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科举(南方周末 2003-7-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3:02
事关科举
南方周末    2003-07-24 15:42:04
■夕花朝拾
□高芾
再过两年方是科举考试废除的百周年祭。可是谁知道这个专栏能否开到那时?趁着传媒上高考满分作文炒作犹酣,谈谈科举也好。
科举是多年来不断挨骂的一个东西。说它羁縻英雄,说它愚弄才人,说它消磨意气,说它沉沦士风。在科举废除之前,说它好话的,我没见着一个。
庚子事变后,两宫还京,被洋人刺激得有点抓狂的西太后终于决心改良,再加上一个不是正途出身的袁世凯撺掇,实行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轰然坍塌。整个社会对此表现漠然——那也是因为各大传媒都是由先进人士操控。至于许多州县有秀才前途无望,哭闹着上吊;无数塾师饭碗一朝跌破,不得不凄凄惶惶地重进师范学堂回炉,这些都只化作了“社会趣闻”的一则半条。
不过一种制度实行一千余年而不坠,终归有它的道理。慢慢有人开始反思科举的合理性。梁启超所谓“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还只是说对了一半。吕思勉则说,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尝不知科举考的全是无用之物?只不过一个人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所以科举并不是用来选学有所成之士,而是在选可堪造就之人。
说得更明白的,是徐凌霄———此人的伯父徐致靖,正是当年康梁一班维新党的保举人。他并不拥护科举,但指出科举的最大功效就是让平民有机会与拥有知识与环境优势的贵人子弟竞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出题范围必须要小,考法必须要简单,让只买得起四书五经的寒士也能与诗书世家的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还不够,又加一条:父兄有官居四品以上者,另设“官卷”,表面优待实则歧视,为的是留给下层读书人更多的机会,即如钱穆所言“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在这个前提下,黄仁宇的看法比较容易理解。他认为,科举废除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头等大事,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
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绅权社会,基层社会完全靠绅士的权威维持。开办学堂以后,人才都跑到城里,读书,毕业,考G考托,出国,就业。没有人再返回乡镇,也就没有了所谓绅士。另外,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六年的竞争,也就没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遇,这个过程中,家世和背景,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自然而然,一个精英社会就此形成。少数人发言,大多数人保持沉默。而我,只希望想起科举这种腐朽不足论的选举制度时,不要忘了它的立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