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p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06:38

论新计划经济

2007-11-01 09:04 来源: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原创 网友评论 1 条 浏览次数 19 探讨一下新计划经济 钟 远(本网评论员) 现如今什么都新,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新经济,新社会主义,新人类,新新人类等,因此,发明一个新计划经济也无非是比葫芦画瓢。 新计划经济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数学发明的,他还提出经济从看不见的手趋向于看得见的手,这是很有洞察力的。 当然,现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计划经济不沾边,因此这里纯粹是学术性探讨,类似屠龙之技,把它看成精神娱乐好了。 计划经济有何根据呢?就字面意义而言,计划经济直接针对解决的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意味着各经济主体和环节相互依赖,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意味着资本家各行其是,结果就会出现混乱和浪费,所谓均衡不过是通过混乱和浪费实现的强制平衡。计划经济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即满足社会生产总体协调的要求。但资本主义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也在不断发展。到了今天,在资本集中和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宏观管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克服无政府状态,大部分时候之所以不能,不是因为缺乏技术手段,而是有没有足够的政治意志,有力无心。此外,系统性失衡问题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如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资产泡沫及其破裂造成的动荡等。也就是说,如果无政府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技术上能够得到一个勉强解决,阶级关系造成的失衡问题却没法解决,因为它就是资本主义本身,说在资本主义内部无法解决,不过是同义反复。因此,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公有制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实质,计划经济不过是公有制的派生物。 说计划经济能够解决无政府问题,这要做出一些保留性说明。首先存在一个认识问题,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即使制度正确,也会搞出问题来,如大跃进带来的反复,这类问题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可以解决,实际上大跃进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要成熟多了;其次,计划经济不是四平八稳,死水一潭,而是处于平衡和不平衡的动态过渡中。计划经济追求平衡,同时又会造成不平衡,二者互相发展和过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不平衡的意义更大,否定了不平衡就等于否定了发展动力。在理论上这种不平衡要小于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混乱,并且一旦认识容易得到调整。比如说,新兴产业的出现就是原计划没有考虑的,但却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部分,否定这种不平衡等于扼杀经济活力。资产阶级学者攻击计划经济僵化就是指这一点,就历史实践而言这种攻击有很大道理。这里同样存在认识问题,比如,中国的计划就要比苏联灵活。 搞了一大堆老生常谈,下面说一下新计划经济。资产阶级学者一向攻击计划经济僵化保守,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技术可行性问题,二是下级积极性问题。所谓技术可行性,是说整个经济体过于复杂,协调起来动作缓慢,容易出错,成本高昂,等等。所谓下级积极性,是说整个经济运行由一帮官僚笨蛋自上而下发号施令,下层和群众只许老实听话,不许作非份之想,总之,象机器那样按照指令准确运行最好。而资本主义则不然,充满了创造性破坏,永远不安分,永远有创新,充满活力,新技术新花样层出不穷,而社会主义则是傻大粗黑,刻板没趣。 我们假定这些攻击在历史上都是对的,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就没有道理了。信息革命使得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变得轻而易举。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沃尔玛销售收入比许多国家GDP都大,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沃尔玛的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得知每一件商品的精确位置,销售进度,而供货系统能够根据销售进度准确地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依靠信息系统自动进行。而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的发展将会以前人梦想不到的形式对各种物品进行管理。随着互联物件的急剧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必然随之进步,而到了一定阶段,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也会走向成熟。因此计划经济就会在在技术上可行极了。 在技术上这种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在自上而下过程中变得可行,而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需求反馈从而对生产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实际上,这种反馈和调整系统在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中已经是老掉牙的概念了,现在不过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轻而易举地在星球规模上实现经济管理。哪怕你本来想抽烟,突然又改主意不想抽了,信息系统也能立即得知并传递给生产系统。至于生产周期带来的时滞,可以通过冗余生产来实现,也就是多生产一些。至于多生产多少,经过一段实践和磨合,经济统计数据自然会告诉你。 这种反馈系统在技术上同样回答了新兴产业造成的不确定性。新产业发展需要各种要素投入,同时生产出各种新产品,新兴产业的要素需求和社会对该产业的产品需求同样能够迅速反馈到生产分配系统,后者相应进行调整。整个系统的常规管理完全可以自动化,无非是数据处理而已,因此在不存在窝工和反应迟钝缓慢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能够在广大规模上轻而易举地实现全面的、灵敏的、反馈式的计划管理的条件下,不存在官僚僵化的问题,因为这里纯粹是个技术问题。如果说仍然有僵化倾向,那么只可能来自别的地方。不过在讨论这个所谓的别的地方之前,应该就可能的歪曲打一下预防针。人们也许会说,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物质官僚代替了人的官僚,但我们说过,信息系统根据人的需求随时进行动态反馈和调整,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人服从机器,这在系统设计上毫无问题,无非是软件代码的编写问题,有问题改写或升级代码就是了。至于《绝密飞行》以及其他无数的美国大片里反映的机器反过来统治人的问题嘛,呵呵,那是另一个问题,这里最好撇开不谈。 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僵化倾向只可能来自人,人的积极性,或者说是激励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来实现。只有群众真正对生产资料拥有了控制权,群众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无拘无束地迸发出来,并且这种迸发是群众性的而非资本主义精英式的,因此将会出现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前所未有的热情、活力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的创造活力仍然是少数人的,资本家的,以及可能成为资本家的。因此,在公有制条件下,经济上的活力和政治上的民主将相辅相成,前者要靠后者来保障。从这个角度上说,毛泽东的探索有极大价值。 在群众真正掌握权力的情况下,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性前所未有地爆发,必然造成经济系统持续快速变动,变动节奏将会超过资本主义时期,这和一成不变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图景完全不同,因此所谓计划管理的动态调整变得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新计划经济真正新的地方。计划经济要能包容和鼓励灵活性、创造性、创新性以及群众的活力和生机,如果计划经济等同于自上而下的意志灌输,那绝不是群众的社会主义,而是官僚的社会主义。在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面前,计划要能不断调整,因此计划是大体平衡,仅仅是平衡和不平衡辩证关系中的平衡环节,并且是保守环节。但保守环节又是极端重要的,这是为了避免系统性的浪费和破坏。但归根结底计划环节只是两个核心环节中的保守环节而已。这种经济形态将是自上而下计划与自下而上创造性的结合。称之为计划经济并不确切,因为仅仅概括了问题的一面,并且是保守的一面;但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称之为计划经济又是合理的,因为它针对解决了资本主义无计划的片面性。资本主义也有自上而下的计划,但却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自下而上创造性也是精英主义的,大众仍然是愚昧的。 因此,新计划经济这个术语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准确的说法还是公有制,其中包含了自上而下的计划和自下而上的灵活创造。 新计划经济的政治关键在于群众权力,如果没有群众对权力的控制,那么所谓公有会堕为官僚所有,并进一步堕落到资本主义,这样所谓计划经济也就烟消云散。 但这些和所谓激励问题有何关系呢?上面我们实际上已经做了回答,就是群众当家作主真正掌握权力是调动积极性的根本手段,但不妨继续展开一下。激励问题实质上包含了资本主义偏见,它正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观点上,因此认为需要设计各种机制以便通过个人利益手段来实现资本利益的最终目的。人性自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正确的,因为在长期的人与人的斗争中自私的观念深入骨髓,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需要创造一代新人,这是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物。 但我们可以承认人类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然后说明为什么这仍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当以集体方式而非个人方式更符合个人利益时,人们岂不是迟早要按集体方式行动吗?这种情况其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屡见不鲜。例如开源软件,大家贡献出源代码,这样对推动知识进步不是更快吗?自然,大公司又会以商业逻辑来利用开源软件,例如IBM和SUN,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条件下,长期来看最终必然爆发争夺生活资料的斗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需求得到较为充裕的满足,情况就会是另一码事,一个人真正必需消耗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例如,资本家的职能在于资本积累,就是说,一个有抱负的资本家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的不变的衡量指标就是赚钱和事情做大,即资本积累,这是资本家的最高享受。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最高价值也是事业,他的最高享受在于创造而非耗费,只不过这种事业较为狭隘,最终归结为赚钱而已。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更好舞台吗?因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好的更为丰富的维度(绝不像资本主义那么狭隘)。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生产力充分发展,以至于人们用不着为基本需求而操心,并且这个条件是针对全体大众的,而非仅仅少数人。满足了这一条件,个人利益就会越来越多地转向精神和事业追求,而社会主义提供了实现这种追求的更好平台,这种追求的实现和集体利益相一致。当然有个转变过程,在为公思想成为理想当然的东西之前,需要长期的主观努力,但翻过山坳以后就是平川。 如果说,没有生存压力,人就会停止奋斗,那么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并没有这种压力,为何要追求资本积累事业呢?如果说是破产压力推动了资本家,但这正是推动资本家继续追求资本积累事业,而不是撤出资本,撤出资本的话恰恰既无生存压力也无破产压力。对劳动者来说,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压力造成了对劳动的厌恶。压力造成厌恶和惰性,惰性反过来需要压力来克服,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恶性循环,也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所在。 当劳动在必要劳动范围内即不得不做的事情范围内,总是有强迫成分,但是现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当劳动成为发自内心兴趣的创造,而生产体系的改进升级不过是副产品的时候,这种限制就彻底消失了。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将成为新社会巩固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真正巩固的基础在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什么道德觉悟的提高,在这种社会里,所谓为公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不需要做出特别艰苦的牺牲和特别困难的修养。从世界范围看,这种强大生产力的曙光正在出现。当然,在追求新社会的转变时期,特别艰苦的牺牲和特别困难的修养却是不可避免的。
论新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pp 论新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论康德对辩证法的批判与黑格尔对康德的歪曲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pp 何新: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终结----弗里德曼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遭遇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经济安全:一场新的救亡运动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新自由主义进入危机和终结阶段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新劳动法这杯苦酒必须咽下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郎咸平论“新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分析-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新自由主义的中国特色(下)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orz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好的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党为什么需要领导资本主义?——新国家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八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批判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ora 告别革命论批判 马克思主义评论论坛 中国的“魔咒”?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苏国勋:“全球化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房地产业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迫近中国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泡沫时代的救赎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古巴出现理论大辩论?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社会思潮批判 左大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马克思主义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