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六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4:45
一个22岁的农村青年,带着刚刚获得的技能文凭,乘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了东莞,在机器旁边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与此同时,另一个22岁的大学生,抱着自己厚厚的简历和大学文凭,挤入大城市的招聘会中,希望能在城市中找到体面的工作,理想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又延续到了现在。

  每年有1.5亿的农民涌入城市,有1亿人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每年有63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抉择,在生活的压力下有的被称为“蚁族”。这些人口的重新分布及分散举足轻重,他们自身的奋斗会将城市文明、现代工业的文明传播到各个地方。但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对生活的观念与希望都与过去截然不同。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城市改变生活”——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揭示了这一变化的根源。但是在世博馆里,仍然为农村留下了一席之地,宁波的滕头村,作为世界唯一的乡村参展建馆,用的是当今世界最时髦的低碳生态技术,他们的口号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改变正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南方的城市因为“民工荒”,要发动政府所有的公务员去乡下“招工”。而北方的城市则不再一窝蜂地跑到南方去“招商”,转而开始寻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考虑逃离“北上广”,还是继续“蜗居”;官员们在极力倡导经济转型,并开始抨击连他们都无法承受的高房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个月内三次就人的“尊严”表达了自己的关注,总理对于“尊严”的解释是:一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赋予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二是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宪法赋予公民的人权,而是关注到了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人性光辉,当决策者的目光不止停留于经济转型,而开始关注社会转型,关注个人的转型,这个国家的转折才刚刚开始。

  国家转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在这个工程的底部,则是个人的转型。

  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奋斗,更有赖于社会的公平调节与人文关照。户籍、教育、医疗、就业、保障,那些现实存在的壁垒,是平等、自由、全面发展必须破除的对象。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社会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措施。所以我们要创造的不仅是社会财富,更重要的是确立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平等的社会法则,创造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新的技术,新的生活和新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旧有的社会结构,当新生代们开始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这种改变迫在眉睫。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构成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石。当个人的转型得以使整个社会形成新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时,才有可能打开未来世界的新潜力,才有可能将中国的转型推向真正的现代化。

  我们要创造的不仅是社会财富,更重要的,是确立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平等的社会法则,创造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选择、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民生六问

  当我们谈论“尊严”和“幸福”的时候,要谈些什么?

  每一个人,无论来自农村,还是生在城市,都希望自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稳步提高,都渴求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每一个人在遭遇疾病缠身、意外事故时,都需要得到救治和保障,这一点不分贫富,不论贵贱。

  仅仅谈论显然不够。公共财富如何共享?新生代农民工是否真的将成为城市的主人?社会教育的资源能否公平地遍布每一个学校?关系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就业如何来体现尊严?公立医院的改革能否真正破解“看病难”?面对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挠,住有所居的理想如何实现?

  那些代表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代表们、代表着不同阶层的政协委员们每年三月聚集在京城,他们讨论、争辩、赞成、反对、表决,那些经过归纳的声音会出现在最后的文件里,民众期待着这些东西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向他们发问,即向我们自己的生活发问。那些能够改变现状的力量,既来源于庙堂之上,也来源于社会底层。在“两会”期间,本刊采访到了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访问了诸多来自基层的人们。我们冀图在收入分配、新生代民工、就业、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六大民生问题上,通过不同的声音来追问结果,显现共识。

  因为,这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地。每一个人若能在这里找到尊严和幸福,整个社会就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也会因此科学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