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达瓦歌谣(盛世民族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3:42
达 拉(达斡尔族)《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06日   08 版)
莫力达瓦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东南角的嫩江西岸,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在方圆不足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比肩和睦的23个民族兄弟姐妹编织出了花团锦簇的繁荣。
只看旗首府尼尔基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知道了,这里路宽了,楼房多了,有休闲娱乐的公园广场了,连阳光都喜欢照在这样笔直宽阔的路,这样明窗亮瓦的楼,这样幽雅舒适的公园了。
伊兰广场绿莹莹的草坪旁,大大小小的孩子光脚蹦跳在卡通充气床上,有的孩子开着儿童沙滩越野车,有的脚蹬旱冰鞋,一起驰骋在光坦坦的大理石地面上。
我趴在窗台,从四楼的窗户就能看见这些孩子,他们大多都是没有入学的幼儿园小朋友,白天跟阿姨学儿歌学诗词,傍晚就拉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来这里玩耍嬉闹,再过一两年,他们就能有自己的课本了。
时运转换兮,政教维新;纳爷纳爷,弃弓就学校。这是传唱在莫力达瓦地区的歌谣。太阳暖暖地照亮了尼尔基的早晨,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走出楼门,涌向迎接他们的校门,不一会,从明亮的教室便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党和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免除学杂费以后,失学的孩子都回到了温馨的课堂。现在很多乡下的孩子来到尼尔基,沐浴在高质量言传身教的光环中,在党的殷切关怀下,幸福地成长。
当年,我母亲因为买不起书本,没有读完小学,却跟我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节衣缩食,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我们上学不在家时,是父亲在破旧的房子里为我母亲洗头洗脚洗衣裳,为我母亲铺开打着补丁的被褥。两年前,儿孙满堂的父亲过“金婚”时,看着一个个在改革开放以来学有所成的后代,在幸福的晚年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父母亲经常逛巴特罕公园,红彤彤的晚霞映落在有十二道弯木桥的人工湖上,印染了半边桥身,也映红了两位老人花白的两鬓,更显得眼前的景物怡人心扉。
我父亲倚在桥栏杆上说,以前这地方是浮着污垢的臭水沟,看那边,站在银花家窗前就能看见垃圾堆成了山,谁打从这走都捂着鼻子,现在都植上白桦和榆树了。银花是我二姑。站在旁边的母亲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眼睛往哪里看都是一片好看的美景,时候不早了,回去吧,孩子们一定又等我们吃晚饭了。
一抹晚霞躲进母亲脸上的皱纹里面,我把母亲被晚风吹乱的头发捋到了她的耳后。
每天清晨,一拨又一拨的退休干部和人民教师披着早霞来到这个公园,摆好稳健的姿势,开始舞蹈弄剑。有的缓缓地伸展手臂,拨开如轻纱般的晨雾,沉浸在太极的境界里。有的一只手臂上下荡伏,悠一阵,再猛地向上抛,几秒过后,球拍就成了一柄漏勺,优雅地往雾里一兜,便稳稳地接住了球。这群人里有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汉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虽然他们的五官各不相同,但脸上洋溢着那么多的安福与泰然,谱写着中华民族说不完的美好与和谐。
巴特罕公园不远处就有一座尼尔基大桥,大桥北边千步之遥便是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尼尔基水利枢纽,从堤坝流淌出清清的水流,在坝下蓄成一道水域。水域两旁的草甸散发出浓郁又温润的清香。下游的堤岸上总是坐着三三两两的钓鱼人,安逸地端着手中的鱼竿。用那首歌谣里唱的一句“登台垂钓兮,得草根;坐舟展网兮,获鲤鱼。纳爷纳爷,嗜啖新味度天年。”来描绘这样恬静的田园图是最好不过了。
莫力达瓦有一个“鱼鳖搭桥”的民间传说,相传达斡尔族的先祖萨吉哈尔迪汗带领兵马从图列恩哈达渡嫩江时,没有船只,是巡天之神让无数的鱼鳖浮成一座浮桥,迪汗和兵马才渡到了西岸。
过去出行的莫力达瓦人被嫩江拦截在此岸,岸上攒动的人越来越多,一艘渡轮才缓缓地靠过来,然后要一个小时才能达到另一岸,水量大时需要三四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时间都是有过的。有一次一个孕妇就把孩子生在了甲板上了。如今一座尼尔基大桥使天堑变成通途,莫力达瓦人出行方便了,一踩油门就到了对岸。对岸的菜农骑着自行车驮来没有施肥的菜,还有的开着小四轮车来。莫力达瓦人能吃到更多的绿色蔬菜了。
善良的鱼和鳖是否还在嫩江的水波里,看世代生活在嫩江岸边的中华儿女?它们看到我眼前的盛世,也会为各族同胞相濡以沫,互敬互爱而欣慰而欣喜,也会浮出脑袋,吹出一汩汩快乐的水泡吧。
尼尔基大桥两侧的灯亮了,把尼尔基这座古镇装扮得分外妩媚,一面鲜艳的国旗正高高飘扬在亮堂堂的灯下。
带着草香的新时代暖风轻轻吹来,莫力达瓦34万各族同胞从不同方位向国旗行深情又感恩的注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