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第11期-道德,请将下身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44:52

论语心得第11期-道德,请将下身段

里仁篇第四·十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后世宋明理学升级版的“义利之辨”的源头。孔老夫子明确表示,“君子做事情,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则只问是否有利可图。”除了君子和小人这两个称呼之外,他老人家没有用别的话来评价这两种做法的优劣。
 但在气势凶猛的宋明理学那里,“义利之辨”成了“人禽之别”。唯利是图的人不仅会被骂成“小人”,说不定还会被扣上“禽兽”的昵称。小人已经很惨了,在论语中,小人属于“第*三*类*人”或者“边*缘*人”,因为论语的归类是这样的:全世界的人,分为男人、女人和小人。其中女人与小人属于“难养”的。这就好像今天大学里的女博士们所遭受的待遇,全世界的人分为三类: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于是乎,君子和小人在道德上便完全对立起来,而且双方要么不见面,一见面就要PK,直到某人倒下直接嗝儿屁为止。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名义上的胜利者一直是“君子”们,他们手握“道德”利器,所向披靡,凡是和他们作对的,都被归入“小人”行列。如今,乾坤倒转,日月偷换,原先的“小人”们翻身做了主人,他们手握金钱利器,呼风唤雨,甚至被做成塑像供万人膜拜(马云先生),“君子”们只好干瞪眼。
 在进一步阐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微》。在很久很久以前,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只要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就可以拿着买人的发*票,到鲁国国库报销。有一次,穷孔老爷子的富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个鲁国人,回国后不要国家的报销。孔子听说后,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就再也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子路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子路在河里救起了一名落水者。那个人感激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老爷子听说了,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吕氏春秋》在讲完故事之后,说,“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这就是在夸孔老爷子,能够从很小的事情看到教化的深远影响。
 孔老爷子虽然年纪大,但是决没有宋明理学家们那么古板。他老人家的处世之道,对世道人心的了解,可以说完全尽得精髓而入了化境了。在《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中,有这么句话: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明明白白的批评古板的儒生们,虽然讲起礼义来一套一套接一套,但对人心理的了解,对人天然的欲望,却要么糊涂,要么装糊涂。因此,现在大家面红耳赤赤膊上阵所争夺的钱,在古“君子”口中,只好被称作“阿堵物”。
 孔老爷子没有把“利”看成敌人,虽然他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但他明白,真正的道德,是让人自然而然的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一般人做事情,出发点便是获得利益,或者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子贡的做法,把道德拔高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看似鲁国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但其实滑坡了。因为子贡的“先进典型”高高在上,如果我赎了人还去跟国家报销的话,我就会被人骂,于是我只好不赎人了。
 前段时间,某个*地*方*政*府准备给见义勇为的人发高额的奖金,结果被“卫道士”们一顿狂轰滥炸。在他们看来,仿佛见义勇为这样的英雄事迹,绝对不能和“肮脏”的金钱挂钩,认为如果是出自于钱的目的,这“义”便不纯粹了。殊不知,如果道德的标准太高,只会让天下人都自甘躲在道德下面,摇头望着道德之上的金光闪闪的英雄。但是在中国,这些闪亮夺目的英雄,要么悲情,要么寂寞,他们永远无法进入人间,感化万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太牛叉了,我们老百姓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