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厌学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3:06

 

 

唐建新

 

 

    昨天晚上与几位朋友聊到了教学设计的问题。

    一位拿出了自己的设计,即相对的专题教学,似乎是有知识落点的内容:《过故人庄》——词语的感情色彩。

    就此课的教学立意,应该说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站在知识教学的角度来看,本课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很像是现代汉语的一节知识教学的内容,而《过故人庄》又是一首带叙事性质的古诗,用这样的古诗来讲词语的感情色彩,似乎典型性不够。

    叙事类的诗歌应该抓过程的叙述与重点,如果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学生如何自己去阅读鉴赏,大家认为可以是让学生按照诗里的文字内容,即“物”——“景”——“情”——“意”——“意境”来逐步深入阅读理解。但是,这样的程序性的操作过程,只应该在教师心目留存,不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去强化,或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的毕业前夕进行归类整理的时候才提出来加以强化。如果我们过早在意方法的强化,势必喧宾夺主,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迁移到方法上来。

    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脱离了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去强化所谓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厌学。因为方法是有限的,是对具体操作的一种抽象,舍弃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内容,且容易简单重复。次数多了,说来说去还是老一套,学生自然会觉得无聊,会逐渐产生厌学。

    解决语文学科内的厌学问题,就必须使得学生每一节课有新的进账新的收获:即对语言表达有新的发现并尽可能成为自己语言运用中的新的建筑材料;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或者增添了对社会堆人生堆自然的认识,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思考借鉴的案例。

    我们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上的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走向,如果我们不能够用文本中的生动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深邃的思考认识来不断增添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添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乃至恍然大悟之中去学习,而是停留在方法万能的认识上不断去重复一些套话似的的方法或者鼓励静态的干巴巴的知识,学生厌学语文,则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