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0:21
[ 作者简介] 陶爱萍( 1978- ) , 女, 浙江绍兴人, 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
陶爱萍
( 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 浙江舟山316000)
[ 摘要]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出现逃课现象, 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高校单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
度来管理学生, 这显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 应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要以学生的求知和
发展为需求, 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从而根治学生
逃课现象。
[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逃课; 教学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64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8318( 2006) - 0105- 03
Reflection on the Univer sity Students’Truancy
TAO Ai ping
(Dean’s Offic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Abstract: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frequently have substantial truancy phenomenon, its root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rely for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develop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have been. Thu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students truancy profound reflection, our governors should focus on how
to fulfil the students’hungers for intellectual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vigorously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s, thus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come more rationalized, scientific.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truancy; educational reform
1.引言
2005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1%,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①。但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
模的扩大, 大学生数量之巨不仅使高校在教学上而且在管理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大学生逃课
现象即是难题之一。根据调查收集的各类数据显示, 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有着四个特点, 即普遍性、针
对性、自主性和恶性循环。普遍性是指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 有逃课经历的竟高达82%, 经常逃课的也
占11%, 并依照高校层次由高到低, 其逃课比例由低到高的规律分布。针对性表现为大学生的逃课对课
程的状况是有选择的。根据对学生逃课对象的调查统计, 在逃课课程中, 政治理论课占54.8%, 选修课占
32.6%, 基础课占27.3%, 专业课占21.4%②。自主性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因个体发展需要, 如考研、考证或
者兼职打工等原因而选择逃课, 甚至包括少数学生出于从众心理而尝试逃课。恶性循环性通常表现在
部分学生在有了逃课的经历或“ 经验”后, 逐渐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 自学又掌握不了课程内容, 考试
屡战屡败, 产生后续学习中的焦虑和迷茫, 只好放弃上课。可见, 学生“ 逃离教室”和“ 逃离大学”的原因
复杂、情况各异。但显而易见, 这是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现象。就此, 本文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
行深入的思考和整体的分析,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2.原因分析
大学生为什么逃课? 这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通过对外部的调查访问和学生内部给出各种理由
的信息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将其原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 1) 主观原因。这也是大学生逃课的传统原因。从大处说, 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 学生基本上都是
第23 卷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cience)
被动地选择学校、专业和课程, 被动地听从长辈的意见。而在大学校园宽松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中,
不象中学那样时时处在教师与家长的监督之下, 他们中的一部分原本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或某些课程缺
乏学习激情的, 便有了离开课堂的机会, 自然就逃课逃学了。况且, 许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 一时间失
去学习的奋斗目标, 精神进入“ 空虚”期, 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又处于无拘无束的独立生活状态, 心态
没有及时调整好, 又缺乏自我约束力, 以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进而导致逃课, 甚至被退学。再说, 一些学
生校外经商、兼职打工, 高年级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亦导致盲目性地逃课, 等等, 这些都是大学
生逃课主观方面的原因。
( 2) 外界环境的客观原因, 这是由制度滞后或漏洞造成的。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许多
不正之风,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些网络高科技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使年青人乐此不彼,
沉溺忘返。另一方面,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缺陷。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过若干年的改革, 对高校教
育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一些在计划经济年代产生和实行的政策长期以来一直被延续下来,
未能及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变革。首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无可否认,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
的部分课程或采用的教材, 有相当一部分十分陈旧, 有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有
的知识早已被推翻或重新论证, 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缺乏时代性的知识和沉重“ 惯性”下“ 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 正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价值。其次是课堂缺乏吸引力。上课内容干瘪空洞, 考试方式呆板,
一门课程只需在最后几堂课中记录一下笔记, 划划重点, 再加上考前临时抱一下佛脚, 熬个通宵记记背
背就可以考出高分。这种考核方式滋长了学生“ 混”的心理, 难怪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再次是少数教师
对上课这样严肃的事, 缺乏责任感。不少教师的心思不在于怎样上好课, 而只是一味地考虑怎样才能给
自己多搞几个含金量高一点的科研项目, 怎样能写出一些富有成果的科研论文, 怎样能顺利晋升高一级
的职称。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3.理性反思
诚然, 大学生逃课是一种负面现象, 但出于上述种种原因, 我们不能一味地简单指责, 而应从教育对
象、经济学和行为学等角度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一现象。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立场看, 大学生是不愿意浪费受高等教育的难得机会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
制下, 进入高等学府是大学生们儿时的愿望和梦想, 是全家的期盼和宿愿。大学生知道, 作为学生应遵守
课堂纪律, 因为上好每一堂课乃是学生的基本行为要求, 也是对老师的尊重。同样, 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
求学生到课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然而无可否认, 选择自己满意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的权利。所以, 在肯
定上课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时, 学生也完全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课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学生对一些
优秀教师的课极为欢迎, 以至教室爆满, 甚至有不少学生竟逃课去聆听, 哪怕是听了没有考试权, 不能获
取学分。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导致其行为选择趋向的“ 功利化”。当代学子在社会功
利和个人功利目标之间, 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无论是对职业的选择、将来的愿望还
是人生目标, 他们的选择必然带有鲜明的个人功利色彩。可见, 学生的逃课行为提醒教育管理部门, 在现
实社会中, 学生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演变成了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 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制订
教学计划时更多考虑如何给学生的最终就业及未来增加一个个有利的砝码。
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生产财富的极大化。教育是产
业③, 大学生是这个产业链中重要成员, 他们也渴望获得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差值的极大化。教育产业的
生产财富就是学生的知识汲取量。大学生在校期间包括缴费、上课、自习以及日常生活都可看成是一种
成本的投入, 自然在毕业的时候希望获取最大的知识收益。再说, 大学生是已具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知
识青年, 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自己的学习自主权。与此同时, 大学生们也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
时代的今天, 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是很多的。这样, 在他们的意识里如果感到“ 所授不为所需”时, 就
会产生“ 不值”的念头, 造成对课堂的不满情绪甚至逃课。他们可以选择在逃课的时间里去学习以获取更
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就业积累更多的“ 资本”, 比如上图书馆自习, 去考证考级, 参加社会实践等等, 其中
106
第4 期陶爱萍: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
也包括校园里的大批贫困生为减轻家庭负担, 不得不提早走向社会做相对廉价的兼职、勤工俭学。因此,
在教育产业中, 大学生们投入了他们所必须付出的教育成本后, 总希望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所以, 在单
一的“ 传授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时, 大学生们在获取知识最大值的前提下的逃课是不
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评判的。
第三、从行为学的角度看, 教育行为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
适应所产生的行为模式, 属于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教育活动追求的是“ 人的和谐发展”, 而且是所有人的
发展, 这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 是教育者应该遵守的师德底线。一旦学校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远
离这个目标, 就可以被认为是无效甚至错误的行为。教师讲课除了“ 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更有一种个
人魅力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从表面看, 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似乎是一种无足轻重的东西, 但
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良好的人文修养, 整个教学过程就会产生专业修养之外意想不到的效果。反
之, 一个专业修养再高、学术观点再前卫的教师, 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修养, 往往是广大学生所不能容忍
的。再如, 有的教师嫌学生水平低, 动辄打击挖苦学生, 总是主观片面地认为逃课都是学生的错, 在未了
解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逃课的情况下, 就轻易指责, 虽然本意是好的, 但却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
心。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是“ 静悄悄”发生的, 不知不觉间浸入了学生人格的核
心层“, 教”与“ 学”的互动就有了隔阂, 从而不利于教育行为良性互惠局面的形成。
4.对策研究
要解决逃课问题, 点名、扣分等行政管理的强制手段显然难以奏效,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我们
应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 从“ 根”抓起, 主动出击,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对策。
第一, 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业务素质。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改变以
往对师生关系的片面看法和处理方式。正如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所指出的“: 就教育工作的效果
来说, 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关系如何”。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 虽然拥有高学历、高职称, 但在语言表达
上、课堂交流上或个人行为举止上存在种种不足。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情
感交融, 提倡师严师爱, 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育人, 从能力上育人, 从管理上育
人,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其次, 教师必须改变终身只教一门
课程的状况。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主动把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 不断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新规范、新概念来充实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一种“ 双赢”的
条件下, 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学生才会自觉返回课堂。
第二, 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
速,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元化。而高校传统的
课程模式是大一统模式, 无法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中对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新型人才的要求, 因此, 应改
革课程模式, 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被动适应市场转为主动迎合市场, 培养各种类型多
种规格的人才。根据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要层次, 制订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使课程设置
多样化、多元化。同时,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当前培养“ 通才”的要求, 除了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外, 适当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 鼓励教师广开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选修课。要改革考
试制度, 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 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
的手段。大学考试不应该拘泥于笔试, 更不能拘泥于书本, 可以经常性地采用开卷试、口试、观察考查法、
评语法或学生通过查资料、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手段, 注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
对能力, 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需改革, 要彻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的现象。
第三,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
学习量,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承认学生在才智、基础、理解和分析等方面的差
异, 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爱好、经济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学习, 为学生因才发展和自我塑造提供了前提
条件。实行学分制后, 从学校到学生个人就可享有较大的自由度, 学校面向市场, 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自主
( 下转第112 页)
107
第23 卷
设置所需专业,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修课程, 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校选课, 自行安排学习进度, 等等。从
学校层面讲, 学分制有利于各学科专业之间加强横向联系, 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
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形
成, 有利于培养通识人才。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才看, 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 有利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
源。再则, 在学校的政策导向上, 要做到教学、科研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科研论文一手
硬、教学质量一手软的现象, 教学工作量只计量不计质的计算方法, 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 切实
解决课堂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 是根治学生逃课现象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参见《周济:高教迈入大众化毛入学率达21%》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60320/3179411.shtml
②参见田正学等《. 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年第3 期。
③参见刘海梅《: 武汉大学顾海良: 教育是产业, 但不能产业化》。资料来源: 人民网- 时政- 综合报道,http://politics.people.
com.cn/GB/1026/3233542.html。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 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 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
[2] 乔颖, 李涛, 田杨.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
[3] 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 大学生“ 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1( 3) .
[4] 莫勤德. 浅议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5( 6) .
设施, 积极改变场地小、设施简陋、人多、活动时间少的现象。体育选项课相对体育基础课来说, 专项性大
大加强, 所以对场地、器械的要求和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在开设选项课之前, 场地设备就要有所准备, 并
充实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的设施。
2.6 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 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
要环节。为此, 在考核体能和运动技术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合作方式的评定,
以及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能力的掌握和运用。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层次班级的评价标准也应有
所不同。教学评价工作应在教学之初、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之末分三次进行, 并提倡理论与实际、结
果与过程、记忆与创新相结合的整体考试方法。
2.7 改变现行的“ 主副项制”选课制度。建议修订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 逐步试行一年一选制的教学模式,
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同时改革现行的选课方法, 实行可复选和重新选项学习的制度。在编班上可
采用分层次教学, 即按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水平层次, 并安排不
同的教学内容, 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 以满足不同层次与水平能力的学生进行选项学习的需要, 达到体
育选项课“ 以人为本, 终身体育, 个性教育”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 6.
[2] 许书琦, 戴红燕, 王志敏.吉林省五所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 11.
[3] 宋军生, 冯萌, 沈恬, 等.杭州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2(24): 6.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cience)
( 上接第107 页)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