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居遁禅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6:10
161.龙牙居遁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龙牙山居遁证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廓,抚州(今江西抚州)人。十四岁于吉州满田寺出家,后往嵩岳受戒。从此以后,他开始策杖游方,遍参禅师。
一日,龙牙禅师问翠微和尚:“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
翠微和尚道:“嫌甚么?”
龙牙禅师一听,茫然莫测其旨。
于是便前往参礼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道:“争怪得老僧?”
龙牙禅师仍然不明白。
于是他又回来,再问翠微和尚:“如何是祖师意?”
翠微和尚道:“与我将禅板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禅板递给翠微和尚,翠微和尚接过禅板,举起就打。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无奈之下,龙牙禅师又前往参问临济禅师:“如何是祖师意?”
临济禅师道:“与我将蒲团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蒲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后来有位僧人问龙牙禅师:“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明也未?”
龙牙禅师道:“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禅师后来又参德山禅师。
初见德山,龙牙禅师便问:“学人仗镆邪(鎁)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
龙牙禅师道:“头落也。”
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龙牙禅师后来将参德山禅师的这段因缘告诉了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便问:“德山道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无语。”
洞山禅师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
龙牙禅师一听便知过,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龙牙禅师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后受湖南马氏之邀请,住龙牙山妙济禅苑,开法接众,号证空大师。座下有徒众五百余人。
龙牙禅师接人,语言虽平实,但干净利索,决不留一丝一毫的尾巴。试举数则如下:
1.问:“十二时中如何著力?”师(龙牙禅师)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2.问:“终日区区(辛苦奔波),如何顿息?”师曰:“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3.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乃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没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大不容易。”
4.问:“古人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
5.问:“二鼠侵藤时如何?”师曰:“须有隐身处始得。”曰:“如何是隐身处?”师曰:“还见侬家么?”
6.问:“知有底人,为甚么却有生死?”师曰:“恰似道者未悟时。”
7.问:“如何是无事沙门?”师曰:“若是沙门,不得无事。”曰:“为甚么不得无事?”师曰:“觅一个也难得。”
龙牙禅师示寂于后梁龙德三年(923)。春秋八十九岁。
五灯会元十三
△龙牙居遁禅师
潭州龙牙山居遁证空禅师,抚州人也。因参翠微,乃问:“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微曰:“嫌甚么?”师又问洞山,山曰:“争怪得老僧?”〔法眼别云:“祖师来也。”云居齐云:“此三人尊宿,还有亲疏也无?若有,那个亲?若无亲疏,眼在甚么处?”〕师又问翠微:“如何是祖师意?”微曰:“与我将禅板来。”师遂过禅板,微接得便打。师曰:“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意?”济曰:“与我将蒲团来。”师乃过蒲团,济接得便打。师曰:“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后有僧问:“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明也未?”师曰:“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东禅齐云:“众中道,佛法即有,只是无祖师意。若恁么会,有何交涉;别作么生会无祖师意底道理?”〕师复举德山头落底语,因自省过,遂止洞山,随众参请。一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师始悟厥旨,服勤八稔。湖南马氏请住龙牙。
上堂:“夫参玄人,须透过祖佛始得。新丰和尚道,祖佛言教似生冤家,始有参学分。若透不得,即被祖佛谩去。”僧问:“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师曰:“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乃曰:“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透得祖佛过,此人过却祖佛。若也如是,始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出期。”僧曰:“如何得不被祖佛谩去?”师曰:“道者直须自悟去始得。”
问:“十二时中如何著力?”师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问:“终日区区,如何顿息?”师曰:“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东禅齐云:“如丧父母,何有闲暇,恁么会还息得人疑情么?除此外且作么生会龙牙意。”〕
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乃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没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大不容易。”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曰:“石乌龟语也。”师曰:“向汝道甚么!”
问:“古人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
问:“无边身菩萨,为甚么不见如来顶相?”师曰:“汝道如来还有顶相么?”
问:“大庾岭头提不起时如何?”师曰:“六祖为甚么将得去?”
问:“二鼠侵藤时如何?”师曰:“须有隐身处始得。”曰:“如何是隐身处?”师曰:“还见侬家么?”
问:“维摩掌擎世界,未审维摩向甚么处立?”师曰:“道者,汝道维摩掌擎世界?”
问:“知有底人,为甚么却有生死?”师曰:“恰似道者未悟时。”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此一问最苦。”〔报慈云:“此一间最好。”〕
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祖师在后来。”
问:“如何是无事沙门?”师曰:“若是沙门,不得无事。”曰:“为甚么不得无事?”师曰:“觅一个也难得。”
问:“蟾蜍无反照之功,玉兔无伴月之意时如何?”师曰:“道者,尧舜之君犹有化在。”
问:“如何得此身安去?”师曰:“不被别身谩始得。”〔法眼别云:“谁恼乱汝?”〕
报慈屿赞师真曰:“日出连山,月圆当户。不是无身,不欲全露。”师一日在帐中坐,僧问:“不是无身,不欲全露,请师全露。”师拨开帐子曰:“还见么?”曰:“不见。”师曰:“不将眼来?”〔报慈屿闻云:“龙牙只道得一半。”法眼别云:“饱丛林。”〕师将顺寂,有大星陨于方丈前。
佛学大词典 对“龙牙”解释如下:
【龙牙】
(一)(835~923)唐代僧。抚州南城(江西)人,俗姓郭。世称龙牙居遁禅师。十四岁,于吉州(江西)满田寺出家。复于嵩岳受戒,后游历诸方。初参谒翠微无学与临济义玄,复谒德山,后礼谒洞山良价,并嗣其法。其后受湖南马氏之礼请,住持龙牙山妙济禅苑。号‘证空大师’。五代后梁龙德三年示寂,世寿八十九。[五灯会元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十七、祖堂集卷八]
(二)指龙之牙。
曰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潭州报慈藏屿者。一曰襄州含珠山审哲者。 一曰凤翔白马弘寂者。一曰抚州崇寿院道钦者。一曰楚州观音院斌禅师者
龙牙居遁的白话诗
龙牙居遁(834-923) 洞山良价法嗣。其化迹见于《祖堂集》卷八、《景德录》卷一七、《传法正宗记》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三。抚州(治所在临川,即今江西抚州市西)南城人,俗姓郭。14岁时,于吉州(治所在庐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满田寺”)出家。后于嵩岳受戒。在游学过程中,先后参访过翠微无学、香严、白马、临济义玄、德山宣鉴、洞山良价等,终嗣洞山之法。湖南马氏请之(《祖堂集》称,“楚王殿下请赴”),居潭州(治所在长沙,即今长沙市)龙牙山妙济禅苑(该禅苑后名龙牙寺),并授号曰“证空大师、,人称“龙牙居遁禅师”。有徒五百余。终于五代后梁龙德三年九月。有“龙牙西来意”(一作“龙牙过板”)等公案传世。
《祖堂集》载,在洞山时,因洞山问“阇梨名什么”,造偈云:
学道蒙师指却闲,无中有路隐人间。时人尽讲千经论,一句临时下口难。
《景德传灯录》卷二九收龙牙和尚颂18首,此偈列第十一,文字有异:指,作“诣”;时人,作“饶君”;尽讲,作“讲得”。饶,尽管,纵使。敦煌变文<丑女缘起>:“饶你丹青心里巧,彩色千般画不成。”杜牧<咏猿>:“三声欲断肠疑断,饶是少年今白头。”最后一句,洞山改为“一句教伊下口难、。《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古云:‘假饶讲得千经论,一句临机下口难。’信知不能彻法源底,则满车之疏皆长语也。”[13]下口,张开,开口。敦煌变文<降魔变文>:“须达欲直申说,下口稍难,权设诡诈之词,答储君……”“舍利既见毒龙到,便现奇毛金翅鸟。头尾(慑)[折]坐刂不将难,下口其时先啅脑。”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居遁因颂曰:
万般施设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施设,谓人世撰述的种种佛学论着、建立的种种修行方式。如常,照常。《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离家一年,江家生意如常,却幸平安无事。、
再因“师见古人得个什么”之问,颂曰:
进道先须立自身,直交行处不生尘。真僧不假俱严室,到处无心即在人。
参寻玄道莫因循,学处须教皂白分。千圣从来无异路,忘缘机智有多闻。
未了之时亲遍礼,不应端坐守清贫。直似罗睺行密行,岂如迦叶不闻闻。
人若无心称道情,识得无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现,道在人中人自宁。
第一颂。进道,修道。《广弘明集》卷二十七南齐文宣公《净住子净行法》之十九<善友劝奖门>:“夫能了除疑惑,内发惭愧劝奖之功。善知识也,今欲修习万行,非善知识无由进道。经云:如栴檀叶在伊罗林,其叶则臭。伊罗臭叶在栴檀林,其叶则香。”[14]《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华州草庵法义禅师>:“问:‘拟心即差,动念即乖。学人如何进道?’师曰:‘有人常拟,为什么不差?’曰:‘即今事如何?’师曰:‘早成差也。’”直交,又作“直教”。径让。杜牧<洛中>诗之二:“多把芬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对愁肠。”
第二颂。参寻,学人寻觅谒见禅师以询问佛道。“参”为参谒、参见、参究、参学等义。日僧成寻有《参天台五台山记》。《续贞元释教录》卷一:“但(恒安)顷于天佑丁丑之岁,届于江表,历谒名山,参寻知识。”[15]玄道,玄幽至妙之道。为佛道之通称。语本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参寻玄道,禅家有所谓“参玄人”之称,指参究修学佛法之玄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南岳石头和尚参同契>:“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因循,草率,随便。或作“因巡”。敦煌变文<捉季布传文>:“卿与寡人同记着,抄名录姓莫因循。”<降魔变文>:“卿须尽节存忠,不得因循易志。”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朕以比来二千石多因循官业,莫念治民,故令其到京,亲问所施设。”学处,修学之处。一般指僧人学习戒律时所应该遵循的戒条。《菩萨地持经》卷一:“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南传佛教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此处意为修习禅学的方法。皂白,即黑白。本指黑业、白业,即恶业、善业。曹洞宗人以黑白表示区别、差别之义,或表示平等与差别、正与偏等各种相对之法。黑白已分,即学佛过程中正位(平等、绝对、真如之法)、偏位(差别、相对、生灭之法)已经分别而又交互作用的阶段。多闻,多闻经法说教而受持。《维摩诘经》卷一<菩萨品>:“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据《月灯三昧经》卷六,多闻有10种利益。但《圆觉经》亦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倘若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第三颂。直似,即便,即使。亦作“直是”。吴融<关西驿亭即事>诗:“直是无情也肠断,鸟归帆没水空流。”郑谷<梅>诗:“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寞。”罗睺(Rā hu),印度称障蔽、食蚀日月之星,即阿修罗王。此当为佛陀之子罗睺罗(Rāhula)之略称。因其生于阿修罗障蚀月亮之时,或曰因为母胎所障蔽六年的原因,故名。罗睺罗在佛弟子之中,以密行第一而著称。《法华经》<授记品>:“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迦叶在佛弟子中,头陀第一,故“不闻闻”――不闻而得闻也。
第四颂。称,合。刘禹锡<送皇甫湜赴举>诗:“称意太平年,愿子长相忆。”敦煌<伍子胥变文>:“傥如得称圣情,万国和光善事。”至妙之佛理,唯在无心状态时方能与之契合。《景德录》卷二九洞山良价<无心合道颂>:“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意,一老一不老。”同书卷十八<杭州龙册寺顺德大师道怤。>:“问:‘如何是人无心合道?’师曰:‘何不问道无心合人?’曰:‘如何是道无心合人?’师曰:‘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那教下碧天。’”
《祖堂集》本传谓,“师出世近四十年,凡歌行偈颂,并广行于世,此不尽彰。”幸运的是,《景德录》卷二九尚收有龙牙和尚颂18首。这组颂或五言或七言,或四句或六句,句子顺畅,文采飞扬。
龙牙山里龙,形非世间色。世上画龙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识龙人,一见便心息。
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一得无心便道情,六门休歇不劳形。有缘不是余朋友,无用双眉却弟兄。
悟了还同未悟人,无心胜负自安神。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有几人。
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于空地,一度赢来方始休。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
自小从师学祖宗,闲花犹似缠人蜂。僧真不假居云外,得后知无色自空。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无念之人不较多。
在梦那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
学道蒙师诣却闲,无中有路隐人间。饶君讲得千经论,一句临机下口难。
菩萨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只么通。
此生不息息何时,息在今生共要知。心息只缘无妄想,妄除心息是休时。
迷人未了劝盲聋,土上加泥更一重。悟人有意同迷意,只在迷中迷不逢。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眉间毫相焰光身,事见争如理见亲。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权方便化天人。
一朝大悟俱消却,方得名为无事人。
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寻牛须访踪,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第3首。“一得无心便道情”句,可与前举龙牙居遁之颂“人若无心称道情,识得无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现,道在人中人自宁”比较。道情,与世俗人情相对而言。《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有歌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六门,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休歇,谓六门不再发挥其功用。有缘,谓与佛道有因缘关系。《观无量寿经》曰:“有缘众生,皆悉得见。”[16]《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盘。”[17]无用双眉云云,《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襄州云盖山双泉院归本禅师>:“初礼雪峰。雪峰下禅床,跨背而坐。师于是省觉。僧问:‘如何是双泉?’师曰:‘可惜一双眉。’曰:‘学人不会。’师曰:‘不曾烦禹力,湍流事不知。’”
第4首。“从前古德称贫道”,敦煌写本永嘉玄觉《证道歌》有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僧)[身]贫道不贫。贫即身上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真。”向,在。《太平广记》卷一三四引《法苑珠林》:“狗遂作人语曰:‘我是汝姑,新妇杖我大错。……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仁相曰:‘谁能向狗尾底避阴凉?’”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若不得王陵入楚来,常向此间为受苦。”
第5首。悟由,悟的原因、由来。《往生集》卷一<太微>:“赞曰:畜笛自娱,古人聊记悟由于,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龙一指头禅而终身竖指,端公见弄狮子以发明心地而常被彩衣,乃至误读《楞严》而不改句读,皆此类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借口。”[18]阁,同“搁”,放置。张鹭《朝野佥载》卷二:“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张文成《游仙窟》诗:“与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方始,方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第三十四则<西方学法>:“若贤明叹善,遐迩称俊,方始自忖锋锷,投刃王庭,献策呈才,希望利用。”[19]
第六首“心空不及道空安”,《祖堂集》卷二O称,是龙牙响应隐山、洞山之偈而作的。心空,谓心的本性广大,能够容纳万象,正如虚空一般。敦煌写本《坛经》:“心量广大,由如虚空莫定,心禅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何)[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或曰,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有是名。《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20]道空,《镡津文集》卷二:“有形出无形,无形出有形。故至神之道,不可以有寻,不可以无测,不可以动失,不可以静得。圣人之道空乎?则生生奚来。圣人之道不空乎?则生孰不泯。善体乎空、不空,于圣人之道其庶几乎。夫验空莫若审有形,审有形莫若知无形。知无形则可以窥神明,窥神明始可以语道也。道也者,神之蕴也,识之所自出也。识也者,大患之源也。谓圣人之道空,此乃溺乎混茫之空也,病益病矣,天下其孰能治之乎哉!”[21]一般,一样。唐五代习语。刘虚白《献主文》诗:“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一乍,一旦。
第7首。祖宗,谓禅宗祖师所传宗旨。不假,不必,不须。敦煌变文<降魔变文>:“不假我大圣天师,最小弟子,亦能祗敌。”“不假淹留,唯须急速。”云外,指禅僧通常居住的山林,因其远离于尘世而言之也。《宏智禅师广录》卷四:“休去歇去,绝言绝虑。廓无所依,妙无所住。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恁么就也,藏身白云云外家。恁么回也,着脚青山山下路。”[22]
第8首。无端,不料。杜甫<历历>诗:“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韩愈<落花>诗:“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笔头踪,真谛。体,领悟。《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则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更有一般底,纔闻说个休歇处,便向阴界里闭目合眼,老鼠孔里作活计,黑山下坐,鬼趣里体当。”龙牙此组颂第15首:“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第9首。不较多,差不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师却问:‘秦州岂不是出鹦鹉?’僧曰:‘鹦鹉出在陇州。’师曰:‘也不较多。’”《续传灯录》卷十一<金陵蒋山法泉佛慧禅师>:“时人欲识南禅路,门前有个长松树。脚下分明不较多,无奈行人恁么去。莫恁去,急回顾,楼台烟锁钟鸣处。”[23]该首,是这组诗偈在义旨上最值得注意的:龙牙反对一味念佛,认为“念来岁久却成魔”,想自成佛道,还是“无念之人不较多”。[24]这实际上继承了自惠能以来的一贯作派。
第10首。睡起夫,睡醒之人。第11首。即前述在洞山时所造偈,然末一联辞有不同尔。
第12首。人天,六道(六趣)中之人道(人趣)和天道(天趣)。真宗,佛教各派所认为的真实宗旨。争如,即“怎如”。唐五代时,没有疑问词“怎”,而用“争”。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曙曰:‘与张五十郎同年,争不荣?’荀鹤应声答曰:‘是公荣,小子争得荣?’”只么,如此。详前。
第15首。合头,愚笨,不开窍。《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凤池云:‘守着合头,则出身无路。’”同书卷五<华亭和尚>,有“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之语。卷十三<报慈和尚>:“师云:‘不见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或作“合头痴”。敦煌变文<燕子赋>: “燕子语雀儿: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如今见我索,荒语说官司。”体,领悟。详本组颂第8首之解释。
第16首。权,即权时,姑且,暂时。寒山诗有云:“张王李赵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便于香炉峰顶北边,权时结一草庵。”<维摩诘经讲经文>:“沉与麝,手中(台)[抬],供养权时尽意怀。直待圣人心错乱,随伊动处娆将来。”无事人,谓已经悟见佛性、达到解脱境界之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金陵报恩匡逸禅师>:“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同卷<金陵报慈道场文遂导师>:“所以清凉先师道:‘佛即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云门文偃曰:“直得忘知与觉,觉即佛性矣,唤作无事人。”[25]
当然,现存收罗得最完备的龙牙诗偈文献,得数宋代子升、如佑编录的《禅门诸祖师偈颂》,该书卷上载龙牙诗颂达九十余首。
敦煌写本中也留存有龙牙偈语。如斯2165号上即有“龙牙祖偈”三首,七绝体,描写了隐居山林的生活,含蓄隽永。如“山门有路人皆去,我户无门那畔行”,“无中有路隐人间”,“得凡超圣不作声”等等。
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
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抚州南城人也。姓郭氏。年十四于吉州满田寺出家。后往嵩岳受戒。乃杖锡游诸禅会。因参翠微和尚。问曰。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每日和尚上堂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翠微曰。嫌什么(有僧举前语问洞山。洞山云。阇梨争怪得老僧。法眼别云。祖师来也。东禅齐云。此三人尊宿语还有亲疏也无。若有阿那个亲。若无亲疏眼在什么处)又谒德山问曰。远闻德山一句佛法。及乎到来未曾见和尚说一句佛法。德山曰。嫌什么。师不肯乃造洞山如前问之。洞山曰。争怪得老僧。师复举德山头落语。因自省过。遂止于洞山随众参请。一日问。如何是祖师意。洞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师从此始悟厥旨。复抠衣八稔。受湖南马氏请。住龙牙山妙济禅苑。号证空大师。有徒五百余众法无虚席。上堂示众曰。夫参学人须透过祖佛始得。新丰和尚云。祖教佛教似生怨家。始有学分。若透祖佛不得即被祖佛谩去。时有僧问。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师曰。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又曰。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透得祖佛过。此人过却祖佛也。始是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古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得期。又问。如何得不被祖佛谩去。师曰。则须自悟去。师在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翠微曰。与我将禅板来。师遂过禅板。翠微接得便打。师曰。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意。临济曰。与我将蒲团来。师乃过蒲团。临济接得便打。师曰。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后有僧问。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道眼明也未。师曰。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东禅齐云。众中道佛法即有。只是无祖师意。若恁么会有何交涉。别作么生会无祖师意底道理)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又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勿交涉。道者汝知打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着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勿交涉。大不容易。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曰石乌龟语也。师曰。向汝道什么。问古人得个什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曰。汝道如来还有顶相么。问大庾岭头提不起时如何。师曰。六祖为什么将得去。问二鼠侵藤时如何。师曰。须有隐身处始得。曰如何是隐身处。师曰。还见侬家么。问维摩掌擎世界。未审维摩向什么处立。师曰。道者汝道。维摩掌擎世界。问知有底人还有生死也无。师曰。恰似道者未悟时。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此一问最苦(报慈云。此问最好)问祖意与教意同别。师曰。祖师在后来。问祖师是无事沙门。师曰。若是沙门不得无事。曰为什么不得无事。师曰。觅一个难得。问蟾蜍无返照之光。玉兔无伴月之意时如何。师曰。尧舜之君犹有化在(东禅齐云。是什么问讯与上坐十二时中是什么时节)问如何得此身安去。师曰。不被别身谩始得(法眼别云。谁恼乱汝)师梁龙德三年癸未八月示有微疾。九月十三日夜半大星陨于方丈前。诘旦端坐而逝。寿八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