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1:54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l        冯恩洪
各位老师,早上好!国家级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和“十五”期间全国八十六万中小学校长上岗培训一样,都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纲领的重要举措,也是面对中国即将复关以后我国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而作的力度很大的举措。我想今天和各位老师就“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统一”这个问题作为我国教育、综合教育进入新世纪,能够把它作为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支点,跟各位老师谈一点个人的实践。
在新世纪曙光照进学校的时候,我们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战胜一种相对落后的文明活动。当人类告别十九世纪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中国打开市场,面对的社会结构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的社会发展历程。面对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思索,支撑农耕文明的教育是私塾、是书院、是科举,而支撑工业文明的教育体系应该如何架构呢?1902年,慈禧太后颁诏,在全国范围废科举,兴学堂。也就是说,取代农耕文化,构建工业文明的教育是现代教育。这时候,我们应该有危机感。当人类告别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今天,我们发现,农耕经济文化支撑二十一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该如何架构呢?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也是各国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
我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美国的小学教育是成功的,高中教育是成功的,大学的教育也是成功的,但美国的初中教育是不成功的。他们评价成功的标准,不是平均分,不是升学率,而是能不能为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涌动的人才。在美国逗留期间,我访问了十二所学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现在的情况是,联合国世界银行预言:2023年,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期。在我们国家,总书记讲话,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在我所工作的环境——建平中学所座落的浦东地区,今年人均机遇达到5000美元。到2010年,浦东经济增长50%将来源于信息产业。去年,教育部要我考察世纪之交的欧洲强国。德国也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但德国不需要到2023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97年,德国已经宣布: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今年,我在美国到纽约、到费城、到洛杉矶、到华盛顿,所到之处与上海相比,从外表看,它们有的,上海也都有,但有一点不同,这是一般旅游如果不作深入的考察所没有办法发现的。像洛杉矶这样千万人的大城市,并不存在制造业,整个城市没有多少制造业,而都是金融业、信息业、第三产业……我们过去都说:旧上海是一个消费性的城市。而今天,经济的发展,我们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并不是看它有多少地方。当经济、信息取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世纪之交的时刻,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一个沉重的命题——这就是支撑知识经济的教育和工业文明的教育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讨论会。我多次来香港,与香港的同行们相当熟悉。会议期间,香港的一位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是中国共产党员吗?”我说:“是的!”他又问我第二个问题:“你们共产党开大会时是不是要唱《国际歌》?”我又回答他,说:“是的!”他再向我问第三个问题:“《国际歌》最后一句是不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我第三次回答他:“是的!”他接下去的问题就不好回答了。他接下去问:“英特纳雄耐尔何时实现还遥遥无期,因特网领先一步,连遍全球。你们共产党员对因特网领先一步连遍全球是怎么评价的?”(全场哗然)还好,我当时这样说:“昨天,我来到这儿的时候,发现图书馆的书架上有《共产党宣言》,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已经对经济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何必要我一个共产党员再去评论呢?所以我建议你去买一本《共产党宣言》,里面清清楚楚写着马克思关于国际重大经济问题的见解。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我想他一定会上网,说不定他还是一个网虫!”(一片掌声)当时我就在想,现在的教育事业,2007年,因特网要连接全世界80%的国家。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美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不像我国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纲领》培训一百万教师、一万名国家级教师;在财力上加大投入等等,而是提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让所有美国的孩子都学会阅读。作为对策,让百万大学生到小学去帮助弟弟妹妹们提高阅读能力。我去著名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考察时,了解到,学生高中毕业时,不仅要修满学分,而且要完成60小时的义务工,连国家元首的女儿也不例外。我们了解到许多美国的政要子女在这所学校读书,就问:“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在你们学校毕业前的义务工做了什么?”校长回答:“到敬老院去给老人读报纸,和孤寡老人谈话,帮助他们排遣寂寞感。满60小时后,院长出据证明,到学校换取《毕业证书》”我们开玩笑:“院长会不会开后门?”他们正色地说:“全美没有假货。院长在这个问题上是绝对不会开后门!”第二句话是让所有12岁的美国孩子上因特网。作为对策,让因特网连接美国每一所中小学。第三句话是让所有18岁的美国青年都能接受社区大学以上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在全美普及高等教育。
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意识到科教可以兴国的时候,我们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教育像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教育能够产生正效应,教育也能够产生零效应,不恰当的教育有可能产生负效应。今天,不是所以的教育都能兴国的。教育能够兴国,教育就能够覆国。上一个世纪之交,教育能够救国,不恰当的教育,就能亡国。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面对同样的教育,为什么慈禧太后要废科举?科举也是教育。学堂也是教育,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兴学堂?当我们在世纪之交,把眼界放开,发现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教室里的改革。而且,这个指挥世纪之交教育改革的在世界范围的不是教育家,而是教育经济家。没有哪个国家企图抱着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教育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当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产生“兴国”的正效应的时候,应该把它的理论支点定位在那里?
德国的教育专家斯密特博士曾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
三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太值得我们深思了,为什么我们的书厚,题目难,货却是人家的好呢?要让欧洲人买中国人的货,要么,我们的书比现在的更厚,题目比现在的更难;要么,我们得另辟新径。未来的教育,不是教科书的厚薄、也不是题目的难易所左右的。有生命力的教育从来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拉动经济增长的教育。为了让欧洲人买中国人的货,看来,我们今天在教室里,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东西,我们熟悉了,我们不能再做了;有些东西,我们今天还不熟悉的,但是我们要努力地熟悉起来。这就是我阐述的观点——“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完美统一”。我想,从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来看,我们今天在人的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当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些什么?我们要给的该不该给?能不能给?给的我们应该怎么给?
中国的教育在工业经济取代农耕文明的过程当中,工业经济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教育配套服务,造就受过良好标准化训练的人才。正是如此,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在内,我们都是有所作为!我们创造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新型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我跟老师们讲过一个笑话。奥运会、亚运会开幕式上,只有中国的体育代表团在经过主席台检阅时,是正步走。我们看到中国体育健儿正步走时,心头充满钦佩和喜悦,因为,正步走可以耀我军威、扬我国威。(笑声)全国各地和上海一样,学校盛大庆祝活动,也要学生正步走。我们受阅学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正步走。无论在哪儿,各位老师所在地,还是在上海,学生受训结束以后,走出校门走回家门的时候,有那一个学生是正步走走回的呢?(笑声)如果那一个真的是正步走的话,路上的人一定会带着异样的目光打量着他:这小子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哄笑)两军相交勇者胜。在攻占主峰阵地时,如果我方指挥官下令正步走进入主峰阵地,军事法庭一定会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检阅的时候要正步走,生活当中不需要正步走。正步走好看,但正步走不实用。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不是也扮演了好看不中用的角色呢?是不是犯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错误呢?我们全国的学子们都经历了一样的考试。你只要看到的证书,比如《高中毕业证书》,你马上就会想到,他拿到这证书会学了什么什么,因为,全国的学生都得学一模一样的课程。应该这样说,这种教育模式在全世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所以全国各地的报纸都以整版篇幅在讨论“韩晗现象”。我在看到报道,复旦大学对韩晗同学提供学习的方便,让他作为旁听生。但是,韩晗拒绝了。韩晗说:“成材不一定要进大学。”韩晗认为,复旦大学邀他作旁听生,有新闻炒作之嫌。(笑声)韩晗现象全国都在讨论,但是,讨论下来,到后面很难收场。为什么?十七岁的孩子,发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三重门》的发行量要远远高于中国作家的《孽债》,现在韩晗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再度问世。这个孩子文学才华、文学创造令人瞩目。“全国新概念作文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的每一篇作文都有文笔、都是相对多数的读者通过的,只有一篇——韩晗的作文,所有评审专家一致叫好。有人说:峰有多高,谷有多深。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却进不了大学校园,因为,韩晗在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韩晗高中毕业没解决。他的数理化不及格,补考不及格。韩晗认为,与其被学校劝其退学,不如主动打申请报告申请休学。所以今天韩晗失学在家进行文学创作。(笑声)韩晗现象直接挑战了中国标准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标准化扼杀天才、扼杀奇才、扼杀怪才、扼杀偏才,我在想,如果韩晗不在中国的话,他会不会失学?
基础也是可以分流的。我们在检查学校是不是按照教育法规办事,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是抽查教导处的课程表。我们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向校长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校长把手一摊,肩膀一耸:“我们没有课表!”
我们这才了解到,美国的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是不排课表的。学生对照学校开设的课程,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选修课程。根本不存在统一课表。澳大利亚的高中生各人选修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他们说:澳大利亚需要学生在学校打基础,但不需要学生打一模一样的基础!虽然我们今天依然处在标准化的进程当中,但我们作为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当中光荣的一员,当今天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考试制度、一些领导人的讲话还在标准化的体系里的时候,在二十一世纪正在倒计时地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应当走一步想一想,标准化是历久不衰的呢?还是处在倒计时的进程当中即将要进入中国教育历史的文化?研究标准化是为了看透标准化,看透标准化是为了弘扬个性化。
我们在中国开学校与在美国开学校的概念完全不一样。美国所有的学校都有一个理念——“本校是零障碍学校”。我们第一次听了,问:“什么是‘零障碍学校’?”他们解释,在这所学校里,必须为残疾人思考,不管你的学校里有没有残疾人。一个社区学校,在它服务的社区里,一旦出现了残疾人,在这所学校里就读时,正常情况下能到达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不管学校里有没有残疾人,在硬件建设上这一点,是必须要在这考虑的。也许,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只有一两个残疾人,但在这些人身上的硬件投入,体现了一种思想。所以,教育以人为本。正因为我们的学校是标准化,所以,学生不动老师动,上四节课,学生不动,换四位老师。我们考察了一所美国的中学。学校提供衣柜,学生每人一个,配有密码锁。学生带来书包也好、衣服也好、网球拍也好,统统放在自己的柜子里面。到了毕业的时候,再把密码锁交还给学校。如果丢失,对不起,请赔偿15美金。上课前,带上书,上什么课就去找什么老师,比如上数学课就到数学老师的那间教师。所以今天——世纪之交,当我们握着教育这把双刃剑的时候,在我们考虑教育的生命力的时候,应该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作“有所不为有所为”的选择。
第二点,面临世纪之交的我们选择的问题。我们全国各地都发布着这样一个信息——学校里的佼佼者毕业以后到了社会上成绩平平,而毕业以后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要写个人自传的话,我们得设法修改一下或者包装一下他(她)在学校阶段的校内表现。为什么在学校成绩突出的到了社会上成就平平,而在学校表现平平的到了社会上有的倒成就显著呢?杭州天长小学校长讲,据调查,走出这所学校以后取得突出成就的不是在校时总分前十位的,而多数是11—20名。为什么累计总分高的学生毕业以后却成绩平平呢?北大前任校长教陈佳洱授,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名人每每在一些社交场合遇到有人双手捧着名片、鞠躬90度:“校长,我是您的学子!”校长接过一看,上面赫然印着某某集团董事会主席、,某某集团总裁。校长诚恳地说:“我不认识您。”回到学校,名片交教务处查一查,是哪一届毕业生?不查还好,一查下一跳。这些人在校时都是后十名的。(笑声)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了?前不久在上海会见了中国计算机首席科学家顾君教授。他说,人有两种智慧:第一智慧是在课堂上吸收知识的能力,第二智慧是人对知识的再认识的能力。(还包含交际能力)中美教育的差异,有一点就是美国教育花很大的精力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将东西方文化作个比较,打比方:东方文化是饺子,西方文化是比萨饼。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重视发展学生的第一智慧而忽略发展学生的第二智慧,这就是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差异所在!是继续这样还是要兼顾发展学生的第二智慧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三个选择是今天的教育模式以书本中心还是以学生本位呢?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书本中心。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是书本中心的叛逆者。他对书本中心的反叛,不是用科学的武器去解决,而是用政治家所擅长的手段。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十年动乱。1978年,当中国经济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教育的改革力图重塑60年代的教育秩序,来缩短与世界先进教育的差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好在小平同志有一个重大发现——“不争论”。所以,我们跨世纪的时候,是依然举着“书本为中心”的大旗,还是另辟新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抱着40年前的东西跨世纪!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我曾在日本的所学校听了一节小学算术课,教师42岁,教室里,只有三个傻孩子,(从眼睛可以证明这一点)都是智力发展障碍者,看上去有十多岁。老师带来了彩色积木,每人3块黄色的,8块蓝色的。教学内容是“8+3=?”老师让孩子们数一数:黄色的有几块?蓝色的有几块?很有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数了好多遍总算才搞清楚。她又说:说能数数,黄色的和蓝色的积木一共有多少块?这个问题令孩子们大伤脑筋,费了很多时间。终于,有一只手举起来。这是一名17岁的男孩儿。当她走到黑板上写下“8+3=11”时,老师又是拍手又是哭,惊讶地说:“这么难的题目,你居然给算出来了!”(哄堂大笑)她还大胆地预言:“你将来可以做日本国的首相!”(笑声如潮)并充满期待地恳求,“你到时候别忘了来我们学校视察,别忘了教你小学算术的老师是我喔!”孩子歪着嘴、流着鼻涕,笑了。(笑声)课后,我与这位令人钦佩的老师交谈。她说:“尽管他17岁了,但一直没能掌握个位数进位加法。今天,在我的课堂上,他成功了。这在他算术的未知上、在他的学习进程中,是一次质的飞跃。我很自豪。”
有位现代的智者指出:一个人群的水平取决于领头人的素质,一根链条的寿命则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教师没有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放弃业余休闲时间钻研理论,把三尺讲台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中国的教师都是恨铁不成钢。面对17岁的孩子算出“8+3=?”的成功,我们会怎么样呢?书上明明写着6周岁的孩子会两位数加减法,你这是迟到了11年的成功。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在孩子算出那么难的题目后告诉他,将来可以做国务院总理呢?因为我们的思想是以书本中心。而这位老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质的飞跃。他发展了,发展了就应该受到鼓励!如果说……那么,书本中心使多少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
诺基亚手机的广告——科技第一,以人为本。是的!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也要以人为本。我们管理一所学校应该明白,一流的学校,不在于面积的大小、不在于投资的多少、也不在于楼房的高低,一流的学校,关键在于你能培养出多少名师?能够培养出多少拉动经济增长、有所作为的学生?
美国有一本书——《把人当作人》,将人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经济人”。对经济人要用利益来驱动。战争年代的国民党军队常用的“重赏之下比有勇夫”。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人”。社会人有利益感、有成就感、有归宿感。我们管理要分清各种人际关系。
我曾在一所学校的班报上看到一首小诗——《老师,您听我说!》。我至今还能背出:老师,您听我说!作业不要太多太多,火热的年青人怎能负载过重的秤砣?老师,您听我说!实验让我们自己做!从不试航的小船怎能渡过巨浪洪波?老师,您听我说!放开您的双手吧,到秋天,您的果园里就是一片硕果。
美国费城中央中学的校长在考察上海浦东中学后,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时说,我们美国的学校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标语——“你们说话,我们会听的!”而我们中国老百姓恰恰也有一句话常挂在嘴上的是“大人说话,小孩儿要听话!”
我们遗憾地看到,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常常不是给学生提供扬长的机会,而是提供让学生露短的机会。有生命力的教育、跨世纪的教育是高度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老师要排名、要分析情况,可以;老师在未征求全班同学意见擅自公布成绩排名情况,不可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比以书为本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局,更利于释放人的潜能。这是我讲的第三句话。
我讲的第四句话是: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首先讲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长期的是肯定社会发展需要,排斥人的发展需要。否定了人的发展需要,来强调、来满足、来实现社会发展需要。(回忆上高中时,担任班上的宣传班委负责黑板报的事。)今天,在我们共和国初步出现政通人和的局面下,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呢?今天能不能在两个需要当中找到相容的部分呢?
目前,我们学校的网络已经建成。2200多名学生的校园里安装了3000多个电脑接口。我们初步实现了“人人会上网、处处能上网、时时可上网、事事都上网”这一目标。有一位来访校长问我,操场上可以上网吗?我说:升旗台上有五个接口。香港大学也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男女厕所里也能上网。(笑声)我们考虑到环境、卫生和习惯因素,决定不在那里设电脑接口。这一方面我们投入很大,全体老师都统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党以兴校为本,民以助教为荣。我们发动社区实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我们经过努力,推出一整套方案。一是优惠提供电脑,电脑公司赞助一部分价格,5200元购机;二是提供银行信誉担保,可分24期付款;三是租机上网,每月付140元租金,一年10个月;四是确有困难的,学校借机上网;五是不赞成这种教学方法,学校在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前提下保证教学质量。实际上两年下来,只有一名同学选择了第五种,后来又改变了主意。现在真正实现了既定目标。目前,30%的课程可以在网上进行。在减轻负担、强化管理的今天,连多买一本书都要查。我们的学生家长在上学年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多花了5200元,我一直等着有人来检查,目前还没有任何工商、物价部门到我们学校检查。为什么?中国的法律是“民不举,官不究;民若举,官必究。”(笑声)不仅没人举报,而且有人感谢,家长对我说:谢谢校方考虑得周到。今天小投入,将来大产出。
据预测,到2010年,上海信息产业将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那时的劳动力结构,信息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50%左右。我今天告诉学生,推算你们正常大学毕业大概在2007年,你们就业正是在这一变革当中。熟练使用电脑,这是经济增长的需要,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素质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语文老师请同学们将作文发在网上,全班浏览评选。)据查,全国中学生每天上机时间0.1小时,而我们学生则达到2小时。所以,我们的学生的发展高度,目前已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几年来,我们每学年都安排新生四天三夜的南京考察,衣食住行一共196元。礼拜五晚从吴淞口出发,礼拜六上午到扬州,在船头举行升国旗仪式。到了南京,不仅祭扫雨花台、参观中山陵等,还搞“四人一组异地生存能力检测”。讲清楚注意事项后,公布随行的全体老师的手机号码,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拨打其中任何一个电话后,老师保证在30分钟内立即赶到,当然,特殊情况还可以拨打110。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青睐。暑假里,甚至有学生打咨询电话问:今年秋天你们还搞“四天三夜考察活动”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兴奋地说:我就报考你们学校!
分析问题应一分为二,处理问题则是一分为三。“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是毛泽东的话。……[注:以下录音效果差,无法辨听……]时间关系,我简要地讲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智能化教学。1、人际关系在变化:传统的经验在老年,而现在的课件制作主要靠青年,因此,老青师徒互帮是交往的选择。2、课堂上,学生升格为主体。老师正确的废话不要太多。不客气地说,“面向多数,兼顾两头”——这样做得好的老师还没出生呢!
二、个性化学习。633制科学性在哪里?
三、国际化交流。分期分批到世界各国去学习。互派教师任教。
四、集团化发展。
建平是上海第一家集团化学校。香港商人讽刺,“为人民服务”挂在墙上,可没人打算去执行。……《建平学校校法》……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建平品牌:洁净的校舍,分数是隐私。……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当一个校长介入具体的事务之中时,他便违背了垂直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与副手的默契:“五位”——定位、到位、找位、补位、不能错位。……高层出思想、中层出思路、基层出经验。
五、民主化管理。一个学校总得有一两个人静下心来研究;与其忙忙碌碌应付,不如扎扎实实研究。……学生干部,恰巧也是校长助理,公布一个月有7节课拖堂。
六、学习化组织。单靠经验赢得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一线上岗教师187人,至2001年,我校硕士以上学历可达143人。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我们走在了前列,因为国家规定,2010年同类学校教师的该项学历比例是15%,我们提前9年增加了40个百分点。我们奠定了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位置!
教育要增大文化含量。我们学校著名的“六讲”。第一讲请余秋雨来讲“文学与人生”;第二讲请齐齐哈尔的……来讲“信念与人生”,他生下来就是残疾,先后做了38次手术,脊椎用钢丝捆绑才使他可以做起来,还自强不息,做造福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第三讲请陈一飞先生——旅美著名画家来讲“艺术与人生”;第四讲请钢琴家孔祥东来讲“钢琴与人生”;第五讲请34岁的“中国神州号”载人宇宙飞船著名工程师来讲“科学与人生”;第六讲请讲一位博导来讲“哲学与人生”。
教育是一个事业,事业的艺术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朋友们,只要献身、求真、创新,来对待三尺讲台,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将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