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教训”一些观点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5:58:56
围绕“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争论在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停息,所思所议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弄清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其后果,仍有现实意义。

1、关于苏联解体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种说法还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俄最近的几次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2001年12月10日,俄罗斯“祖国”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甚至成立了公共审判庭,欲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罪犯。这更表明相当多的俄罗斯民众对导致国家解体的人的愤怒。2004年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说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犯了错误:在国家解体的时候没有起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应区分是什么时期苏共脱离了群众。在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怎么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在斯大林时期,如果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么能取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近出版的由俄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主编的教科书《20世纪祖国史》一书写道:“30年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尽管极其困难,但广大劳动群众仍然满怀激情地工作。”该书还特别强调:“这绝非那里报刊的虚假宣传,而是事实。”在卫国战争中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人中,74%的人是共产党员,11%的人是共青团员,超过300万的苏共党员牺牲在战斗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带动广大群众浴血奋战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当然,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这一时期苏共也有不少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到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苏联人民丧失了对苏共的信任。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戈尔巴乔夫在十九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后,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7万多人,发展新党员几乎停滞。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车间党组织、1/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其次,由于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1990年底,苏共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已经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只有13%,苏共的支持率只有14%。可见,苏共确实已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的确是“苏共脱离了群众”,特别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他不仅没有克服历史上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存在的弊端,更使党群关系恶化到极点。当然,更应当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2、关于“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
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把“教条主义”作为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思想根源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一面,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了上风,则需要具体分析,绝非仅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教条主义理解,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20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苏联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除了工业指标之外,苏联的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的地位,必须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
必须指出,在斯大林时期苏共指导思想中确实存在甚至是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和教条主义倾向,如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商品经济的片面理解等等。但是,关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赶超发展战略”等理论,也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俄国实际的思想路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说这一时期苏共指导思想中是教条主义占上风,恐怕无法解释究竟是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就的。
事实上在50-80年代,苏共的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各种思潮交织的:既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戈尔巴乔夫等人就自称是“苏共二十大的产儿”。我们曾经把其思想特征概括为“修正主义”,现在看来当然有不确切的地方,但能否仅仅用“教条主义”来概括当时苏共的主要思想方式,也值得商榷。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二十八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如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就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苏共由于不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突破,这就阻碍了苏共的理论创新,从而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但是,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背叛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3、关于“苏联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的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我们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是,如果认为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则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制的“弊端”,却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因此,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苏联的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苏联的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体制弊端的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在哪里。

4、关于“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也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流行观点之一
这个观点有其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因为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但是,这个“特权阶层”怎么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其中,有些问题还应当进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么是“特权”,哪些人属于“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有多大?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苏联“特权阶层”约有50-60万人。但是,它由什么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目前,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一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著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这些人有“特权”,是他们的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萨哈罗夫还展示了从列宁、斯大林……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党证(涉及他们的工资数额)。当时,苏共领导人,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苏联全国的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当然,尽管工资差距不大,但苏共领导人享有其他待遇则非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而这些也损害了苏共的形象。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如果把差别说成“特权”则不够准确。所以,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并不科学。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多大比例?首先,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副作用。但是,也不能仅仅用“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还弄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的问题,如存在“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在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月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苏联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员之间工资差别并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产生特权阶层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除此之外,苏联社会还存在种种严重弊端,诸如苏美争霸、苏美军备竞赛对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苏联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畸形的重工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等。的确,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存在和发展对苏联社会都是致命的。所以,一些观点把这些弊端直接与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有其依据。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等)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是,如果认为“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过于简单和片面。因为与此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而且,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会灭亡,或者说人有重病一定都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现任俄总统直属国家行政学院教研室主任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苏联社会的确存在着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马列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苏联解体已经十多年,围绕“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争论在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停息,所思所议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弄清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其后果,仍有现实意义。

1、关于苏联解体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种说法还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俄最近的几次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2001年12月10日,俄罗斯“祖国”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甚至成立了公共审判庭,欲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罪犯。这更表明相当多的俄罗斯民众对导致国家解体的人的愤怒。2004年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说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犯了错误:在国家解体的时候没有起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应区分是什么时期苏共脱离了群众。在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怎么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在斯大林时期,如果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么能取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近出版的由俄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主编的教科书《20世纪祖国史》一书写道:“30年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尽管极其困难,但广大劳动群众仍然满怀激情地工作。”该书还特别强调:“这绝非那里报刊的虚假宣传,而是事实。”在卫国战争中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人中,74%的人是共产党员,11%的人是共青团员,超过300万的苏共党员牺牲在战斗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带动广大群众浴血奋战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当然,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这一时期苏共也有不少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到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苏联人民丧失了对苏共的信任。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戈尔巴乔夫在十九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后,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7万多人,发展新党员几乎停滞。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车间党组织、1/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其次,由于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1990年底,苏共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已经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只有13%,苏共的支持率只有14%。可见,苏共确实已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的确是“苏共脱离了群众”,特别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他不仅没有克服历史上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存在的弊端,更使党群关系恶化到极点。当然,更应当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2、关于“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
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把“教条主义”作为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思想根源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一面,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了上风,则需要具体分析,绝非仅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