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提慧朗禅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1:20

 

明尧  明洁 编著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不得印制销售

    潭州(今湖南长沙)招提寺慧朗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俗姓欧阳,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曲江县)人。十三岁时依邓林寺模禅师出家,二十岁从南岳石头和尚受具足戒。因久参不契,后往江西参马祖,马祖问:“汝来何求?”
       慧朗禅师道:“求佛知见。”
 
       马祖道:“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
 
       慧朗禅师道:“南岳来。”
 
       马祖道:“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
 
       慧朗禅师于是又回到石头禅师的座下。
 
       礼忏石头和尚之后,慧朗禅师便问:“如何是佛?”
 
       石头和尚道:“汝无佛性。”
 
       慧朗禅师反问道:“蠢动含灵,又作么生(蠢动含灵,有没有佛性呢)?”
 
       石头和尚道:“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慧朗禅师问道:“慧朗为甚么却无?”
 
       石头和尚道:“为汝不肯承当。”
 
       慧朗禅师一听,当即信入,心中所有的疑结一时消散。
 
       慧朗禅师后住潭州招提寺,开法接众,足不出户凡三十余年。时人称之为“大朗”。慧朗禅师开法期间,凡有学者前来参问,皆答:“去!去!汝无佛性。”其平生接机如此,大概这正是他当初的悟处,也是他平生的得力处,所以他用起来,自然觉得十分亲切
 

“梁端”小考

       蔡日新

  《宋高僧传》卷九《希迁传》载:“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此)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1][1][1]稍后于《宋高僧传》问世的《景德录》卷十四的《希迁本传》,也谓“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广阐玄化。”[2][2][2]对于“梁端”这个地名,笔者在十多年前研究青原禅系时,就曾经作过一些考订,但毕竟由于文献缺乏,难以定论。然而,我们弄清楚“梁端”这个地名的所在,对于认识希迁禅师当年活动的主要地域,了解他的禅法弘传的历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青原行思禅师的存在与否,尚存疑问,也就遑论希迁了[3][3][3]。像这样的提法,虽然不无道理,然而其立论毕竟还是缺乏充足的证据。学界一般普遍承认希迁这个禅系的存在,只是与当年显赫一时的马祖之洪州禅相比,希迁这个禅系要显得稍微冷清一点而已。因为,希迁禅师自从去曹溪亲近六祖之后,六祖不久便圆寂了,此后他尽管有过“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的彷徨求索。但他自从经曹溪的第一座指点去青原参学行思得道之后,毕竟是“杼载绝岳”,足迹很少离开南岳的。直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他才受门人的邀请从梁端下来,“广阐玄化”。在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中,认为希迁在“广德二年(七六四),曾到梁端(今湖南长沙县)住了一个时期。”[4][4][4]照此看来,“梁端”这个地名应当在今天的长沙县境内了。在《景德录》卷十四的《潭州招提慧朗禅师传》中,载慧朗在参学江西马祖之后,曾受马祖的启发来到南岳请益于希迁,并在希迁门下得道之后,出住梁端的招提寺[5][5][5]。如此看来,印顺法师认为“梁端”在长沙县境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然而,在惠洪的《林间录》中,却又有新的说法。《林间录》卷上说:“石头和尚庵于南台有年,偶见负米登山者,问之,曰:‘送供米也。’明日,即移庵下梁端,遂终于梁端,有塔存焉。”[6][6][6]明人瞿汝稷在《指月录》卷五中,照录了这段文字,认为希迁当时是见到送供米者登山的艰难而“移庵下梁端”的[7][7][7]。照此看来,这个“梁端”尽管不在南岳的深山之中,但毕竟也在距离南岳不远的地方,或许就在南岳山中,只是地势不及原来的石庵那般险要而已。何以见得?因为拥有七十二峰的南岳之中,各种小地名数不胜数,其中难免没有一个叫做“梁端”的地名存在,也许后世又变换了其它名称。再则,尽管惠洪的著作往往驰骋文采而不注重史事的考证,以故留给后人许多非议,然而他与《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基本同时,希迁流传给后世的行谊材料,他俩所览应当基本相同,因此惠洪之说还是有可资参考之处的。另外,在比《宋高僧传》与《景德录》还要稍早一些的《祖堂集》中,也记载了希迁的南台习静事迹。谓希迁“于天宝初方届衡岳,遍探岑壑,遂歇息于南台寺。东有石如台,乃庵其上,时人号石头和尚焉——此台则梁海禅师得道之台也。”[8][8][8]在这里,“台”与“端”毕竟只是一声之转,“梁端”或许就是指“梁台”亦未可知。另据成书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旧唐书·地理志一》所载,“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当时的湖南观察使的治所在潭州,“管潭、衡、郴、连、道、永、邵等州”。又据《旧唐书·地理志三》所载,“潭州领长沙、衡山、醴陵、湘乡、益阳、新康六县”,如此则南岳也在潭州的辖区之内了。然而,我们在查阅了如此多的有关长沙(潭州)的材料之后,却从未发现“梁端”这个地名。显然“梁端”应当是南岳山当地的一个小地名了,因而在《地理志》中没有它的相关记载。又据《宋高僧传》卷九《希迁传》所载,希迁圆寂之后,建塔葬于南寺[9][9][9]之“东岭”,这与惠洪《林间录》中的“遂终于梁端,有塔存焉”的记载正好互相照应,说明了希迁所下的“梁端“就在南岳山之中。

为了研究希迁行状,笔者曾几度登南岳考察南台寺,寺后的摩崖石刻谓该寺乃梁武时期(502年-557年)兴建,当希迁上南岳时,该寺已经兴建大约有二百余年了。但对于南台寺东边的那块巨石:即希迁当年习定的地方,我们虽然反复探寻,但毕竟没有找到确切的遗址。据南台寺中的僧人说,那块巨石已经当作大雄宝殿的奠基石了,然而此说似仍难成立。物换星移,时间已经过了千有余年,也许当年的那块巨大的石头有所风化,或许文献中所载的那块石头在今天看来,并非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大。但我们在综观文献之后,至少可以这样去理解:希迁在当年曾经在南台寺东面的石头上结庵习定,因此感化了不少信众去送供,后来,由于希迁看到信众送供到庵所的路途艰难,这才从那个石头庵上移居下来。由于希迁的在青原得法之后,便长期住在南岳,他的足迹几乎没有离开过南岳衡山,因此与名噪丛林的马祖相比,他的影响显然要小得多。但名声小并不见得就等于他不存在,相反,正由于当年的希迁能够甘于寂寞,理性地将青原禅法弘传开去,因此到了他的第二、第三代门人那里,便逐渐地形成了气候,乃至孕育了曹洞、云门与法眼三个宗派。与此同时,也由于有了驻足南岳的希迁在理性地弘法,因而使得马祖的洪州禅在迅猛发展、激进地摆脱传统的同时,没有因此而造成越轨乃至走向消亡的结局。






[1][1][1] 参见《大正藏》卷50、页764上栏。

[2][2][2] 参见《大正藏》卷51、页309下栏。

[3][3][3] 杜继文先生认为:“对于佛教现状也颇有了解的柳宗元(773-819)、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等著名崇佛文人,在其文字中,希迁的踪影都没有,遑论行思?”(参见《中国禅宗通史》27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

[4][4][4] 参见《中国禅宗史》320页,台湾正闻民81年版。

[5][5][5] 参见《大正藏》卷51、页311中栏。

[6][6][6] 参见《佛藏要籍选刊》11册741页中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7][7] 《指月录》载希迁“偶一日见负米登山者,师问之,知为送供者。师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参见《卐新纂续藏经》卷83、页455上栏)。

[8][8][8] 参见《佛藏要籍选刊》14册98页上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9][9] 《宋高僧传》卷九《希迁传》谓希迁“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案:这个“南寺”应当就是“南台寺”,只是其中夺一“台”字而已,各本皆作南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