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7:51
《提高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 沐斌国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
探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自然规律,掌握和运用规律的历史。任何一个新事物、新制度、新文明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类的探究过程,有了探究,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新的发明和创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知人才,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目前状况
教育发展到目前,许多教育专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已意识到传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教改意见、方案和措施。而多年的传统教育使学生、教师本身都仍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老师习惯于喂,学生习惯于吃”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我吸收的过程。仍不断出现“食而不化”“高分低能”的教育现象。也有一些教师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尝试打破传统观念、模式,却在实际操作中不知所措,茫然一片。
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新课标》的出台和推广,也大力推动了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渗透和实施,并在教育过程中显现出它的科学性、有效性,然而,探究学习的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的理论,尚未形成,未能推广,也制约了这一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3、研究意义
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需要。
探究学习在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显得滞后,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怎么做,学生怎么学,忽视了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论知识经验形成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中特别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探究学习也是对学习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尊重,探究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并非是由传统的“填鸭式”一跃为大刀阔斧的“放鸭式”,不闻不问放任自由,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使其发现、感受成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这一课题研究有利于课堂教学抓住教学落脚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从已知的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人类认识史上,通过探索,进而归纳,归纳思维导致科学发现的事实是很多的,这说明归纳思维在人类认识中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探究性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学习是以社会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积性、内驱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知、能、和谐发展为目的,遵循事物发展形成规律的教学活动,具有短时、轻松、高效等特点。
三: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那种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所以,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况的态度。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关注知识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帮助学习构建知识的意义。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构建主义对学习的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构建过程是通过个体认识结构,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
(2)学习的过程同时包含对新信息的理解,也包括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经验,可能有不同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构建结果。
3、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同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杜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提出三个重要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地继续不断的改造”。他强调,教育过程要重视儿童本能活动,他分析在传统教育中,“学校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以及其他你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活动之中”。主张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学”理论中特别提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探究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达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经验这五步来设计活动课和指导儿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探究前的分析与准备
1、学生认知起点的分析与定位
学生学习新知前已有知识经验就是学生探索活动的认知起点,如果探究活动的要求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使课探索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材的使用与开发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知识水平、生理心理发展状况来进行的。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编排设置,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育过程中,不因材施教,一味套用探究也是不妥当的,哪些教学内容更适合于探究学习,哪些内容经过重新安排、补充、设置更有于探究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皮亚杰说;“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
3、材料的准备,情境的创设
探究学习主要以材料作为载体进行的活动,探究中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又怎样有序地地呈现对探究学习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探究前,创设好民主氛围是学生敢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探究中策略的研究
策略是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明确或不言自明的步骤或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有组织、有条理的过程。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行为。
1、组织安排策略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就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组织设计好探究程序,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把学生生活中的积累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
2、探究中教师调控策略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但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消失。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资料或他人的帮助,对学习材料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现代西方教育也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搭建“脚手架”,提高学习质量。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搭建探究的平台,设计探究的活动,辅导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探究、会探究、探究好。
3、合作探究的策略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重要形式。合作探究就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每个学生都是探究的主人。
4、探究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它广泛存在于各种实际教育活动之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探究过程,有利于改进探究方法。同时,教学评价的结果本身也具有激励成份,从而推动探究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探究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1)文献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方面,通过图书室、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途径,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借鉴。
(2)教育调查法
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量测试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践前、中、后的各种差距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前后差异进行系统对此进行研究。
(3)教育实验法
通过周密的、合理安排,根据课题的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或变换条件,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以便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课题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5、所谓案例是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指导教学过程。案例分析,可采用文档(备课笔记)分析、课堂实录分析、访谈测评分析等形式进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6、3— 2006、7)
第二阶段:分工实验阶段(2006、8—2008、8)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07、9  2008、8)
第四阶段:实验评估阶段(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