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东向战略” 实现跨越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3:18

实施“东向战略”   实现跨越发展

               ——江苏沿海开发视角下宿迁坚持东向发展的若干思考

 

 

前不久,国务院批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沿海开发”的大背景下,宿迁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把“东向战略”确立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那么,如何借助天时、地利加速提升和优化区位优势,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跨越发展,就成为宿迁各级党政领导亟待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对“东向战略”内涵的理解

(一)中外历史上的“东向”战略

1、印度“东向”政策中的经济含义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前总理拉奥就提出了东进东南亚和东亚的“东向战略”。印度的东向政策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东向,其背后还隐藏着对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指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然后以东盟为核心扩展到亚太地区,重点是全面拓展与东盟的经济联系和安全合作,通过东盟与亚太大国形成并加强互动。

2、安徽省的“东向”发展政策

2005年,安徽省明确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并作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基本战略。这是安徽省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相对于安徽而言,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巨大带动能力,发挥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实施“东进发展战略”,是其率先在中部崛起的最佳选择。

由此可知,关于“东向战略”的概念早在国际和国内都曾提过,但是基于不同地区和背景,每一“东向战略”的内涵兼具共性和个性,其表述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个地区的区位不可搬动和位移,但其优势经过努力可以得到优化和提升,并进而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宿迁的东向战略内涵

宿迁“东向战略”的内涵应如何理解?我们认为,简单的说法就是“一切向东看”。这里的“东”相对于宿迁而言,一方面,就是对外开放,以沿海为主要取向;各类商品,以沿海(并通过沿海输向海外)为主要市场;招商协作,以沿海为主要对象;重组联合,以沿海为主要区域;交通通信,以沟通沿海为主要目标,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加速推进并实现与沿海地区的一体化,进而融入沿海开发大局。东向战略是整体战略,它要求全方位、宽领域地向东发展,不仅产业、基础设施需要东向对接发展,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也需要东向接轨发展;全市作为一个整体,都要在东向发展中加快步伐;不仅市里要大力推进东向战略,各县(区)、各部门均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快东向发展的进程。

 

 

二、宿迁实施“东向战略”为大势所趋

(一)避免政策边缘化

长期以来,江苏省把自身作为沿江省份而非沿海省份来定位,十分重视沿江开发,重大生产力布局沿长江岸线一字排开,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放在苏南、苏中沿江8市。把苏北振兴的希望放在了沿东陇海线战略的实施上,客观上忽视了苏北沿海港口和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忽视了临海重大工业项目的布点和发展,以致苏北沿海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缓慢,以致江苏沿海成为全国沿海发展的“洼地”。在“三沿”(沿海、沿江、沿陇海)开发战略下,处于沿江、沿东陇海“两横”之间苏中、苏北腹地的盐城、淮安、宿迁三市及扬州、泰州、南通北部的部分县(市),则成为江苏这一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区域。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终于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沿海开发战略成为振兴苏北的关键举措。在新一轮的开发战略中,宿迁又有可能被挡在“门外”。若宿迁不积极主动策应沿海开发,不积极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将有再次被“政策边缘化”的危险。

 

 

(二)避免产业边缘化

回顾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开发史,无论是从古代的兴灶煮盐,到近代的废灶兴垦,还是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围垦开发滩涂,基本上是沿袭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开发轨迹。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滞后,是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根源和关键所在。

如今,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将该区域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以及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化基地,这在客观上改善了宿迁临海发展环境,为宿迁发展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若宿迁不积极主动进行相应的产业对接,产业调整,将面临“产业边缘化”,而且是真正的边缘化。

 

 

三、宿迁实施东向的关键——战略定位

宿迁实施东向发展,要有全球化视野,必须在深化认识上有新的提升,进一步明晰宿迁发展定位,适时提升发展空间,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定位:

(一)沿海三市的纵深腹地

一个港口集散物资的地域谓之该港口的腹地,又称为吸引范围、吸引地区、“背后地”。例如上海为港口,苏锡常乃至整个长三角即为上海腹地。《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沿海三市建立大型港口,与其接壤的宿迁理所当然成为沿海的纵深腹地,成为沿海地区的“后花园”。一方面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腹地也将受到辐射带动,与沿海地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连接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门户”

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安徽省正在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迫切需要借助江苏沿海开发寻找出海口,向东发展,拥抱大海,走向世界。作为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宿迁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带交界处,背靠淮海经济区,面向沿海经济带,是其必经之地,通过与安徽合作,可发挥宿迁这一中心城市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中西部走向沿海的“门户”,成为“江苏沿海开发最紧对接地区,苏北地区最宜人居兴业城市”,不是沿海胜似沿海,与沿海大开发整体联动,一体发展,共赢明天。

(三)改变内陆城市观念

    长期以来,宿迁一直定位于内陆城市。随着宿迁与沿海三市交通通道的逐步打开,以及沿海大开发的实施和沿海三市一系列深海港口的建立,宿迁应改变观念,在产业发展、产品销售、市场需求、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沿海视野、国际视野。此外,宿迁不仅是连接东西的“门户”,沿海的“腹地”,更是沿海经济圈的直接一员,可以直接拥抱大海。

 

 

四、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依据

(一) 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理论依据

1、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宿迁实施东向发展,首先符合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时,就具备了绝对优势,这个国家就应当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得他国在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种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双方都从交换中获得了更多的、更便宜的商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则认为,一国不仅应在本国商品与它国商品相比处于绝对优势的时候可以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与它国商品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还要进口该商品,而且可在该国商品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时参加国际贸易。可以说,比较优势论证明了不管是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贸易,都可从贸易中获益。

2、资源禀赋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论认为,任何产品生产需要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这些要素按一定比例投入生产,且不同产品生产期投入要素的比例有所不同。正因为各要素投入比例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产品间存在相对优势。可以说,运用该理论来指导和组织区域经济与产业合作,不仅可使区际合作的内容与结构得以优化,而且还可提高合理的区际经贸合作所带来的比较利益和综合效益。

3、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指随着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的供给、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区域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活动。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最佳路径。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发现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日本、前西德、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皆是得益于高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原因也在于此。据此,宿迁也应科学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4、文化经济增长理论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经济增长所涉及到的本质问题都可归结到资本、技术、人才、贸易、结构等问题,上述要素均属于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要素。文化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已越来越为经济学界所关注。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对经济增长与发展成因作历史文化层面的纵向考察。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很难用精确的办法加以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化的兴衰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或倒退。部分地区应发展欠发达的成因,从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的精神状态,或多或少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封闭,包容性不够。主要表现为自觉不自觉地拒绝外部事物,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但胸怀欠开阔;二是安于现状,进取性不够。因某一偶然的机会获取一笔财富时,往往只满足于即时性消费,而不愿投资。三是偏重功利,奉公性不够。投资的软环境较差。充分发挥文化要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可谓明智之举。

(二) 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可行性,即宿迁东向的客观依据,也是宿迁实施东向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宿迁与沿海三市联系紧密,具备实施东向的一定基础

宿迁与沿海有着悠久而密切的人文联系。在地理区位上,沭阳县直接与连云港接壤;在人文上,沭阳县与连云港更是同属海洲语系;在历史上,宿迁地区一直与沿海保持着紧密的经济文化来往。

2、沿海三市发展需要纵深腹地支撑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是全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洼地”,个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沿海三市的港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缺少腹地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腹地的产业结构、产业空间聚集、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直接关系沿海开发的最终产业水平。同时,由于沿海三市14个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沿海的综合开发综合发展就需要更为广阔的腹地支撑。可以说,这是宿迁策应、融入沿海开发的客观需求。当前沿海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等正逐步磨合形成,这为宿迁加快与沿海地区对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沿海三市在《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加速宿迁新兴工业化步伐

《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发展石化、船舶、汽车等“临港产业”。具体定位分别是:连云港未来产业定位: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四新”产业。南通未来产业定位:一是由电子元器件行业提升拓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由普通机械工业提升发展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三是由纺织工业衍生发展的现代家纺业;四是以先进制造业集聚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盐城未来产业定位:风电、新能源汽车和环保装备。一旦这些产业成为沿海的支柱,港口成为最大吞吐地,宿迁的新型工业化就可进行相关配套,“顺向辐射”,实现跨越发展。

4、宿迁的改革精神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宿迁是一座新兴的地级市,以“改革创新”名闻遐迩。宿迁人民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宿迁领导者改革创新、敢于负责的闯劲,宿迁干部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素质,是宿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笔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与苏北其他地区相比,宿迁的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前列。同样,经过建市以来的累积和努力,宿迁的经济增速已经跃居全省第一,这为加快宿迁经济发展,特别是实施东向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础条件。

5、区位交通具备融入沿海的条件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板块,苏北板块中除宿迁之外还有四个市同属发展中地区。客观的说在沿海开发战略中,其他市的区位和条件都比宿迁要优越得多。但也应看到,宿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已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包括:宿新高速、宿淮铁路、大运河国际港、省道245线,综合交通枢纽的雏形已现。但应注意到,宿迁与沿海直接通道仍未直接打开,这是宿迁深入融入沿海战略的掣肘所在。

6、沿海县域经济体欠发达给宿迁带来机遇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连、通、盐三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还很小,还不足以支撑起江苏沿海综合开发的重任。那么,产业链下移、培育经济腹地就成为整个沿海开发的必然选择。努力提高沿海14个县域经济质量,完善沿海城镇链势必成为沿海三市在梯度开发、产业“下”移中的优先选择。作为外沿的宿迁在第一轮的辐射中极有可能被挡在门外,也很有可能在沿海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蛋糕”中分羹较少。但必须看到,宿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县域经济有较大优势,产业、市场、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按照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这为宿迁奠定腹地作用带来机遇。

7、现阶段产业互补性不强带来的后发优势

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经济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东向战略”可以推动宿迁直接融入沿海经济发展的主流,迈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宿迁目前的产业结构,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功能定位都与沿海三市产业缺少互补。真正融入沿海经济主流圈,宿迁还缺少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的联动机制,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在强势推行,且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制度上缺少保障,这也为宿迁承接沿海产业、策应沿港沿海经济带来后发优势。

五、宿迁实施“东向战略” 的着力点——无缝对接

应把宿迁与沿海全方位的接轨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并把宿迁接轨江苏沿海地区贯穿于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宿迁实施“东向战略”,并使宿迁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融入沿海经济区,必须实现全面性的无缝对接。

 (一)理念上的无缝对接

观念的相对落后,可以说是宿迁“东向战略”的一大瓶颈。客观的分析,当前,宿迁民营经济的发展仍不够充分,部门“缺位”、“越位”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企业“等、靠、要”、农民“小富即安”的意识仍然较为浓厚。缺乏积极的市场竞争意识。据此,应进一步摒弃多年来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与时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理念,放眼整个“长三角”,努力把机遇变成财富,抢抓机遇快速发展。

(二)规划上的无缝对接

明确宿迁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真正实现与沿海地区的全面接轨。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加大宿迁市区的城建力度,推进内整外扩,优化城市布局。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把宿城、宿豫纳入宿迁整体规划建设的做法,从而拉开城市建设的新框架,加大城市建设的张力。其次,在产业规划方面,当前苏南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正处升级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移,可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承接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宿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力求实现可持续性。再次,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沿海地区在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方面的畅通无阻。

(三)人才和科技上的无缝对接

人才和科技在宿迁实施“东向战略”中至关重要。以人才为例,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也是知识的应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力的挖掘。可以说,宿迁在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及科技支撑。因此,不仅要立足于用好现有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允许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允许企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在企业改制中多持股,持大股,而且还要主动接受沿海地区在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辐射,通过聘请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担任技术顾问、实施技术指导,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方式,主动构建全面接轨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四)体制上的无缝对接

勿庸讳言,宿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除了上述的理念差距之外,在体制上也尚有距离差。制度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落后,归根结底咎于制度的落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一个既定经济体的发展状况,都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找到根据。所谓制度变迁,即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所以,在宿迁东向战略的实施中,要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各级政府真正实现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六、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现实路径

根据上述的“四个无缝对接”,在综合分析宿迁目前的区位、产业、交通、文化等方面优劣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

一)宿迁东向的“重中之重”——全面打开与沿海的直接通道

区位条件作为区域经济成长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循环圈内,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源总是向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

一要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建设到连云港、大丰港的出海通道。

二要完善宿迁公路网络,强化与沿海等地的联系。

三要构造铁路运输网,形成“新的陇海铁路”。

(二)宿迁东向的总体思路重点——产业定位

宿迁东向发展,总体思路重点在于产业定位,主要应以与沿海三市未来产业结构的具体对比结果为参考系,以区域合作与协调为基础,从互动角度给出产业功能方向的定位。宿迁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655.06亿元,其中一产133.62亿元,二产305.34亿元,三产216.10亿元,已步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目前,宿迁市正处于苏南90年代的水平,处于产业转移的十字路口,绝不能走苏南发展的老路,应积极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沿海大开发的实施,为宿迁新兴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此,应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从优势互补的角度给出产业重点定位,并以区位为框架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给出产业梯度定位。总体思路如下:

1、产业功能定位:

本着互动发展、互利双赢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产业互补优势,加快形成与沿海三市的产业关联,建设面向沿海三市的四大基地:

(1)利用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结合地缘和区位优势,发挥与沿海地区的梯度差力作用,建设面向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

(2)根据沿海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实际,加大对宿迁相关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建设面向沿海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

(3)利用宿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面向沿海地区的休闲旅游基地。

(4)适应沿海地区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建设面向沿海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2、产业结构定位

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调整,加快产业对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潜力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利用沿海便捷的出口通道,全面策应和支撑未来沿海产业发展。具体而言,指的是五大优势产业链与三大新兴产业链。

(1)酿酒食品业产业链

作为轻工业的主体,宿迁的酿酒食品产业一直是宿迁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在全面对接沿海开发战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酿酒食品业。利用即将落户在宿迁的国家级白酒中心这一有利条件,全力打造宿迁酒文化品牌。同时,食品产业可依托连云港港口打开国门,引导企业针对国外市场开发新产品,通过宿连运河航道对接沿海大战略,借港出海。

(2)纺织业产业链

着眼纺织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利用好我省沿海纺织机械生产基地便利条件,扩大宿迁市纺织业在沿海开发战略中的影响力。要抓好与沿海地区的配套,深入调研沿海地区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宿迁与连云港的直接通道,实现原料与产品的规模化进出。同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岸,沿沿海铁路大通道,向以重工业为主的俄罗斯等境外市场拓展业务。

(3)木材加工业产业链

在《规划》中,盐城的大丰港将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进出口集散中心,木材加工产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依据大丰港木材进出口集散中心,加速沭阳、泗阳等地木材加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大进大出,并积极抢占沿海市场,为沿海开发项目提供木质产品。

(4)化工产业链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江苏沿海将形成我国一个新的石化产业群,国家将在连云港布点重大石化项目,中石化计划从日照港原油码头自建一条约400公里长的、从山东日照至江苏仪征的输油管线,输送能力3000万吨,根据输油管道走向,可能经过沭阳县,这将为宿迁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化工产业应主动与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石油化工相对接,借势对产业合理布局。

(5)电子电器产业链

借助沿海大开发,加速产业与境外市场对接。在参与沿海开发中,重点推进已开工的可成电子工业园载体建设,大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6)冶金新材料产业链

结合沿海开发相关产品,完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不断提供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及各类项目所需钢材,以及南通等地造船业所需的特型钢,使宿迁成为沿海建设钢材生产基地。

(7)新能源产业链

充分利用宿迁资源,并实现与连云港、盐城等市新能源产业的错位发展。坚持优势互补,重点发展洪泽湖和骆马湖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既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也是沿海开发的重点产业,应利用好政策资源与区位优势,有机融入沿海新能源发展大产业圈。当前可利用我市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积极申报国家级再生能源示范市,努力争取获批。

(8)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链

抢抓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大做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推动宿迁实现更大突破。首先,既要通过招商引资,尽快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又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动现有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其次,既要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尤其是离岸外包业务,拓展业务领域和规模,又要鼓励本地企业事业单位的部分服务业外包,扶持本土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再次,既要市县联动,又要培育特色,尽快把宿迁打造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区,全力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产业空间定位

   按照“依托优势、巩固特色”的原则,增强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和力度,逐步形成“一核、四翼”的产业空间布局,使宿迁产业格局成导弹状战略布局,如同一枚火箭,射向沿海三市,射向太平洋,射向世界市场。形成以沭阳为“一核”,宿豫、泗洪、泗阳、宿城为导弹核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沭阳的核心作用,利用沭阳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宿迁地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和辐射源。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宿城、宿豫、泗阳、泗洪应根据自身产业状况和未来产业定位,逐步提高助推火箭发射的威力。

(三)造准宿迁东向的突破口——拓展、造强北部区域

新沂,南与宿迁接壤,北与连云毗邻,区位优势明显。如果能争取将新沂市在行政区域上划归宿迁市,将直接提升宿迁在整个沿海开放中的区位优势,宿迁也将成为沿海地区最直接最有利的腹地。连云港是整个沿海开发的桥头堡,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加大连云港对宿迁的依存度,对宿迁真正融入沿海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国家规划、省政策方面,沿海经济区并不涵盖宿迁,但经济区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总之,如能将新沂划归宿迁,与沭阳一起,全面打开宿迁对沿海的胸怀,形成“u”型态势,从地理上围合连云港,新沂必将成为宿迁整个东向战略的“北桥头堡”。

要坚持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增强经济极化作用,通过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定向聚集,着力培育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同时,注重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优势共享,即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目前,整个宿迁经济体中缺少定向聚集的地区,缺少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在整个“东向”过程中实际上缺少突破口。而沭阳县位于宿迁北部,在地理上与连云港无缝接壤,在经济上是宿迁最发达的县域,并在人文上沭阳与连云港同属海州语系,天然可亲。可将沭阳作为整个宿迁东向战略的突破口,培育、壮大沭阳产业,使其成为宿迁发展的有力载体,成为宿迁产业布局的“一核”,形成聚集效应。

(四)尽快建立与沿海三市的互动机制

1、政府与市场相作用的互动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发展落后地区,从另一角度而言就是地区政府的博弈。应探索并建立区域之间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地区利益的客观存在,在经济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关系。在博弈对策过程中,作为地区利益代表的地方政府,对高利润产品会有一种内在的投资冲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区域协调政策,没有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这种利益的驱使必然出现各地区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非理性竞争,造成产业的重复布局。宿迁应与沿海三市建立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建立经济政策及其变化的政策信息交互机制,通过网络、传媒和各种信息渠道定期、规范、无保留、详尽地将本区域的经济政策信息发布出来。

在东向发展中,政府始终不能代替市场。真正的出路是要对外开放、寻求市场,在市场中找资源、找人才、找资金,这就是对外开放。既要考虑沿海的因素,也要考虑整个宿迁的因素,全方位地开放。依靠市场的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民间的创业冲动为基本动力来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地走上比较快速的发展道路。宿迁东向战略的动力是市场,而沿海三市就是这个市场的中心,也是市场需求的中心。因此,东向战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东向战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实施东向战略必然调整市场机制接轨,而市场机制的培育则是关键。

2、产业转移互动机制

产业结构,宿迁的现状是层次较低,表现为农业大而不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较慢,农副产品加工水平低;工业中基础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少,产业附加价值低;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显落后。基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及自然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和江苏全省的区域布局,宿迁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较大困难。更现实的状况是前些年招引的一些项目与宿迁长远发展联系得不够紧,它也不可能在东向战略的背景下规划、明确产业性质。故在这样的前提下,应尽快建立宿迁与沿海经济区的产业转移互动机制。

(五)宿迁在实施“东向战略”中需要打破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界限划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明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任何时候都存在互相竞争。生产要素的流动,只会流向有规模经济、优势产业群和劳工共用地的地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对外开放之先,抓住了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依靠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积极接纳外商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东南沿海经济带三大区域的快速发展表明: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热潮越来越高涨,区际间的经济合作已成为一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中,逐步显现一条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的经济转变。宿迁在实施“东向战略”中,应打破行政区划的观念,积极推进从行政区到经济区的转化。新沂市与宿迁市区毗临,宿新公路更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新沂市恰好在宿迁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新沂市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新沂市位于东陇海线,区位优势明显,在积极向国家和省政府争取调整区划的同时,可首先把新沂市纳入宿迁的经济规划区,积极开展沟通协调、合作共赢,使新沂市成为宿迁经济区的“北大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夯实宿迁城市“品牌”,明确功能定位

打造“城市品牌”是提高城市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明晰一个城市定位的有效过程。效果最明显的当推大连。通过十余年的惨淡经营,大连树立了崭新的城市形象,使这座原本并不发达的城市一跃成为“名牌”城市,其竞争力在全国位居前列。因此,对于宿迁而言,对现有城市闪光点进行有机整合,创立富有时代气息、最能体现宿迁特色、富有感染力、竞争力的新的“城市品牌”迫在眉睫。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研究和周密部署。建议聘请经济、社会学专家开展软科学项目研究,在坚持高起点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在短期内确立宿迁独特的宣传语、代表建筑、城市标识、标准色、吉祥物。同时,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推荐。

比如针对目前 “洋河蓝色经典”形成的名牌效应,宿迁在打造城市品牌时,可着重挖掘“酒文化”内涵,通过对优势企业及洋河蓝色经典的“企业名牌”的借力,全力打造宿迁的“地区酒品牌”。

(七)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把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项目是宿迁“工业强市”的抓手所在,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项目的洽谈和引进,一手抓引进项目的推进和达效。面对“东向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这项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建立起能够激发招商活力的新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要打造招商引资的“虎狼之师”,敢抢敢拼,敢争敢夺,以竞争的势态在沿海开放开发中力拔头筹。要敢于在大项目布点上同沿海各市争抢项目,尤其是争抢大项目和特大项目,敢于和善于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沟通,促成意向项目早落实、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在注重抓好招商和项目引进的同时,高度重视已引进项目的推进工作,坚持“四抢”:竣工项目抢达产,在建项目抢建设进度,签约项目抢开工,意向项目抢签约。立足于现有企业的盘大育强,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速重组和做大做强步伐。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坚持“马上办”、“现在办”,强化办就要办好,服务就要真正到位。

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2009年11月17日

课题负责人:张惠春   韩光化

执笔:陈银利  陈黎黎  崔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