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2010高考政治备考——重要知识复习策略 - luoyichun999的日志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1:05

【引用】2010高考政治备考——重要知识复习策略

高三资料 2010-04-09 14:08:47 阅读96 评论0   字号: 订阅

2010高考政治备考——重要知识复习策略(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首先是考知识。高考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 

    选择题的准确率:  30%是对题意的理解,70%是对题肢即基础知识的理解 

    综合题: 答案的70%是学科语言——基础知识,30%是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

评卷操作程序:点踩点给分的原则与快速扫描关键词给分的特点表明,学科知识是得分的根据。越是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关键时期,越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最后阶段对知识的复习,应该做到:

一、要全面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对考点内容要准确理解,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二、系统整理与记忆主干知识,做到逻辑清晰,要点完备。

三、围绕热点问题,重构建知识体系,体现综合性。

    四、重视新教材、融合新教材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一、教材特点: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为主线,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为逻辑(教材结构),涉及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四大主体

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1.与计算有关的知识

(1)价值量、供求与价格三者的关系;(2)货币的流通规律与价格的关系;(3)股票价格;(4)经济效益;(5)社会总产值与GDP、国民收入的关系;(6)银行利润;(7)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8)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升值贬值

2.宏观调控的手段——税收与价格

三、根据热点问题重新构建知识

    1.统筹城乡发展(略,见热点专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略,见热点专题)

    3.扩大就业

    (1)为什么?(2)政府应该怎样扩大就业?(从经济常识的不同章节、不同角度分析归纳)(3)劳动者应该怎样实现就业?(参考新教材《经济生活》)

    4.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制约消费水平的因素(怎样提高消费水平的思路)、消费环境、条件的改善对扩大消费的作用。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一、教材特点:

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的关系(内部联系-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外部矛盾)

  (2)联系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根本动力和源泉)。

  (4)发展是扬弃,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新旧事物的联系。

3.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与把握

 

区  分  点

 

主   次   矛   盾

 

主   次   方   面

 

中心内容

 

很多问题要解决、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对立着的双方、相反的两个方面

 

关键提示词

 

重中之重、中心或关键(环节)、主题

 

主体、主流 

 

关键动词

 

抓工作、解决问题、

 

看本质(主流)、评价(性质)

三、根据热点问题重新构建知识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参考哲学常识上册P108)

    2.怎样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经济生活》教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一、教材特点: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国家、民族、国家职能、国家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宗教、国际社会、时代主题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述我国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对内对外职能以及民族、宗教、外交政策。重点把握我国的制度、职能、政策。

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1.民主、专制与专政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的机构)、国家政权(机构)、人民政协的区别与联系

    3.全国人大的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区别

    4.经济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区别

    5.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6.权利与义务的联系与区别

    7.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制的区别

    8.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区别

三、根据热点问题重新构建知识

1.我国的国家机构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二○○九年七月七日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按规定的课时安排教学;二是根据《指导纲要》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1)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②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③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⑤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⑥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⑦民族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加强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⑧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的基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2)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制度:①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扶持政策、宗教政策。

(3)国家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巩固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证。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⑤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强化民族团结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履行政治职能,依法惩处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⑧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履行对外职能,坚决打击境内外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4)公民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①履行法定责任与义务。(第二课)②尊重各民族的特点。(第四课)③团结互助、支援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第四课)④与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第二课、第四课)

2010高考政治备考——重要知识复习策略(二)

一、近年高考题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启示一:从知识点考查的频次看,高频考点有:

   (1) 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与发挥能动性

   (2)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

   (3)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内因和外因、事物发展的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4)产业发展(三农问题、能源问题、第三产业) 

     (5)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对外政策 

     (6)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7)国家性质和国家政治制度

政治学2010年高考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一)有关公民的知识我国公民的地位:主人翁(由国体决定)

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政治自由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及其他权利。

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如何对待权利与义务: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公民应如何履行义务: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我国的基层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二)有关国家的知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的性质、职权、常设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组成人员、地位、优越性。

国家结构-----单一制与复合制

政府职能——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职能:防御职能、交流与合作职能、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职能

 国家机构——国家机关的性质、各自职责 、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三)政党党的性质(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

    党的地位: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的建设: 执政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四)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权利、义务、国家对外职能。

 国际组织----分类、作用。

  联合国------性质、宗旨、原则、机构及其作用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际法及作用。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决定因素、基本内容、我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启示三:2010年高考政治学部分从主干知识非选择题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知识

    2、有关公民的知识(地位、权力和义务、和国家的关系、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3、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4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方式

    5、民族与宗教问题

    6、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

启示四:2010年高考政治学部分非选择题对主干知识考查不在记忆而是重在理解与运用。

如从党的宗旨出发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从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上解读政府行为。

 1、把考查点落在“宗旨”这一根本知识上,人人有话说,不是人人说得好,试题设计的本意是尽量简单,然而意想不到却击中了考生和教学的软肋,让命题专家大跌眼镜。

 2、 知识考察瞄准上位知识考查。注意逻辑结构,学会演绎,用大道理管小道理。复习中必须把知识上位和下位的串起来,形成小板块。

 3、要背的内容并不多,关键是否能用。能否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与演绎。

启示五: 2010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在呈现方式上不会有大的变化。

如经济学考现象、措施、意义。不必担心考得很细。哲学两题一题宏观设问,一题微观设问;不太可能考方法论的方法论。政治学命题估计会围绕公民和科学发展观做文章。后期复习可以大胆取舍。

热点分析

1、“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政治学依据。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市民和农民都是我国国家的主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保障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完善这一制度,扩大农民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表达权,有利于农民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是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③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居民理应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被选举权。④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同票同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和个人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1)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前提。(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打击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分裂势力和敌对分子。(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作为公民个人,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1)、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

①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②民族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加强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③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的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2)如何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履行政治职能,依法惩处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

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履行对外职能,坚决打击境内外分裂势力, 维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公民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①自觉履行宪法赋予公民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义务。(第二课)

  ②互相尊重各民族的特点。(共三点,第四课)

  ③相互帮助、支援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第四课)

  ④依法与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第二课、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