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第4期-孔子的“一贯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37:23

论语心得第4期-孔子的“一贯道”

里仁篇第四·十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一章,在论语中大大有名,不仅因为历来对它没有固定且权威的解释,而且还被盗版,成了一个民间宗教组织的名号。这个组织就叫“一贯道”。
 一贯道起源于明中期,盛行于清。大陆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就取缔了它。现如今,它在台湾相当有影响力,信徒达到80多万。不过,其实当年蒋介石以及台湾当局都曾取缔过,可惜水平有限,斩草不能除根。
 一贯道号称它的教义贯通了世界上的五大宗教,是绝对的真理。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这样的话,当然要坚决鄙视之,不过,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孔老夫子第一句话的意义。
 孔老夫子叫住弟子曾参,说,“小参啊,你知道吗,我讲的那些道,都是贯通一致的哦。”曾子很利落的回答“是”。孔老爷子特别满意,摸着大胡子走开了。其他的孔门中人立马围住曾子,问他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爷子讲的道,很简单的,就是忠和恕罢了。”
 朱熹说,“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这说的就是“一以贯之”,意思是,孔老圣人的学说,归结在一个道上,掌握了这个道,就懂了全盘的学问。那什么是忠和恕呢?“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说现代点,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这就叫做忠;自己不想踩到臭狗屎,所以管好自己家的狗,这就叫做恕。
 著名的南怀瑾先生,可能佛经读多了,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举了好多个佛家的例子,说孔老夫子和曾子在这里搞了一出行为艺术,类似于“拈花微笑”:孔老夫子懂了,摘了一朵花,沉默不语;曾参也懂了,露出欣欣然的微笑。但别人智商都不够,于是,曾子只好将这种高深的境界,用忠和恕两个字描述出来。这有点像《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至高无上的真理,没办法用语言说清楚;但硬是要搞清楚,怎么办?禅宗会告诉你,小子,要想明白,只能靠悟。这悟不是通过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能得到的,而是要“顿悟”。
 顿悟的一般情景如下:孤身一人,对着硬梆梆的山壁,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也不排泄,表情从平静到焦躁再到痛苦万分甚至扭曲到不成人形,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巴巴从山洞里跑出来,对着天空大喊,“天呐,我他妈怎么就是想不通!”这个时候,一枚熟透了的苹果掉在了他头上。他顾不得抚摸光秃秃的头顶,低头一看,然后极其happy的说,“我悟了!”
 这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也意外发生在了科学家牛顿身上。不过,孔老夫子并不打算教弟子们这种惨绝人寰的方法。曾子的回答,如实准确表达了孔夫子的意思,要“悟道”,就要去“行”,也就是要实践。在儒学中,实践永远占据着巨大的位置,它与“知”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知为体,行为用。知与行是一体的,要知,必须要行。孔老夫子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就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这个道,不是具体的知识,因此才能够通贯所有,泛应曲当。那如何行呢?曾子说,行就要把握住两个字,一个叫忠,一个叫恕。
 忠是内在,是品质和德行;恕是外在,是行为和方式。一个为体,一个为用。一个人的心,是你应对社会形形色色现象的本源;一个人在社会上左冲右突、工作挣钱娱乐消费,你做得好还是做得坏,做得高尚还是低贱,都是因为你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