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作开题报告的研究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1:51
让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李朝霞 发表于 2007-3-26 20:52:00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不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并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错误”也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一动态生成的资源,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素材,使数学教学更精彩呢?

一、找准错误,寻找起点

学生错误是来源于学习活动的本身,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新知教学时,当学生有了错误,教师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下表是收集到的我市一年中每个季度雨天的统计数据。先把表填完整,再算一算这一年中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季度

合计

降雨天数

 

20

28

32

16

学生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一)(20+28+32+16)÷12=96÷12=8(天)

(二)(20+28+32+16)÷4=96÷4=24(天)

当看到这两种做法时,同学们纷纷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简单的一说而过,而是把有不同想法的同学分成两组,讨论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有错该怎样解决。

很快的这个问题在辩论中解决了。

生1:请你先告诉我这道题求的是什么?

生2:求平均每月降雨多少天。

生1: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2:一年有12个月。

生1:那你们除以4有什么道理?

(2组的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有些同学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我可以改正这个错误,除以4,再除以3就可以了。

生4:这样做有道理吗?(有不少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

生3:把总天数除以4,是求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因为每个季度有3个月,所以再除以3就等于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

生5:我还可以这样算:把总数除以3和4的积,也等于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

……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做法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组织学生精彩辩论,就会在争辩中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一举数得,抓住了精彩。

二、活用错误,激活创新

创新是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行动。而学生犯错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学生初步认识后。)

师:你们能用手上的纸折出吗?折好的同学请贴到黑板上。

(生1、生2折了,也跑了上来。教师及时发现了问题。)

师:折得多好。把你们折好的纸贴到最高处。

(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两张平均分成4份的纸片上。)

师:这表示什么?

生:(齐答)

师:表示什么?

生:把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再加一份呢?

生:就是。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加等于。

生:这样的3份是,4份是。

师:你们真棒。老师要求折,他们却折了,你们怎么看?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他们没听清老师的要求。”“他们挺聪明的。”……)

师:(问生1、生2)你们是怎么折出来的?

生1生2:随便折的。

师:想听听老师的评价吗?(想)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能创造性地学习。你们创造了今天没有学过的分数。

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们想创造吗?把你们“创造”的分数展示出来,大胆展示出来。

(学生折出,,……贴到黑板上。)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却“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们应该好好地感谢自己。

教学中,当学生错折了后,有的老师可能回温柔的提醒:“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是折。”然后学生意识到错了,急忙改正,于是皆大欢喜。而我却没有提示,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顺势教学,并让学生积极思考。原本的错误,现在却成了宝贵教学资源。肯定了学生是在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于是,学生想到了“加等于”,“这样的3份是,4份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收获的不止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遇到学生的错误,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不受缚于课前的教学设计,不轻易地浇灭学生探索的火苗,通过肯定的评价来强化学生创造的意识,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严谨,分享成功的欢乐。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

在教学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时,有这样一道题:“5千克60克=()千克”。解答该题时,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和教材上的是一样的,把5写在整数部分,把60克改写成0.06千克,合起来就是5.06千克。而有一个同学却改写成了“5千克60克=(5060)千克”。我们一看结果,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为了弄清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我就请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先把5千克改写成5000克,然后再把5000克和60克合起来……说到这儿,他迟疑了一下,:“老师,我知道错哪了,这里要求改写成千克,我把它改写成克了”。我本想让其他同学讨论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时那位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这道题可以继续作完,把5060克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就是5.06千克了!”从他激动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获得成功的快乐。多好的思路呀!

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设置“陷阱”,错中反思

当在学习中反复出错时,学生便会自己意识到“此路不同”,而后便会改变思维方法,柳暗花明。因此,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的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字,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又及时引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机遇,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让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要从正面看待学生的学习错误,要允许、认同、接纳和利用这些错误,让数学课堂在“出错”、“用错”“纠错”“诱错”的探究过程中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