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发源地__《草原之夜》与可克达拉半个世纪的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1:32
《草原之夜》与可克达拉半个世纪的传奇 发布日期:[10-05-29 09:22:23] 程煜 佘光辉 杨巍admin点击次数:[165 ]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来来来……”半个世纪以来,“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激励了无数军垦战士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拂去了无数人心头的阴霾和忧伤,让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是兵团屯垦史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半个世纪以来,“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被世人广为传唱,她诞生的故事也有许多版本。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可克达拉,记者对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真实地再现《草原之夜》诞生的过程,以及围绕着这首歌可克达拉发生着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58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政委并兼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邀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有机会去那里拍摄一部反映兵团战士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影片,并热情地向他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情况。不久后张加毅奉命要拍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以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片,很自然地把目光瞄准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经周折后,最终选定伊犁地区可克达拉农场(后改名为六十四团)作为拍摄地点。这里聚集着13个民族的兵团战士,他们的生活展示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团结的壮丽画卷。临行前,张加毅还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在谈到即将要拍的片子时,周恩来做了三点指示:第一,要歌颂兵团战士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第二,要很好地反映新疆多民族的亲密团结;第三,要反映中苏友好。

来到可克达拉农场,首先映入张加毅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火热的劳动场景:每天一大早,兵团战士们就手擎“八一”军旗,或骑着马,或坐着马拉爬犁子,或开着车以及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开进可克达拉草原,拖拉机和马拉犁不停地耕耘着,翻出大片沃土,马达的轰鸣声响彻云霄。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成群的牛羊在吃草。

如何才能使兵团战士的艰苦创业生活和大无畏革命精神得到内在、本质的真正反映,是张加毅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天吃过晚饭后,他拉上摄制组的青年作曲家田歌散步,走着走着,他们被眼前动人的画面吸引了:一抹晚霞斜倚在天边,丛丛芦苇在夕阳下泛着耀眼的光亮,远近各处有缕缕炊烟在袅袅升起,有一群年轻人正把打来的猎物架在篝火上烧烤着,有的小伙子弹奏着都它尔在轻声歌唱,有的战士横躺在架子车上休息……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张加毅的心弦,他心潮澎湃,灵感奔涌,随即掏出口袋里装着的一个旧信封仅用半个小时就写出了一首歌词。歌词就像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田歌看了后十分激动,只用了40分钟就谱好了曲,并当即拉起小提琴非常抒情地演唱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经过数月的努力,这部纪录片于1959年6月下旬顺利拍完。因为可克达拉维吾尔语为“绿色的原野”,摄制组给影片取名为《绿色的原野》。这首被命名为《草原之夜》的歌曲,也成为该片的主题歌。当年10月,在国庆10周年庆典活动中,《绿色的原野》作为献礼片在北京首映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国庆节后,周恩来亲自主持盛大宴会,为有关文艺创作人员庆功。席间,周恩来还举着酒杯来到张加毅面前,亲切地对他说:“祝贺你,张加毅同志,两年前你带着《移山填海》在国际电影节上露了脸。国庆10周年,《绿色的原野》又获得成功,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听。”随着该片在全国各地的公映,《草原之夜》迅速风靡神州。以前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边境小农场——可克达拉,也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然而,张加毅和他的《草原之夜》并没有因为得到周总理的赞扬而摆脱以后“运动”为其带来的厄运。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草原之夜》才彻底获得新生,并被纳入中国民族经典歌曲的宝库,与《天涯歌女》、《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紫竹调》、《敖包相会》、《茉莉花》、《蝴蝶泉边》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称为国乐精华之十大民歌。

|<< << < 1 2 3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