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的思路能行吗?·都市快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4:12
三种出行方式均衡发展 北京治堵的思路能行吗? 2010-12-19   北京太仆寺街,几辆印着“方舟”字样的自行车被丢弃在路边,上面布满了尘土。北京方舟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最近宣布倒闭。这家北京规模最大的自行车租赁公司,成立于2008年,曾在北京铺开200多个网点,1万多辆自行车实现异地租还,但由于效益不佳,经营难以为继。  见习记者 陈中秋 摄

  公共交通、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这三大类出行方式,在北京的交通结构中以相似的比例三分天下,为世界各大城市罕见。

  治堵意见稿体现出了让各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意图,但北京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有专家指出,“均衡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陷入了困境。

  在这个城市的许多地方,甚至连走路都不方便了——到处都塞满了车,有的路段,人行道还被拆除了。

  12月13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公布治堵措施征求意见稿,传闻中的购车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表述没有出现。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北京车市因此出现“恐慌性购买”。第一周机动车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0%。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截至12月5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1.1万辆。

  “事实上,北京一直在鼓励对小汽车的使用。”一位多次参加北京交通方案论证的专家对征求意见稿有些失望,“即使在这个治堵方案中,决策者还没有放弃老一套思维,仍指望通过修更多的马路来迎合更多的小汽车增长”。

  

  

  对小汽车的鼓励

  “用不了多久,新增的车辆就会把这些道路占满。”

  “就是要制造停车难,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但中国的情况却与之相反。”

  

  治堵意见稿显示,北京市将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措施包括:全面推进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

  按照意见稿拟定的计划,未来两年内,将完成五条共计37.3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将改造完善建国门桥立交、万泉河桥立交等7个快速路网节点。规划建设核心区南北地下快速通道,2011年开工建设西二环、东二环等地下快速通道工程。

  “这显然是为了照顾小汽车,”前述交通专家说,“但这是徒劳的,因为用不了多久,新增的车辆就会把这些道路占满”。

  今年9月12日,全长187.6公里的北京六环路全线贯通,这是目前中国最长的环城高速公路,它使北京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20公里,整体高速路网基本形成。

  仅过去五天,9月17日,一场小雨就让北京交通“瘫痪”——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打破今年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北京轰轰烈烈上演的道路建设工程,与二战后美国实施的国家州际和防御高速路计划引发的情况相似,都是将宽大的道路引入城市内部,刺激小汽车的增长,使大量人口迁往郊区居住,甚至去买第二辆车。

  “北京二环路刚建好时,媒体报道说,过去45分钟转一圈,现在只需27分钟,大家都欢天喜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回忆说,“可据我观察,这27分钟的纪录仅保持了三个月,过了半年,这条路又恢复了常态”。

  三环路修通后,媒体又报道说,转一圈的车行时间,由过去的一个小时减少到40分钟了。“我又去观察,仅过4个月就又堵起来了。于是又修四环路,还这样。事实表明,靠这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杨保军说。

  在小汽车的使用方面,意见稿提出“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进一步调整停车费收费”等限制性措施,同时又提出“建设中心城5万个以上公共停车位”、“因地制宜建设20万个基本停车位”等鼓励性措施。

  “事实上,欧美许多城市,现在均不鼓励在市区建设停车位。”世界银行的一位交通专家说,“因为在城市的黄金地段,对小汽车进行这样的补贴太昂贵了。所以,就是要制造停车难,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但中国的情况却与之相反。”

  放在远处的公交目标

  如果大容量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不能迅速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北京就无法摆脱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交通拥堵收费,也很难得到市民的认同。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公交出行比例由2008年的36.8%提高到了38.9%;小汽车的出行比例为34%。

  公共交通、小汽车、自行车加步行——这三大类出行方式,在北京的交通结构中以相似的比例三分天下,为世界各大城市罕见。

  一般而言,不同的交通政策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形态。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如洛杉矶,是以超低密度蔓延发展;而高密度的城市,如伦敦、曼哈顿、香港,则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公交出行比例达到90%。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这显然是一个较低的指标,意味着小汽车的发展仍拥有一个可观的空间。

  “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是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两项举措,内容包括:加快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改造既有轨道交通线路安全运营服务设施;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建成1000个站点、5万辆以上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和鼓励单位开行班车;建设驻车换乘(P+R)停车场。

  具体到细节,比如,中心城内的快速路及主干道,是不是都将规划或建设公交专用道?征求意见稿则语焉不详。

  这表明在中心城的路权分配上,公共交通尚未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公交专用道不能在中心城所有的快速路、主干道上施划或建设并联结成网,“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将如何构建?如果公共交通不能通过路权调整,摆脱低效状况,对小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就无法避免,同时,这意味着更大规模拥堵的发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拥有700万人口的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在两年时间内,将城市主要道路用大容量快速公交覆盖,并形成一个系统,以自行车、步行、小汽车作为支线交通方式,做到与快速公交的零距离换乘。这样,市民无需再自驾车上下班,使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出了噩梦般的拥堵。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容量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不能迅速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北京就无法摆脱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虽然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2015年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61公里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开通的轨道交通线中心城占80%”,但专家指出,地面交通如果仍以小汽车为王,“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就只能是被放在远处的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征求意见稿鼓励发展的校车和班车,也很难有效组织——它们势必湮没在小汽车的海洋里。

  征求意见稿拟择机实施的交通拥堵收费,也很难在小汽车依赖的环境下,得到市民的认同。

  进城上班 出城睡觉

  北京中心城内的功能仍在集中,且是在趋于饱和的空间内,通过拆迁改造来完成,大量的工作人口被驱往郊区居住势难避免。

  

  征求意见稿列出的综合措施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内容包括“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

  1950年代以来,北京市以改造旧城为发展方向,以环路和放射线向外“摊饼”,形成了就业过度集中于中心区、居住过度分散于郊区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在城郊之间引发大规模潮汐交通。

  1993年,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可是,由于城市的就业功能一直集中在中心区,人口疏散很难取得成效。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曾指出,“单中心+环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不大时是适用的,但是城市越大,这种模式就会使中心区聚焦作用越来越强,负担越来越重,从而出现交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中央高层的关注下,北京市启动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5年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提出整体保护旧城、重点发展新城、调整城市结构的战略目标,力图变单中心为多中心,扭转城郊之间发生大规模通勤交通的局面。

  5年过去了,新版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如何?

  今年11月17日,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义,在市人大常委会上就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作评估报告,指出“中心城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六区内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人口和75%的国民生产总值,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新版总体规划被批准之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未在中心城内停歇。北京四环以内,减去道路、基础设施、公园、学校等用地后,其余用地一半以上都和中央职能有关。近年来,中央机构用地需求有增无减,多是在原地扩张。

  公共服务功能在中心城内呈强化之势。旧城内的东单地区,相邻着三家“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它们均在原地扩张。

  尽管总体规划提出“打破行政界限,实施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但在中心城内,以区为主、同构竞争的发展模式保持着强大惯性——朝阳区着手CBD东扩、西城区着手金融街西扩、丰台区着手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

  以上这些情况意味着北京中心城内的功能仍在集中,且是在趋于饱和的空间内,通过拆迁改造来完成,大量的工作人口被驱往郊区居住势难避免。

  通州是新版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那里预留了行政办公用地,并计划建设“北京最高端的商务中心区”。但面对中心城更为强大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大规模收容中心城外溢人口的现实,这个新城极有可能沦为100万人口(新版总体规划预留的规模)的巨型睡觉城。

  实施仅五年的新版总体规划已行至“破产”的边缘——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披露,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达到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1800万人的控制目标。

  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上个月透露的信息显示,目前中心城区人口已超过1000万人。

  眼下,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全面实施总体规划,但它能在多大规模上让推土机在中心城内停下来?

  

  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