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财经》 2008-8-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6:40
新北京
《财经》记者 罗昌平 张瑞丹 实习记者 周玲玲 总第217期 出版日期:2008-08-04  共有 0 条点评

如果围绕奥运会的环境、交通、科技等努力能够持续,奥运会则可能使北京成为一座新城
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工人们在北京大街上张挂印有奥运标志的彩旗。北京曾向世界承诺 :“我们相信,中国举办这届奥运会不仅会促进我们的经济,会改善所有社会状况,包括教育、卫生和人权。”这个承诺,现在已经到了检验的时刻
随着北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新北京”正一天天从口号变为现实。
7月27日,可容纳1.6万人的奥运村开村,所有奥运场馆亦正式“上岗”。当日,机身上印有五个福娃的客机,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此起彼伏。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从这里涌向城区。
天空尚无理想之蓝,但视野已足够清晰。与其交相辉映者,当属“新国门工程”T3航站楼的红色屋顶与金色内饰——这正是30公里外紫禁城的主色调。
由此出发的机场高速路,直通市区的四元桥;再经专门开辟的11公里长的“奥运迎宾大道”,直抵国贸桥,由此西转即是“中国第一街”长安街。更快捷的方式是乘坐“机场快线”。这条已于7月19日正式运营的轨道交通线,将东直门与首都机场的运行时间缩短为15分钟。东直门交通枢纽的建筑规模已创亚洲之最,可通达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往北9公里的北京新坐标——国家体育场“鸟巢”。
就在七年前,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北京奥运“不会出现交通阻塞的情形”,“环境将达到国际标准”。自此七年间,奥运如同一针强大的催化剂,推动着这个千年古都进行史无前例的交通、环境改造。
惊叹和自豪之余,在北京乃至中国,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奥运遗产”是转瞬即逝的浪花,还是关系未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转折点,并由此惠及后世?
“首堵”之治
“舒适,快,比机场大巴足足省下了半个小时。”16分钟体验完机场快线,北京市民安平直呼方便。
7月19日下午,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以及机场快线开通,首都轨道交通网由此突破200公里。
首都北京的交通堵塞,多年来一直是城市管理者的心病。前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恳请记者不要把首都叫做“首堵”。在其主政下的北京市政府,近年对交通发展的投资成倍增加。
“说一千道一万,这么大的都会城市,交通要害还在于公交。”2006年11月13日,王岐山市长赴香港考察时发出由衷的感慨。
其后,他提出降低公交票价、提高公交车利用效率等措施,以缓解“首堵”之忧。仅轨道交通一项,北京计划到2015年建成19条轨道线路,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倍至561公里。其中“十五”期间投资逾800亿元,“十一五”期间即翻至2000亿元,力度之大举世罕见。
2007年1月1日,北京路面公交全线实行1元起步,刷卡4折、学生票2折的低票价方案。随后,北京轨道交通统一实施每人次2元票价。由此造成平均每人次约1.25元的亏损额,由北京市级财政全部揽下。车票打折意在“把更多市民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现在看来已收效。
多年来,北京的交通困境恰如中国“渐进式”改革艰难前行的缩影,如今置身于手术台上,自然期待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而财政支出向公共事业倾斜、交通致力于公交,这是奥运赋予北京交通治理的新理念。
治本之外,奥运期间的北京还启动了限行计划。今年7月1日起,禁止“黄标车”上路和外地货车进京;7月20日到9月20日,全市机动车实行单双号行驶,其中8月28日前为全市范围,之后为五环路以内。
限行措施将使在京各级政府70%的公车停驶。作为对这一措施的配套鼓励,限行者可减征三个月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政府仅此一项即让利13亿元。
在北京奥运交通指挥中心,显示屏前是一张同心圆网络,数百万辆汽车如小甲壳虫在圆线与放射线之间盘桓、踯躅、辗转。统计显示,截至7月30日,限行使得市区路网交通流量全面下降,长安街和二环、三环、四环路等七条主干道高峰小时流量下降了24.7%;“122”拥堵报警下降了78.8%,事故报警下降了47.1%。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选择“与同事拼车”和“与小区邻居拼车”的人,分别占到70.3%和24.3%。
与此相呼应,北京奥运会期间,市区主干路将开辟奥运专用道,并设有34条奥运公交专线为观众提供服务。这些线路连通北京市和各个奥运场馆,公交专线也将分成普通线和快车线(K线)。
由于北京的奥运专用道覆盖面比较大,并创下历届奥运会之最,“所以国际奥委会比较关注。”北京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介绍,北京目前已规划出300公里的奥林匹克专用线路,凡持有效通行证的车辆可在专用道上行驶,以保证从媒体村、媒体居住酒店或国际电视转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可在30分钟内到达任何一个场馆。
要首钢还是要首都
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做的各项准备中,空气质量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要首钢还是要首都?”2001年7月,当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首钢集团(下称首钢)上下在兴奋之余,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北京最大的工业企业,首钢提供了超过10万人的就业机会。但是对于奥运会,这个年产钢铁千万吨以上的巨人所带来的污染是北京不能承受之重。
最终,首钢不得不为奥运会让路。2003年9月,北京市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首钢结构调整规划,在北京地区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冶炼部分全部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
“知道要搬迁后,大家都有一种悲壮感。每一座高炉停产,工人都会流着泪,把最后一炉钢水出好。”7月30日,一位在首钢工作十几年的员工告诉《财经》记者。说这番话时,他身在距离北京四个小时车程的曹妃甸。由首钢与唐钢集团合资兴建的首钢京唐公司钢铁厂即将完工,计划在10月投产。不过,新厂技术先进,只能容纳不到1万人就业。
首钢搬迁只是北京为举办一次成功奥运会所做努力的一部分。北京市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奥运不仅带给中国商机,也给了我们产业转型的好机会。”
根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淘汰“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企业规划,2007年,北京市共关停24家“三高”企业,涉及水泥、造纸、电镀等行业,对其中18家企业共发放了2170万元,用于人员安置和其他善后工作。据介绍,2008年北京市还将继续关停40家“三高”企业。
除了淘汰“三高”企业,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4月14日颁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本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公告”, 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期间,全市水泥生产企业、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以及位于本市西南部地区的采石和石灰生产企业,原则上暂停生产。
不少热电厂也被要求燃用低硫优质煤和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减少污染物排放30%。由于停产和关停,这些工厂的工人将在奥运会期间临时“失业”。
盘点“绿色奥运”
7月29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十天。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当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北京的空气质量比外界想像的要好,“奥运会期间因空气质量调整比赛时间的可能性很小。”
此前一天的7月28日,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绿色和平组织,在京发布了《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北京的二氧化硫浓度的月日均值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只是可吸入颗粒物明显超标。
尽管未达到理想状态,但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直以“灰色调”呈现的北京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财经》记者获知,早自1998年,北京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蓝天治理工程”,在过去十年里更是启动了1400余亿元的环保投资。
据2007年的统计,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达到246天,比2001年整整增加了61天。如今,北京的居民更关心的是奥运会能否成为北京空气质量转变的一个契机,并得以长期延续。而环保专家估计,北京大气进入良性循环,至少还需20年的努力,这尤其需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持续性。
北京奥运会也为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绝佳的改善机会。但绿色和平组织上述《报告》认为,北京同样也错失了一些机遇。以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为例,它设计了一个日处理能力达7.2万立方米的水处理厂。不过,该场地仍主要依赖来自密云水库的水,循环水利用的优势并未完全凸显。
“虽然创新节水技术,如中水回用技术在许多奥运会场馆中得以利用,但应用范围还不足以能将奥运会对水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绿色和平中国项目总监卢思骋告诉《财经》记者。
绿色和平组织同时认为,由于缺乏完全公开的信息、独立核实的数据和对奥运场馆的认证,再加上约束力的缺乏,北京诸多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相应打了折扣。该《报告》表示,奥运会不仅为北京提出了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曾表示,在前12个阶段已经采取的200多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中,绝大部分都属于长效措施。
北京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张宝森告诉《财经》记者,污水处理厂的建立、机动车尾气的限量排放等都将在奥运会结束后继续执行。有关工业布局的调整、油气回收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亦将作为长效机制中的一部分保持下去。
自主创新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奥运史上第一次明确把“科技应用”作为主题的奥运会。
过去的七年中,中国各级政府已为“科技奥运”投入近10亿元。在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看来,所谓“科技奥运”,实质上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全方位地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传播科技思想和知识,并且带动相关产业。
早在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之后,科技部就会同北京市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了包括北京智能交通规划及实施研究等十个重大项目。
据北京奥组委工程与环境部副部长余小萱介绍,奥运场馆工程建设,共使用了358项有关绿色奥运的技术,其中节能技术就有168项,节水环保技术121项,新能源利用技术项目69项。
以奥运村为例,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太阳能直流真空热管技术,住宅屋顶上安装的6000平方米集热器,将为住宅楼和配套会所提供热水。
“从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来看,这次奥运场馆建设的科技含量,已大于悉尼奥运会。”余小萱告诉《财经》记者。
北京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玉彬对《财经》记者表示,北京奥运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将超过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目前,各赛区已建立气象探测系统、预报警报系统、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以及气象服务网络系统等。可对一些特殊项目如水上项目等提供0—24小时逐时天气要素预报。
国际合作提升了这一领域的技术保障。比如与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合作,即涉及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中国、法国、日本和美国。小组成员之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UCAR)雷达气象学家吉姆·威尔逊(Jim Wilson)告诉《财经》记者,“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分享全球各地的气象经验和进行数据研究,能在非常短的一段时间内对气象预报服务做出改善。”
此外,利用人工消(减)雨技术,还可通过飞机、火箭、高炮等作业方式,局部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及其强度,从而减轻或排除降雨天气对奥运会的不利影响。
为了确保这些成果在奥运会结束后不被束之高阁,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透露,目前科技部已经与北京市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正在组织推动后奥运科技产业化行动。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科技部打算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择国内十个城市,在每个城市推广1000辆新能源汽车。
行政化得失
在此次北京奥运的准备工作中,还有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线——奥运会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被认为是政府和市场功能之外的重要补充。早在100多年前,即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奥运会志愿者的前身——童子军即已现身。利用民间协会组织进行招募是最传统的方式,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此吸引了10万多志愿者。
2008北京奥运会选择了政府主导模式。据北京奥组委统计,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了200万人,只有10万名额的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也有112万之众。志愿者中,既有年轻的学子,也有中青年白领,甚至还有70多岁的老人。
大学生是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个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1月底,北京市高校共有近35万名师生员工报名应征志愿者,“馆校对接”成为双方合作的主要模式。其中,与清华大学对接的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际转播中心(IBC)、校内的两个训练场馆以及奥体中心北区的网球、曲棍球、射箭等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则划归北京大学;另一重要奥运场馆国家体育馆,与中国人民大学对接。
2006年10月刚入校的清华大学学生王志涛,耗时整整一个学期参加了奥运常识、北京人文地理、礼仪等培训课程,并通过了奥组委的面试考核。清华大学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黄志民告诉《财经》记者,该校共选出奥运会赛会志愿者1347人,残奥会赛会志愿者682人,另外还有城市志愿者1000多人。
不过,让外界略有微词的是,此次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所采取的政府动员模式。一般来说,志愿者群体最能代表民间的力量,应该自发地生长,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却未能脱离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即共青团北京市委,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最高指挥部。两年前从这个指挥部发出的一纸招募令,拉开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序幕。所有赛会志愿者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背景审查。
对数百万计的奥运会志愿者来说,统一着装与行动成为了他们最明显的标志。北京居委会的大爷大妈,如今也穿上了整齐划一的服装,出现在街头巷尾,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志愿者。北京奥组委还为现场观众设计了一套奥运加油手势,通过志愿者加以推广。
其实不仅仅是志愿者组织,包括上述的大气、交通治理、绿色奥运理念推广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举国奥运体制,即大规模运用公共资源来支持此次奥运会的承办。而以民间力量或市场化力量参与奥运,是以往一些奥运主办国的主要模式。
以北京奥组委为例。这个庞大的临时政府机构拥有400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3000余人为选调人员和借调人员,赛后将返回原单位;另有1000多人系社会招聘。
今年3月28日,北京奥组委、北京市国资委与九家大型企业签署了《赛后人员安置协议》,将对北京奥组委社会招聘人员实施对口就业,其行政意味不言而喻。
无疑,由于独特的体制特点,中国政府比其他国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有更强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对于这一特点,应该说得失参半。
2001年7月23日,中国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时,北京曾向世界承诺:“我们相信,中国举办这届奥运会不仅会促进我们的经济,还会改善所有社会状况,包括教育、卫生和人权。”这个承诺,现在已经到了检验的时刻。■
《财经》相关报道:
胡舒立:奥运平常心(《财经》 2008-8-4)  08.08.04奥运杠杆(《财经》 2008-8-4)  08.08.05变革跨越奥运会(《财经》 2008-8-4)  08.08.05
突破在开幕式外(《财经》 2008-8-4)  08.08.05新北京(《财经》 2008-8-4)  08.08.05
远眺经济“后奥运”(《财经》 2008-8-4)  08.08.05A股奥运行情未至(《财经》 2008-8-4)  08.08.05
奥运商机“画饼”(《财经》 2008-8-4)  08.08.05沉重的体育场馆(《财经》 2008-8-4)  08.08.05
为了“干净的奥运会”(《财经》 2008-8-4)  08.08.05直播北京 直播中国(《财经》 2008-8-4)  08.08.05
张晓舟:布什的奥运牌(《财经》 2008-8-1)  08.08.05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ontent.jsp?infoid=76961&type=1&ptime=20080802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80802/76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