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缅怀钱学森 怀念一个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09:24
2009-11-05 08:48:48 来源:上海商报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既缺乏宏观战略眼光,同时又缺乏系统集成的思想,他们只不过是在各自的领域盲人摸象罢了。
作者:乔新生
钱学森先生的驾鹤西去,在知识界掀起了波澜。一些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感叹一代宗师的背影消失;一些人重温昔日的辉煌,赞叹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些人秉承科学精神,对他所处的时代进行全面回顾和反思。当然,也有一些人借古讽今,对中国浮躁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还有一些人念念不忘特殊历史时期,这位科学家关于“亩产万斤”的论断,希望以此来提醒那些可能名垂青史的科学家们,不要头脑发热,忘记了自己的本份。
这些广泛而又热烈的讨论,恰恰证明中国正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盲目崇拜大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怀,缅怀这位科学巨人。
钱学森先生年轻时代虽然战乱频仍,但由于生活在学术气氛浓厚的校园,自身并没有受到磨难。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由于天赋异禀,成绩优异,所以很受器重,成为美国政府军事计划的参与者。按照常人的生活轨迹,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单纯的科学家。可是,看到祖国惨遭蹂躏,他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是他的幸运,也是共和国的幸运。
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成功具有多重因素。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的每一项科学研究计划都具有前瞻性。而恰恰是这种独一无二的超前思维,使他赢得了身后名。回到祖国之后,面临科学沙漠,他从培养科学人才开始,逐渐地聚集了一批对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正是依靠这些理想主义者,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开始了世界上最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每当科学研究面临困难,他总是能从大处着手及时地化解危机。根据火箭研发团队成员回忆,在火箭点火升空的瞬间,出现了巨大的“扰动”。不少人认为这将影响火箭发射,甚至会出现重大失误。可是,钱学森大胆决策,按期发射。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勇敢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换句话说,他和那些谨小慎微的科学家不同,在学术面前充满自信。他对自己所涉及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判断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他能始终处在科学的前沿,并且无往而不胜。
钱学森的成功,不仅仅是举重若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不仅仅是专注于战略思维,而把大量的研究工作留给后人。他不仅确立了远大目标,而且建立了实现战略目标的科学系统,并且依靠制度驱动系统前行。他是一个战略大师,是一个系统专家,是一个标准的制定者,也是一个充满组织智慧的伟大学者。
缅怀这样一个科学大师,我们不能不对当今中国大师的泛滥表示忧虑。所谓大师,不仅仅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他还应该为学科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学术研究找到新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恰恰是那些被公众所批评的学者,才有资格被称之为大师,而那些被自己的学生簇拥,在学术讲坛上呼风唤雨的所谓专家教授,只不过是一群碌碌无为的应声虫而已。
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科学家应该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矛盾,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大师应该像钱学森那样,面对棘手问题,不仅能找到突围的方式,而且善于整合资源,以集成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既缺乏宏观战略眼光,同时又缺乏系统集成的思想,他们只不过是在各自的领域盲人摸象罢了。
怀念这样一位科学的领导人,实际上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一个把科学当作唯一追求的目标,无论外部条件多么艰苦,矢志不移,努力奋斗的科学工作者。回过头来看一看现在的学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无能归咎于社会,为自己的急功近利寻找各种借口。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研条件,他们掌握着世界最多的科研经费,他们像政治家一样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可是,他们从来都不曾想到,自己应该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他们面对公众强烈质疑,不是反躬自问,而是争取更好的待遇。部分教育科研领导者受到这些科学家们的蛊惑,匆匆忙忙制定了各种各样规模庞大的科学研究计划,把大笔的经费交给这些碌碌无为的科学家。现在中国少数人拥有绝大多数的科研经费,这些人就像企业的老板一样,通过批发项目,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贵。甚至还有一些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利用科研经费买官卖官。他们把科学研究当作敲门砖,在社会上招摇撞骗。这样的科学工作者能够带领中国走出科学的沼泽吗?
 
钱学森的精神遗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高瞻远瞩;在政治的漩涡中闲庭信步;在物质利诱之下不动声色;在喧嚣的社会耐得住寂寞。假如我们只是看到他在科学领域的丰功伟绩,或者看到他在政治困难时期左右逢源,而没有看到他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热忱,以及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所表现出来的冷静,那么,就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把他的精神当作遗产继承。
当代中国的学者,最缺少的就是反求诸己的精神。中国学者在批判他人的同时,缺乏最起码的反省意识。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从来都不理解他人或者社会。这是一群在特殊的历史年代被抛弃之后、在改革开放时期重新被寄予厚望的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焦躁形态。假如不能深刻地批判自己,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钱学森,也无法取得他那样的成就。 (本文来源:上海商报 )
关于乔新生钱学森 的
乔新生:金融决策首先是民主问题 2009/10/28乔新生:程序正义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2009/09/02乔新生: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及时 2009/08/05乔新生:执法机关要树立程序正义观念 2009/07/24乔新生:从南京车祸案看我国刑法的完善 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