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东:以个案评价机制防止司法腐败(《财经》 2008-12-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8:55

以个案评价机制防止司法腐败

本文见《财经》杂志总第227期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22日 22:40  共有0条点评 字号: 要比较彻底地消除司法腐败,应该改变制度设计,把透明化、遵守程序以及限制权力恣意的规范贯彻到每个案件的审理活动之中季卫东/文 伴随着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中国司法界在2008年惩处的经济犯罪大案,也多与金融风险管理有关。例如,6月上旬银行和证券业的重镇王益被隔离审查,当月下旬法院又对张荣坤等人的操纵证券市场罪、欺诈发行债券罪、抽逃出资罪作出终审判决;到11月,骗贷的首富黄光裕刚收监,保险业巨子关国亮又走上被告席,等等。
  虽然仅凭这些针对个案的举措并不足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的确就症结所在敲响了几记警钟,对那些以权力创造信用、误导投资的行径以及相应的大量泡沫化现象或多或少有些抑制效果。
  身处中国,我们却又很难真正指望司法的救济。实际上,在遏阻经济悖德行为和结构性腐败方面,即便是高层审判机构,也并没有构成一道必要的防火墙。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涉案而被“双规”的惊人消息,就是明证。等而下之的,还有广东省高级法院原执行局长兼副巡视员杨贤才等一群司法要员;还有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郭生贵,在2008年10月底以受贿贪污等罪名被判处死缓;还有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与律师勾结渔利的重大情节渐次浮出水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监察官员、律师乃至大法官接连变成被告的非常事态,意味着究竟谁审判谁也还要打个大问号,意味着制度化处理的最后手段、最高审级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失效,意味着判决书的大量泡沫化和正义理念的贬值。
  倘若司法救济无指望,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状态?有两个以身试法的人已经提供了很明确的答案,即:(1)国失信于民,则民也无信而不立——这就是周正龙“华南虎假照风波”的启示。一桩并不复杂的案件的真相至今仍然笼罩在五里雾中的事实本身,足以“立此存照”了。(2)国不能以理服民,则民也视暴力为有理——这就是杨佳连续杀警案发出的告诫。法庭外的抗议声浪,恐怕也不会因11月26日的处决戛然而止。无论造假的官民共谋,抑或复仇的自力救济,都有酿成法律秩序的正当性危机之虞,让人不敢掉以轻心。
  由此可见,审判机构正在成为中国维护稳定、推进改革的一个社会焦点。但是,司法腐败却正在使渐进的制度变迁失去其关键性的支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司法腐败、重建审判机构的威信?
  从1998年开始,有关当局进行很多探索、采取很多措施,其中也包括人大代表个案监督制以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大都效果不彰,有些做法还引起更激烈的争议、带来更深刻的弊端。综观各种主张和事端,造成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裁量权过大、程序公正原则被践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过程没有透明化。要比较彻底地消除这些原因,就应该改变制度设计,并把透明化、遵守程序以及限制权力恣意的规范贯彻到每个案件的审理活动之中。
  我们真正需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依个人浅见,与其不断追加各种审判监督举措以至于叠床架屋,毋宁采取切实手段尽早完善判例评释制度。只要让所有判决都阐明理由并公开发表、编纂成册,让法律人以及学者都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从专业的角度对判决进行详尽的解说和公开批评,就可以收到让司法腐败釜底抽薪的治本效果,也可以减少对审判人员和案件进行个别监督的制度成本。因为日常化的判例评释活动很容易让违法审判以及制裁畸轻畸重的问题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行家里手对个案判决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置疑,从而也就便于利用现存的再审制度或其他方式加以纠正,并酿成司法者都各自审慎行事的良好氛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学界有必要大力提倡判例研究,并力争尽早创办一份由学者主持的、独立自主的、有权威性的判例评论杂志。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发表判例的解说和批评,承认有关成果具备不逊于学术论文的价值,相信这样做对法学研究和司法实务的改观都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鉴于判例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效果的渗透都需要时间,为了加快相关制度变迁的速度,可以考虑首先建立“法律人网上个案评价系统”,以收立竿见影之效。
  初步设想是让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研究者自愿报名进入这个系统,凭成员名称和密码对个案审理情况进行打分、投票以及讨论的活动。评价对象分为两大部分,即针对法官和检察官的职能行为与针对不同门类重要诉讼案件的判决书。在起步阶段,应该采取学者倡议、律师响应的方式。对于学者而言,这本身就构成研究活动的一部分,并可以获得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对于律师而言,接受或阅读判决之际总有自己的意见一吐为快。实际上,最容易实行、也最富于成效的当是律师和法学研究者对法官进行评价,因为有法庭旁听制、判决书等作为评价的具体对象,有败诉方律师的不满和不服作为动机和诱因。只要自愿参加的律师达到一定规模,或者只要得到律师协会的支持,个案评价系统一定可以逐步有效运作起来。
  这种网上评价系统的长处是由法律人从内行的角度对个案进行打分或评论,既能落到实处,又能避免缺乏专业知识的妄评以及情绪化抵制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具体评价的阅览范围仅限于法律人共同体内部,有利于加强团结、批评、互相监督以及在此基础上达成新的团结的氛围,也可以防止直接冲击司法机关的威信。但不同于法院、检察院现有的内部评价制度,网上打分补充了外部评价、第三者监督以及“过程-结果”透明化的优点,从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对法官、检察官个人的诬告、不明不白的处分等缺陷。这个系统还将大幅度降低监督成本,提高自净和自律的效率。
  当然,网上个案评价系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和补充。例如从中发现的程序瑕疵、权限滥用以及规范违背等各种错误必须逐一坚决纠正,绝不苟且或姑息。否则,个案评价的机制就会形同虚设,甚至蜕变成一个像凯恩斯《雇用、利息以及货币的一般理论》的“选美”(beauty contest)博弈原理所描述的那种趋同陷阱,最终导致法律与审判的“大恐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本刊法学顾问

背景
2008年大案要案回顾
  上海社保风暴进入2008年迎来最高潮: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以受贿、滥用职权两项罪名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两个月后,社保风暴的中枢人物,张荣坤,于6月22日上午迎来终审判决——张因犯单位行贿罪、对公司人员行贿罪、操纵证券市场罪、欺诈发行债券罪和抽逃出资罪,五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2008年,京城巨贪的“落马”扰动得地产界风声鹤唳。原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周良洛,于3月28日上午在北京市二中院领受了死缓判决。其为官14载,收受1672万元贿赂,其中九成来自土地审批和房产项目。同样案起京城地产寻租的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则于 10月18日在河北省衡水市中级法院一审被判死缓。其单独或伙同情妇收受贿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96.59万元,同样有九成源自京城地产项目。
  和地产界一样惴惴不安的,还有证券界。2008年6月8日端午节当天,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益因严重违纪,在出差返京后被有关部门隔离审查。不过,时至六个月后的今天,王益一案尚无任何已进入司法程序的公开消息。
  保险业“硕鼠”关国亮,在案发两年后,于2008年11月25日走上了北京市二中院的被告席。关受到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两项指控。保监会2006年的调查显示,关擅用新华人寿资金累计近130亿元,而检方的指控已缩水到2.61亿元。新华人寿和股东们将面对追债难题。
  在资本市场,三度加冕为内地“首富”的黄光裕,留给世人的更是一团迷雾。2008年11月19日晚间,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拥有20多万员工及数百亿银行贷款的“国美系”终将走向何方?黄发家历程的种种瑕疵能否左右该案走向?人们持续观望。
  2008年8月13日,因涉嫌受贿,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被有关部门“双规”。他的同学、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张玉栋以及曾在该所担任律师的刘阳亦牵涉其中。不久后的9月下旬,商务部原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邓湛即因涉嫌腐败犯罪被相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10月底,商务部条法司行政法律处处长杜宝忠被抓。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被刑拘。一条利用外资并购审查权力而结成的寻租腐败链由是渐次清晰。
  司法系统内部同样大案频发。现年51岁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因涉嫌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三宗罪”,于2008年10月15日被中央纪检部门带走接受调查。黄案发重要起因是牵涉广东杨贤才案。杨为广东高院副巡视员、原广东高院执行庭庭长(该庭后更名为执行局),已于此前的2008年6月下旬涉案被查。
  在首都司法系统中浸淫30余载的西城区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郭生贵,则于2008年10月30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同样掀起舆论风暴的要案,除了身居要职的高官们,还有本来默默无闻的北京青年杨佳。事发149天后,独闯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连续捅伤九名民警和一名保安并致其中六名警察死亡的杨佳,于11月26日上午被执行死刑。
  在2008年年底“尘埃落定”的案件还有“华南虎照风波”。11月17日晚,周正龙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法院迎来了终审判决。在法庭上坚持认罪、独揽全责的周正龙,因“有较好的认罪态度和明显的悔罪表现”,被改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缓期三年执行。其律师称:“或许只有时间能够揭开虎照风波的真相。”■

  本刊实习记者 兰方/文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jsp?type=1&infoid=78171&ptime=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