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电视PK县委书记(南方周末 2008-7-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30:09
电视PK县委书记
2008-07-24 15:47:10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徐楠
贵阳区(县)党委书记公推竞岗观察
■属于贵阳的“第一次”,和它吸引眼球的要害之处,是此次选拔的干部职级———区(县)委书记。
■近一周的封闭期内,评委和竞岗人员仅有一天晚上组织了“集体散步”,身后跟着武警和纪委干部。
■一位落选者说:登台进行公开演讲答辩时,几乎是“怀着就义一样的感觉”。
■把提名变成一套程序,而不再是模糊、神秘的“初始提名”和“酝酿产生”。
■“大家面对竞争,想想《开心辞典》;面对考官和观众,想想王小丫,就不会有丢面子的忧虑了。”
7月23日,尘埃落定。
在贵阳,四个区县党委书记的人选,通过公推竞岗最终产生。“公推竞岗建议人选”拟任职陈述大会暨中共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本次公推竞岗的收官之笔。
四名胜出者中,石洪、黄秋斌两位是现任县长,也就是顺序接班惯例下的“一把手”头号人选;朱桂云、马宁宇两位分别以组织部副部长和小河区副区长的身份,直接晋职区委书记,打破论资排辈,成为本次公推竞岗选拔造就的“越位”人选。
一位观察人士如此评价这样的结果:“有延续,有突破。”
本次区(县)党委书记公推竞岗,2008年3月开始着手筹备,在6月30日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提到改革动因时直言:“现在,人民群众在政治方面最不满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少数干部贪污腐败,二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就像毛泽东说的,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得无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系统软件”
5月28日,花溪、小河、息烽、修文四区县党委书记出缺。贵阳市委发布《关于公开选拔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据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应涛介绍,公示期间收到的反馈信息,以报名条件的咨询为主。
市委书记李军用这样的话来打消干部们的顾虑:“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对通过第一关的人说:‘恭喜你,答对了。’对通过五关、六关之后被淘汰的人也说:‘恭喜你,下次再见。’我想,大家面对竞争,想想《开心辞典》;面对考官和观众,想想王小丫,就不会有丢面子的忧虑了。”
接下来的程序,颇有几分“选秀”文化的色彩。在贵阳普通公务员的口中,“5进2”、“PK”是更常见的表述,这显然比复杂严谨的组织程序,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经验。于是,接下来的层层递进,始终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动员大会后三天内,81名竞岗人选通过条件审核。
7月4日,由275人参加的民主推荐大会现场投票。
7月7日,完成“81进20”,当天发布第一号公告,公布每个区县的票数前五名人选及其基本情况。
7月8日开始,20名竞岗人选到竞岗地点进行封闭调研,9名评委会委员登场。他们分别是:两名中组部专家、两名省直机关厅级干部、一位来自高校的厅级干部、省委组织部两位厅级干部、地州市委组织部两位领导干部。从构成来看,整个评委会与贵阳市干部是“绝缘”的,评委会主任是中组部党政干部考试与培训中心专家陈德才。这些竞岗者并不熟悉的评委,“隐身”在当地干部中进行观察。对于竞岗人来说,“开调研会了解情况时,不知道场上坐的人,哪些是当地的,哪些是组织部的,哪些是评委。”
评委与竞岗人选一样,被要求上交手机,房间内加设信号干扰器,吃饭全由服务员送餐,住所的走廊里守着两名武警。近一周的封闭期内,仅有一天晚上组织了“集体散步”,身后跟着武警和纪委干部。
评委们开玩笑说:这感觉不但是“双规”,简直是“三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拿出规定的命题。
7月12日,调研报告评分完毕,当日发布公推办第二号公告,发布20人的详细分数。7月14日,最激烈的环节开始———媒体直播公开演讲答辩,并接受现场民意测验。
贵州电视台的直播,吸引了央视编导的目光,于是这些在贵州竞逐区(县)委书记的干部们的形象和声音,出现在当天的央视新闻频道中。
有人冷场,什么也说不出来;有人博得满堂彩,得到90以上的高分;有人紧张得将“害群之马”说成“害马之群”;有人“答非所问,不知是没反应过来还是顾左右而言他”,让评委会主任陈德才感到意外;有人非常放松,将县委书记大接访解读为“老大出来,是老二、老三的工作没做好”,有评委认为:他的心理素质很好,但是表现欲望超过了答题的欲望;……
有市民边听收音机边说:“听个热闹嘛,你听这个人声音都在发抖。”
7月 15日开始的三天之内,公推办发布第三号、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第七号公告,陆续发布演讲答辩得分、民意测验得票结果、人机对话领导能力测评分数、加权折算分数,以及每个区(县)的综合成绩前两名,列为组织考察对象。第七号公告公布了赴四区(县)的考察组成员名单。组织考察程序由此启动。
7月23日上午,在直播市委全委会的同时,电视屏幕的下方滚动着短信平台收到的即时反馈。
有人说:“我投马宁宇,但愿他的愿望能实现。”
也有人说:“马宁宇说得太全太好,让人感觉难实现。”
有人说:“二号相当不错,我们一家支持!”
还有人表示了试探的口吻:“此次公推为选拔领导干部提供了有益经验,能否再扩大范围?”
综观全程,每一个环节都不是首次应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其他地方都曾试验过,但这一次,贵阳市委将它们集成一体,加上全程公开、透明,做成了一个“系统软件”。
属于贵阳的“第一次”,和它吸引眼球的要害之处,是此次选拔的干部职级———区(县)委书记。此前江苏沛县在2003年产生了全国第一位通过公推公选产生的代县长。2004年,湖北襄樊市尝试了公推公选市(县)区长。但是在贵阳此次公推竞岗之前,公开选拔的职别还不曾涉及区(县)党务一把手———书记。
追索此次公推竞岗的思路渊源,就会发现:这并不突兀。
为什么是县委书记?
据知情人士称,市委书记李军开始思考在区县人事任免中引入公开程序,始于 2008年初。2008年1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县在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县党政正职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意见包括:“进一步扩大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扩大民主推荐的范围和层面。”这无疑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在贵阳,参与这一次公推竞岗的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引述说:“郡县治则天下安。”2008年3月,贵阳方面组员赴江苏考察。江苏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因为地方政府的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举措而受到关注。
细看贵阳公推竞岗的操作细节,在中组部意见中几乎条条有落点。
中组部意见明确提出:“县党政正职队伍要以45岁左右的为主体,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积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党政正职。同时,要注意使用其他年龄段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防止在年龄和学历上搞‘一刀切’。”
而贵阳市此次拟定的竞岗条件中,除年龄、学历的基本要求外,明确“对女干部和35周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报名人员的任职年限适当放宽”,并将“45岁左右”的年龄要求,明确为47岁以下,在入围差额票决的八名人选中,有女干部,有1960年出生的基层经验丰富的县长,也有32岁的博士。
贵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应涛在向记者介绍本次公推竞岗的程序时,始终强调:“我们依据的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
“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仔细分析本次公推竞岗的程序,与以往非正常换届的党委干部任命相比,关键的区别集中于组织考察之前。此次公推竞岗评委会主任陈德才认为:贵阳此举,关键在于规范了提名权,把提名变成一套程序,而不再是模糊、神秘的“初始提名”和“酝酿产生”。
李军曾表示:因为要经过公开民主推荐,他自己也只有一票,决定不了谁获得提名。
在以往实际的党政干部任免中,提名权较多地源自上级党委主要领导。现在合乎基本条件的都可参与。
而提名一旦形成,后面的组织考察、常委会讨论、全委会票决,都是严格依据党内组织程序。
如吴应涛所说:“两份文件依据提供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多次参与各地干部选拔的陈德才认为:贵阳此次设计的操作程序,“精心设计,无懈可击”。
正因为如此,在最初的媒体报道中,“公推直选”、“海选”之类的表述频频出现,贵阳市委一位干部说:“这有点给我们帮倒忙。”
最终票决结束后,李军在全委会上讲话,特别提到公推竞岗“不是竞选,不是直选,不是海选,是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从我们的党情出发,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的力度,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一种方式”。
一位竞岗者在陈述中的一句话,颇具意味:“以正式制度,诱导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与官员打交道甚多的陈德才说,市委书记李军的“学识”和“招法”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在干部中很难得。
在公开演讲答辩之前,为了防备出现现场无人提问的情况,评委会准备了二十多道备用题,结果没派上用场。陈德才的理解是:贵阳市委预先在广大干部中做的前期动员,相当细致到位。
这样的实施效果,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并非易事。
在全过程的高潮环节———公开演讲答辩之后,一些竞岗干部表示:普通话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挥。一位在“五进二”中落选的干部说:他让读高中的儿子在电视上看自己的演讲,儿子拒绝,理由是父亲的普通话不好听。
一些常年工作在西部欠发达省区的干部,在突然到来的公开表达机会中,竟然紧张得失语。一位落选者说:登台进行公开演讲答辩时,几乎是“怀着就义一样的感觉”。
一位贵阳市干部表示:此举一出,贵阳官员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些年轻干部难掩欣喜,认为新的机会正在降临;而教育背景不突出、常年工作于基层、一步步获得擢升的地方老干部中,有人发出了无奈的感慨。
但贵阳市委一位官员认为:无论有多么丰富扎实的实际工作经验,现代官员如果没有足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是说不过去的。
如此公开化、透明化、鼓励竞争的人事推动,在实际操作中与固有政治气氛之间的微妙磨合,不时隐现。
7月22日晚,李军来到第二天即将直播的陈述大会会场,鼓励八名准备PK的“建议人选”:“走到今天,你们都是优秀的。”
李军说:“最好脱稿,实在需要的话看一看、提示一下自己。拿不拿稿子,那效果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而在此之前,八个人已经商定:都不脱稿。
年轻的清华大学博士马宁宇,在公开演讲和答辩中,曾给评委会主任留下深刻印象,获得了92.86的全场最高分,是惟一超出90分的人选。众所周知:他是完全有能力脱稿的。
而他的反应不假思索:“我看大家。”
第二天的直播陈述,他同所有人一样,带着稿子登台。相比一些宣读稿子的干部,他很少低头去看。尽管有约定在先,烂熟于胸的水准,还是无法掩饰。
(陈军吉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724012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