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哈尔滨命案:不能让“身份”干扰司法(新京报 2008-10-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4:31
哈尔滨命案:不能让“身份”干扰司法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10-18 3:00:51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10月11日晚发生在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旁糖果酒吧门前一宗斗殴案,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已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影响性诉讼”。这个案件,被当地称之为“10·11专案”,更多的媒体和舆论,则将它称为“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体校大学生案”。(据昨日《新民晚报》)
我们无意用司法部门的标准来衡量公众的日常用语,更不想挥舞“无罪推定”等理论大棒来评价舆论表述的对与错。连日来,纷纷扰扰的公共舆论中虽不乏理性的评析,以及对真相的期待,却也有更多的“身份信息”不断被披露。而“知道我舅舅是谁吗?”已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在强大的网络“人肉搜索”之下,多位与涉案双方关联的高官的具体信息,已被网民定格。昨日下午,哈尔滨市委外宣办在接受新民网就“10·11”案采访时表示,当事人的家庭以及身份背景与查案无关,案件将依据有关法律办理。据称,“哈尔滨官方对此案态度非常明确,不管此案涉及谁,一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警察”、“大学生、”“高官”、“房产商”等等特定身份之上转向案件本身,我们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起极为平常的刑事案件———在尸检报告未出来之前,谈论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尚为时过早。记得此案刚刚登录网络之际,很多网民基于对“警察”可以代表国家使用强制力的理解,而选择支持受害人。但当获知受害人的特殊家庭背景之后,一些网友又选择了倒戈一击。两派网友在各大社区和论坛中混战一团,究其论据,却多系从“身份”出发来为某种推断。但正如我们所知,媒体也好,网民也好,对案件的评价应该尊重“有证据能证明的事实”。若“身份”被简单的符号化后,案件的真相也许很快就追随时间的脚步而流逝了。
如哈市有关方面所言,“当事人的家庭以及身份背景与查案无关”。系着蒙眼布的司法女神看不到公民与官宦子弟的区别,在正义面前只有公民,而没有“官与民”。法律上也只有“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区别,“大学生”在法律上也不享有任何有别于其他成年人的特殊人权。更何况,本案中的受害者———那位“体校大学生”已经毕业。突出“大学生”特殊身份,只能引发更多民众的误解———难道受害人不是“大学生”就可“打了白打”,“打死也白打”?
30年前开启的这一轮“改革开放”,已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种社会转型,又集中表现在中国正在从一元化过渡到多元化;从伦理本位过渡到契约本位,从一个“人治之国”走向一个“法治之国”。三千多年来的等级社会所留存在人心底的“人治思维”不会在一朝一夕间退出历史舞台,也因此,我们更应警惕某种特殊“身份”对司法的干扰。当务之急,便是为手持中国司法权柄的官员们系上“蒙眼布”,让法律的归法律,让“特权”彻底退出司法认知领域,让法官秉持法律自有的理性来独立断案。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10-18/008@030051.htm
社论:哈尔滨命案:不能让“身份”干扰司法(新京报 2008-10-18) 吕宗恕:夜幕下的群殴:哈尔滨“10·11”命案迷局(新京报 2008-10-23) 社论:以司法理性保障“三鹿”破产的公正(新京报 2008-12-26) 社论: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新京报 2008-2-28) 社论:华南虎事件还不能画上句号(新京报 2008-6-30) 社论:案件比对为司法正义增添参照系(新京报 2009-1-17) 社论:司法改革必须保持连续性(新京报 2009-3-26) 社论:回归司法才能求得邓玉娇案的公正(新京报 2009-5-23) 陈东立:“早产判决”有害司法公信(新京报 2008-10-27) 社论:许霆案:应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新京报 2008-1-18) 社论: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新京报 2008-3-18) 社论:外媒采访不陪同:社会开放源于制度自信(新京报 2008-10-20) 社论:以强力监管杜绝食品业“公开的秘密”(新京报 2008-10-31) 社论:义务教育从此名副其实(新京报 2008-7-31)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社论: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新京报 2009-4-14) 新京报:警察卖肾救病妻,不能承受身份之重(十年砍柴 2005-11-30) 叶檀:排除既得利益干扰,及时开征燃油税(新京报 2008-11-19) 长平:用真相回应哈尔滨命案的舆论操纵(南方周末 2008-10-23) [2008/10/22] 长平:用真相回应哈尔滨命案的舆论操纵 哈尔滨“10·11”命案后的网络暗战(南方都市报 2008-11-5)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新京报社论: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2010年全国两会--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