国。当时的北美之于英国形势,有点像今日中国之于美国的形势,英国绝对不想在它的西侧有一个强国出现。北美人民拿起武器反抗英国的压迫,成立了独立的美国。
               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想肢解美国,它支持南方独立。当时英国统治世界的方式不是人权,而是将有可能成为重要对手的国家肢解。英国当年就是这样成功反对西班牙霸权后走向世界争取市场和资源。当今世界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是资源。如果说,上世纪的主要大国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场短缺,本世纪主要大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则是市场和资源短缺。
              中国已从昨天的产品短缺、继而市场短缺转向现在的资源短缺。除市场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资源的需求和依存度也在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是这样。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也出现过这种问题,但它们用牺牲殖民地资源的方法来补偿了国内的社会问题。它们通过掠夺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方国家的资源来保护本国的环境。随南方国家的发展加快,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因此可以预料,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的世界如果不降低资源消耗,就必然会战争不断。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战争是人类降低资源消耗的终极方式。世界资源“蛋糕”就这么大。发达国集团已瓜分完毕,新崛起的国家已饥肠辘辘。上世纪初美国冲破英国霸权走向东方,为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但就今天的中国来说,不能搞殖民地,怎么办呢?只有走出去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
               英国是美国的老师,美国学它的老师来反对英国霸权,向世界要市场和资源。昨天的美国也是今日中国的老师,中国也要向当年的美国学习,反对美国的霸权,要求平等地参与国际资源和市场。         三、聚焦于地区性守成,不谋求世界性扩张        老一辈政治家的政治智慧需要我们后人认真的学习,毛泽东和邓公为中国制定了永不称霸的外交原则。世界扩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是一条通往灾难之路。邓公曾给中国定下的未来五十年的发展目标是中等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中国发展定位在“地区性大国”的层面,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要通过地区性的影响来实现。        历史上德国和美国的兴衰历程对未来中国是一面镜子。        德国百年国运的奠基人是俾斯麦。俾斯麦青年时的德国四分五裂,而法国又在拿破仑失败后一蹶不振。这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时机。1862年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主张“铁血政策”,用王朝战争和国际交叉联盟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66年开始并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这使当时的欧洲受到巨大的震惊。俾斯麦并未因此停步,借1870年法国对普鲁士宣战的时机,以优势兵力迅速深入法国,俾斯麦又乘胜挥师巴黎协助梯也尔镇压了巴黎公社革命。德国从法国获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并获阿尔萨斯和洛林大部分地区。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从1866年至1872年,俾斯麦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使德国在统一中崛起,由此彻底改变了长期不利于德国的欧洲均势,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真正需要中国人学习的是俾斯麦在胜利后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政策。俾斯麦与当时大多数仍处在胜利亢奋中的德国人相反,认为德国胜利后的外交活动余地更加有限。他说欧洲国家“只能容忍德国的实力强大到不至于触犯其自身安全为限”。1871年后,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扩张已达到欧洲列强可接受的极限,此后他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在欧洲大国间,他小心翼翼地采取维护俄德关系,稳定德、俄、奥之间的三皇关系。1882年俾斯麦利用英、法、意在地中海冲突的机会,拉拢意大利与德、奥形成三国同盟。1887年这个同盟又得到进一步续延。这时的他仅将强大的德国军力当作提高德国结盟砝码以及威慑潜在敌人的手段而已。他将德意志的强国地位限于欧洲地区,拒绝任何全球性的战略企图。总之,俾斯麦担任首相职务将近二十年,他企图达到的目的就是争取在政治上出现除法国外,各国都需要德国的形势。        俾斯麦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政策使德国国力迅速上升。十九世纪末,也就是俾斯麦辞职时,德国工业生产几乎赶上英国,在总产量方面甚至已超过英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德国国内滋生了向世界扩张的冲动。这种冲动在威廉二世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中得到体现,为此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此后德国大规模扩军,实行海外扩张的政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俾斯麦时期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成果已荡然无存,德国与奥匈帝国已四面楚歌。1914年德国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是德国在战争中全面毁灭;30年代末德国希特勒步其后尘,结果又是德国被强力肢解。俾斯麦外交的重要经验在于:国力只能用于国家可承受的并且是对国家有重要利益的地方。美国基辛格博士对俾斯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代之久,却仍巍峨屹立。”        美国在二战以后开始步入世界性大国行列,然而其国运兴衰却与其追求世界霸权的政策紧密相关。二战后欧洲的衰落极大地突出了美国的地位。为控制整个太平洋,1946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制定“边疆”西移计划,但美国的这种扩张势头在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受到严重挫伤。上世纪50年代美国出兵朝鲜并与中国交手,损失惨重;60年代中叶,法国从越南退出后,美国贸然进入中南半岛,结果又被拖在越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此后国力开始在世界扩张中透支。1946年美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为50%,到1970年下降为23%,1980年继续下降到21.5%.而与此同时,日本、中国等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则快速上升。尼克松看到美国国力因其海外过度扩张而下降的现实,果断调整美国外交政策,结束越南战争,恢复与中国的关系。此后,美国国力开始回升,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但美国并未停步,于1991、1999、2001及2003年,美国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军事力量插入海湾地区、巴尔干半岛及中亚地区,并于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打破原有的战略平衡,“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既改造了自己也受国际动态的改造——从一个相对孤立于西半球的国家,变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和控制力前所未有地遍及全世界的大国”。今天的小布什似乎正在重蹈德国的覆辙。        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衰落的历史经验表明:地区性守成则国强,世界性扩张则国亡。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国力,能经得住世界性扩张的透支。所以,今后不管中国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应谨记并遵循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外交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