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民生三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5:35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宏观社会政策的突破口在哪里?
全会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在公共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权威。“十二五”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纳入政策考量。它们分别是: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基础、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中央政府缩小全国范围内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宏观社会政策、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及早解决公平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在公共和社会领域,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得还比较少。其实,可以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中央政府在公共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解决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社会差别等重大问题的手段之一。如何制定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社会差别的宏观公共或社会政策应当成为“十二五”时期宏观公共或社会政策的突破口。
二问: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要直面哪些深层次问题?
全会提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就要求把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作为促进“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要在高度关注个体之间、个体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的同时,高度关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十二五”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进入丰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提升到这样一个层次来认识社会公平发展问题:中国发展失衡由于其内部差异巨大而变得较其他国家复杂得多,这也是人们在进行国际比较时看得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明智的办法是把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作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国民收入分配不仅发生在企业和个人之间,也发生在区域之间,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在国际上人们将其称为财政均等化过程。因此,“十二五”时期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加速财政体制改革。
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问题上,要直面深层次问题,不回避发展难题。一是设计体现社会公正的分配方式,即要超越既得利益,又要考虑既得利益,既要考虑中国的现实实践,又要考虑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的确需要大智慧。中国应当把改革和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作为实现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基础。二是在这个问题上要首先走出对所有制理解上的非私有制即公有制的怪圈,探索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在这点上,世界各国有关公益产权、社区所有制、员工所有制,等等探索值得我们借鉴。把对资产占有的设计和探索作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方案和手段。三是要深入研究贫富差距和分配体制问题,必然会碰到诸如所有制、市场机制、社会保障、政府职能以及社会参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决不能回避。
三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如何展开?
全会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民福祉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解决社会保障领域享受过高的人群,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从更高层次上说,“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当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展开。(作者:丁元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