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苏联时代"夜间人"现象的我国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6:02
[转贴]苏联时代"夜间人"现象的我国反思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经过作者同意转发于此)
夜间人。是关于前苏联的一个专有名词。时候一般人了解的不多。当然,笔者也是才了解的。但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但也很有微妙之处。
夜间人,是指的苏联,特别是第三代(一说是第四代)领导人领导时期,连升三级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也是个历史上笑话最多的苏联领导人。一个笑话是说,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
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据说此人喜欢时尚,善于吹拉弹唱,狩猎驾车都很娴熟。而且喜欢接受各种各样的奖项——“1977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首脑。这时期,他7次获得列宁勋章,3次获得英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各种书报刊物,在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相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陷于停滞”,还有个笑话说是勃列日涅夫不懂足球,结果有人送给他一个足球,他说:「谢谢您的勋章。但它看起来很像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时代,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表面繁荣之下,却隐含了种种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一方面,国民经济增长率虽然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但一般消费品质量问题却非常低下。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虽然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 苏联人民也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同时,苏联的经济结构也有严重不合理的地方,过度的依靠能源出口换取外汇来支持国家运行。这个问题在能源国际市场不景气情况下是致命的,而且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强调社会稳定,压制各种自由声音的同时,却是各种社会犯罪泛滥的状况——当时苏联社会治安状况严重,军队腐败走私,乌兹别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甚至还和黑手党勾结……
当然,他把这些问题留给了继任者。他注重的只是表面的经济繁荣带来的虚假满足。其实也难怪,当年平庸之辈而有幸逃过各种政治冲突,而能够连升三级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他,是难免有政治暴发户的浮躁和投机心态的。
但政策路线方面,勃列日涅夫不同赫鲁晓夫时代的短暂自由开放政策(诚然赫鲁晓夫的改革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混乱),而实行的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zf官员腐败风气近乎公开化。因此,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被人们曾作为“停滞”的时期。因为经济领域的暂时繁荣无法掩盖“稳定”口号下危机积累。经济政策路线上的激进,同时是政治路线上的保守落后。党领导社会一切行为的全能主义更加严重(相比较倒是斯大林时期党的作用不那么重要),造成了各种党内特权思想和体制性的腐败蔓延。这也都让苏共的错误逐步积重难返。因此有人就认为:“苏联垮台的历史原因,主要不在于几十年前建立的高度集权体制,而在于这种体制后来没有加以改革,多次错过了改革开 放的时机;而错过改革最后良机的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可以说,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是以牺牲社会的未来健康发展为代价的。这不能不说是勃氏的政治短见和功利主义的表现。苏联剧变以后,俄国学者历史 科学博士B.П.特米连柯主编的《20世纪俄国史》认为:“无论是性格或者才智,勃列日涅夫都不具备实现社会革新所必需的大国领导人的品质。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理论家,对国家 发展战略和前景缺乏深思熟虑。”
而也正是因为勃列日涅夫的这个特征,他才对社会的发展变革其实是内在抵制甚至害怕的。由O.B.茹拉夫廖主编的《俄国史——苏维埃社会》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社会看作是“ 大转变时期的社会”。该书认为在这个卓越期里,都市化加速;公民对自由的内在需求增强 ;公民社会萌芽;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专家治国要求强烈起来;军事工业成为国家的超级部门。在这样的大转变面前,勃列日涅夫却固守斯大林社会主义旧阵地,从而使苏联走向不可 避免的悲哀。该书对勃列日涅夫的用人制度也作了评述:“新斯大林主义者成了政治上的活跃分子,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旧“秩序”的怀念。“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任何变动,无 论是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都怕得要命,其代表就是苏斯洛夫。他仿佛是个‘套中人’——在任何政治气候中都穿着斯大林官员传统的‘外套、帽子和胶皮套鞋’。这位聪明 的经院哲学家和教条主义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常胜者不无理由地担心:斯大林建立的军事动员制度,尽管其结构强暴而残忍(也许正因为如此),但不能作任何重大的改革。因为其中 任何构件的改变,尤其是重心的转移——设想一下,把金字塔翻过来——都有使这一制度完全毁灭的危险。”该书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这类干部掌权,其结果是葬送了苏联。
因此,勃列日涅夫追求的社会稳定和畸形经济繁荣,其实是一种政治无能的表现。论胆魄和能力,他这点远不如前任赫鲁晓夫。
因此,相对于赫鲁晓夫时代的短暂社会管制的宽松。 勃列日涅夫时期又强化了对社会管制的力度。政治改革方面其实是紧缩倒退的。可以说,在政治方面,相对与赫鲁晓夫事情的政治改革开发程度是走了回头路的。
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这个第三代的,以求“稳定“为名,而行保守僵化之实的畸形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环境下,
苏联出现的夜间人现象。
夜间人不同于苏联的”60年代人”,他们不在直接作为异议人士公开批判当局。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和行为分裂的形态来软抗拒。
如果说,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还只是质疑苏共个别领导人作为的话,那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在长期的政治文化僵化和管制氛围下,人民已经不再是只质疑个别人,而是开始对整个苏共和苏联政府体制和统治,开始失望和失去信任与认同。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夜间人现象。当时大部分“60年代人”,不再公开作为异议人士批判体制,而是和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大多数开始充当了“夜间人”的角色,他们白天处处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到夜间则过自己的生活: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与家人和朋友议论时政,发泄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据说这种情况在当时的苏联相当普遍,而这批人,从年龄,知识,能力来看,却是苏联未来社会的中坚人物。
这是一种奇怪的精神和行为分裂的现象。我们大可以看做是僵化保守政治体制导致的人格主动分裂。
我们无法左右不合理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内心不接受和批判。这点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人民还只是批判斯大林的一些个人行为,而对苏共和苏联政权保留信心,是有了微妙而重大的演变的。
而这个现象,其实中国有古人早就总结其原理机制了,那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古话。然后,第三代显然因为出于自己的能力和个人地位着想,根本,也没有能力,也害怕合理的进行政治改革,来疏导民间对体制需要进步改良的要求。就如同水流,即使的合理疏导,可以成为有益的水利工程造福社会。而如果错误的意味害怕变化,担心出问题,或者僵化保守,只会一味的压制,那就如果流水会逐渐积累,一点压力越来越大,就会成为洪流爆发而破坏一切的道理一样。而苏联的这个洪流则干脆直接冲垮了苏共和苏联政权。只是戈尔巴乔夫不小心打开了一个缺口而已,但压力已经在勃列日涅夫的“稳定”时期形成了。
因此,本来笔者是要谈苏联夜间人现象的,但大部分的介绍了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及当时领导人第三代勃氏的施政风格。就是要先探究夜间人现象出现的社会环境因素。
其实在我国,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个夜间人群体的出现。他们平日里可能循规蹈矩,言行都注意和官方保持“口径一致”,可能每天忙于在政府,商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日常工作,言行都不会表露出任何对体制的不满,甚至都会用官话来进行公开的讲话。但私下里,却阅读所谓的“地下出版物”,讲领导人的笑话。和朋友亲人抨击时政。
这点,尤其在互联网这个相对宽松的言论平台能够大范围观察到。
而可以认为的是,这些人群,大部分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士,而且基本属于6,7,8年代人。
同样,和当时的苏联60年代人一样,他们也将是中国未来的社会中坚。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也已经出现夜间人群体。
比较有代表的,是不少人了解的北大女生马楠现象,一个当面斥责米国总统,质疑米国民主体制的进步女生,却毅然嫁给了一个米国的小伙子,这不能不说是个嘲讽。但北大女生现象,只能说是马女士不幸成了众人抨击的对象。
而实际上,生活中太多类似的行为分裂人物了。天朝的夜间人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确定。
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体制,如果苏联那样,长期保持一种僵化保守的社会“稳定”氛围,那造成这种公民行为分裂现象也是必然的。
当然,一个被挑选出来发问异国总统的女生,自然也是其学校中的佼佼者,那一般人呢。如同一个网友写到的:1、从一本杂志上得知,现在很多高官的公子、公主们,绝大部分都有美国或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籍,至少也是持有绿卡的。他们搞钱时在中国,生活家庭却不在中国,而这些高官们经常在台上讲述资本主义的罪恶和我们这里的种种优越。我奇怪,那你们的子女干嘛都得去弄个外国身份???
2、我的中学政治邢老师。讲课碰到美国时,绝对要花大部分时间来唾骂美国,“美国只盖了一层遮羞布”,“美国搞乱了世界!”,“资本主义靠剥削工人生存...”等等,骂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简直是恨之入骨。但后来,2000年时,邢老师为了争取女儿公派到美国的机会,使用了一切以前绝看不出的手段:拍主管人的马屁、行贿、找关系、排挤竞争对手。。。但最后终于得偿所愿。直到今年一月,邢老师却移民美国了。他那一去不返的女儿已经取得了美国身份,接他去美国了,临走时,邢老师幸福得要死:“都六十多了,还有这种运气,呵呵呵.....,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我哑然。??
3、朱时茂。就是那个在春节晚会上和陈佩思表演小品的朱时茂,成名的作品应该是电影《牧马人》。只要是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人应该看过吧。影片中的朱时茂是知青,下放到乡村,讨了一个乡下老婆,生活艰辛。但突然失散多年的老爸从美国回国,要带儿子去美国,朱时茂想来想去,最终留在了乡下,“因为那才是我的根”朱时茂对父亲说。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朱时茂却早已经是美国公民了。不要说是在乡下受苦,就算留在北京享福他也绝对会去美国的,当然,只要一有机会。??
哦,我明白了。1、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儿,那些正气凛然的话儿都是说说而已,是“教育”人民用的。2、那些平时经常痛骂美国不好、痛骂资本主义如何如何的人,其实最想去美国的就是他们,因为去不了,就骂美国、骂资本主义这不好,那不好、拼命地骂,骂得心里平衡些,但一旦有机会去,他们准是在几分钟内收拾行李,搭乘最近的航班扑向美国的怀抱,那时候,在他们心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哪怕多停留一分钟,对他们来说也是浪生命,虚度光阴。?
……
而据网上一些接近高层精英的网友爆料,即使是军内,体制内,比如最注重口径一致的官方中央媒体机构,也同样有类似的现象。这些人平时的公开言行,和私下里对体制的抨击简直是两个人。
甚至有网友说即使是中央党校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这个资料如果属实,确实让人有些愕然。
这就是说,夜行人现象,不但是体制外普通人的,而且也可能是体制内很多所谓精英人士的表现。
可以说,是一个变态的体制,造就了变态的社会现象。
就好比艳照门里那些玉女们的近距离表现一样,可能让许多追星族感到不敢相信。
但社会发展的形态是如果多变,可又有直接的必然性。
而事实上,苏联的夜间人现象,其实是社会缺乏公开言论自由和民主的必然产物,如果被“稳定”手段所筑高堤暂时约束起来的暗流,在平静之中酝酿着越来越强大的张力。一点条件具备,就会轰然冲破阀门而导致对社会的倾覆。显然,安于现状,满足与表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第三代是看不到,或者不承认这一点的。这不能不说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短见,社会责任缺失,和对历史的不负责。
事实上,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也认为,如果勃列日涅夫当年即使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社会的民主进步。就完全可以把人民对体制问题的不满,化解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但显然,他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是历史的悲剧,也 是我们今天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