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夜曲--名曲《草原之夜》传奇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20:33

东方小夜曲--名曲《草原之夜》传奇故事

来源:兵团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08-01-08 点击次数:21

 

作者在可克达拉迎宾门楼前。

这里每年过往游客有30多万人次,风情园目前投资近400万元的规模,还满足不了接待需求。是一首歌、一个人,以其动人的描写,真情的呼唤,优美的旋律,感召来了无数热爱风情的动情者。他是谁?用什么魔力?

在世界名曲的原创地上建设的草原之夜风情园,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涵,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草原之夜的精典文化。每年春夏两季,奔着这首《 草原之夜》世界名曲的游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当你游览、阅读完风情园的所有内容后,在感受震憾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她是以《草原之夜》为背景、凝聚西域草原文化历史的一个博大精深的高品位人文景区。

他有一支歌——迷人的旋律飘近50年时光,从中国萦绕于巴黎、伦敦、纽约,以及世界音乐之都维也那……这支歌就是有“东方小夜曲”美誉的《草原之夜》。

他还有一支歌一神奇的旋律在拓荒者的汗珠中洇开江南的湖光山色,令新疆人自豪地高歌:《边疆处处赛江南》。

他有无数支歌——丰富的旋律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闪耀着岁月的风貌,为几代人提供了精神乳汁。

他就是在中外乐坛享有声誉、为新疆人民熟识和热爱的著名作曲家——田歌。

这首被人们称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近50年来不知唱醉了多少人。其第一段歌词具有一种寂寞、凄凉的感觉;而第二段则抒发了激动兴奋之情,两段歌词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可达拉改变地区的建设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这首歌以他特殊的艺术魅力,被几代数千万听众所喜爱,几代歌唱家所传唱,近50年而经久不衰,实属不易,人们不仅想知道:这首歌最早是从那里唱出来的呢?和这首歌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它原是一首电影插曲

初春冰雪消融,大地复苏。3年前,我们来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原副团长离休干部董志刚的家。这位近80岁高龄的白发老人 ,尽管鬓发花白,却仍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道明来意后,董老便兴致勃勃地谈起往事。

“《草原之夜》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一首插曲。”董老这样告诉我们。

董老说,八一电影制片厂受周总理、王震将军的指示,拍一部反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影片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著名记录片导演张加毅带领摄制组来到我们可克达拉农场,拍摄大型纪录片。 可克达拉,在维吾尔族语中是“绿色的原野”的 意思 ,于是这部纪录片定名为《绿色的原野》。由导演亲张加毅亲自写词与作曲家田歌先生创作了主题曲《草原之夜》。1959年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摄制组,从北京来到可克达拉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的前身)。他当时任农场宣教股股张,李庚友政委让他负责制组的接待工作,积极配合拍好影片。为拍摄国庆10周年献礼片八一电影制片厂一行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计划拍摄一部纪录片,反映广大军垦战士屯垦戍边、扎根边疆,把荒漠变成米粮川的动人事迹。当时,八一厂连一个完整的剧本也没有,完全让摄制组“就地取材”,现编现导现拍。摄制组首先在兵团政治部“按图索骥”,张导演随手翻开农四师政治部出版的《从中原到边疆》一书,当看到《霍尔果斯河畔的友谊》这篇文章时 ,顿时眼睛一亮,觉得其中有戏。他和摄制组的同仁们一商量,大家一致赞同,于是直扑伊犁,来到可克达拉农场。

《草原之夜》在拍摄中

张加毅导演多才多艺,集编、导于一身,他的计划是边写边拍,边拍边改,影片拍摄前,他手头只有一个很简单得拍摄提纲。1959年4 月,摄制组在可克达拉草原上安营扎寨,影片正式开拍。

董老回忆说,当时摄制组的帐篷就搭在现在六十四团场招待所地那块地盘上。为了支持拍好这部影片,农场唯一的一台90马力的小发电机专供摄制组使用。有一次,农场竟派出500多人为拍摄电影服务,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农场这样全力协助的确也很不容易。在饮食上农场对摄制组 人员照顾得十分周到,专门抽调了农场烹调技艺最高的李孟昌师傅来亲自掌厨。

董老还讲了影片中几个场面的拍摄情况。如影片一开始,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正值分娩,一声啼哭划破天空,婴儿平安来到人间,婴儿的父亲激动而又深情地指着屋外的绿色原野对婴儿母亲说:“就起名叫‘可克达拉’吧!”这时推出片名 —— 《绿色的原野》,音乐声随之缓缓扬起。为此,张导演专门挑选了一位面目姣好的很上镜头的维吾尔族已婚妇女。

影片中,还有一个在地窝子里举行婚礼的场面。拍摄是需要把炉火也摄入镜头,农场基建队专门派来了两个战士,但他们只会打汉族灶,还是董老亲自打了个民族灶,张导兴奋地拍着董老的肩膀说:“看不出董股长还真有两下子!”

农场的副政委阿吉尤夫同志,对拍电影非常感兴趣,也愿意上镜头,因此,影片中不少画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

农场有些小伙子更有意思,在拍马拉犁开垦荒地镜头时,那些赶马的小伙子们不住地盯着摄影机,感到很是新鲜,这样怎么拍呢?急得摄影师不断地喊叫,但是依然无济于事。那一次,张导演沮丧地说:“价值600元钱的胶片报废了”。

摄制组的年轻人也好奇。分管道具的小杨一直想找匹马骑着在绿色的原野上撒撒野,过一下骑马瘾。有一回,他把栓在农场机关办公室门前的一匹马骑跑了,害得马主人,一位来农场办事的霍城县的同志担心,着急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还长去农场9连附近芦苇湖打野鸭子,张导演是个神枪手,命中率很高。

电影从4月份拍到8月中旬,这期间,摄制组还去了原苏联拍了一些镜头。那里的人很好客,拿出了“伏特加”和“土豆烧牛肉”盛情款待,有顿饭居然连说带唱吃了9个小时。归国时,他们还带回了一些礼物,“电影明星”副政委阿吉尤夫同志得了一部电话和一些玉米种子。

《草原之夜》在旧信封上一气呵成

《草原之夜》歌词是张加毅中校写的,曲子是著名作曲家田歌谱的。

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献礼,1995年6月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又一次来到新疆,来到兵团,来到可克达拉。田歌这次是应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田歌音乐艺术片——《可克达拉的歌声》。6月10日,他随摄制组回到了阔别36年的伊犁河谷,回到了时时魂萦梦绕的可克达拉农场。我们有幸见到了田老,但问起他 《草原之夜》的创作渊源时,他显得异常地激动和兴奋。

1959年初春,田歌随张加毅导演摄制组来到我国西部边境的农场可克达拉。当时拍摄接近尾声时,张导想在影片中加入一支优美的插曲,以营造边塞草原的抒情氛围。傍晚,张导和田歌漫步在无垠的荒原上,油画般美丽的远山和草地,勾起了他们无限的情思和遐想。张导灵感突发,顺手从衣袋里摸出一个旧信封,不一会儿,一首八句歌词就写成了。田歌接过写在旧信封上的歌词,目光一下被拉直了,心在狂跳,就势落坐在可克达拉荒原的土墩上。他的笔像匹难驾驭的烈马,嘶鸣、打旋、蹦跳、腾跃、飞驰,马蹄溅起跳荡的音符,秀尾曳着旋律的流韵;当思想的神驹踏上最后一抹殒落的夕晖,一首风靡世界的歌便诞生在中国西陲的可克达拉荒原上。驰名中外的《草原之夜》就这样奇迹般地诞生了,可克达拉也从此名扬天下。这首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著名作品,后来编入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材,199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国际音乐教材。

纪录片还是故事片?

《绿色的原野》拍出后,在可克达拉农场试演,张加毅导演和董志刚股长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张导说他拍的是一部纪录片。董股长说是故事片,“如果说是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些地方于实际太不符!”1957年夏,原苏联老大哥给我们让水,使农场地处红卡子的5连几千亩农田收益,那时旱情的确是严重,可是在影片中,土地裂了几公分的口子,表现得也太玄乎了吧!

张导说,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董股长振振有词,那么,为什么要去吐鲁番拍丰收的大西瓜,到农七师拍拖拉机犁地、“康拜因”收割的大场面,当时我们场的办公大楼还没有竣工,影片上出现的办公大楼是在石河子拍的。这些都是可克达拉农场没有的,说是纪录片,这又作何解释呢!

张加毅导演没有解释。看来,这位后来拍过《向毛主席汇报》等优秀纪录片的颇具才华的艺术家,也有一些难言之隐。

不管怎么说,《绿色的原野》拍出后,半个世纪来,可克达拉随着歌曲在祖国各地被人们广为传诵,同时也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如今,也在世界名曲的原创地上也建起了草原之夜风情园。

董老回忆说,《绿色的原野》在全国各地上映之后,雪片一样的信件向可克达拉农场飞来,大多是要求前来参加农场建设的青年学生,当时都来不及回信,影片中的插曲《草原之夜》里有句“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瞧,信还没等你写好,人家远方的姑娘已主动吧滚烫的信写给咱了,这电影的宣传作用可真大!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五、六十年代进疆的军垦战士和支边青年,就是唱着田歌的歌登上西去的列车,加入到屯垦戍边的行列中来的。究竟有多少热血青年,是看了影片《绿色的原野》,听了《草原之夜》之后,毅然报名前来支援边疆的,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草原之夜》的第一段歌词具有一种寂寞、凄凉的感觉;而第二段歌词唱道:“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传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则抒发了激动兴奋之情,两段歌词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可达拉改变地区的建设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乐观信念。那么现在的可达拉改(新疆兵团六十四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走进可达拉改(新疆兵团六十四团) 团部,展现给你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街道宽,景色美,楼房新。日新月异的小城镇建设向世人展示,六十四团正步入一个“美丽的新时代”。

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团场小城镇。近 2年,团场共投资 1500万元,建筑各式楼房面积达 3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商住楼可容纳200余经商户。六十四团党委“筑城兴商”的新思路由此展开。

小城镇建设带动了饮食、运输、建材、商业、加工业的发展。目前,该团已有运输户78户,个体商业、服务业、饮食业、修理业、加工业等个体经营网点144个,社会商品零售额和生产资料批发额已达 3150万元。楼房的投入使用,使相关的服务行业扩大了服务范围,如给水、供热、电力、通信等。

夜晚,当您在六十四团极目远眺,会被一片灯光辉煌下的繁忙景象所吸引。建筑工人们正在为该团小城镇建设的早日竣工而快马加鞭、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号子的吼声汇成一部工地建设交响曲,高亢、雄浑!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项总投资15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工程已近尾声。小城镇建设项目包括:创建1个总面积为 4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2个休闲公园。广场建成后,可供团场举办大型集会和开展文体活动使用。

修建一批楼房,其中 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宫、 1800平方米的幼儿园教学楼、7栋职工住宅楼和3栋个体商业楼。届时,77团各类楼房已达 25栋,可明显改造职工居住条件和文化生活环境。

团部重点修建的长 2428米,宽26米的可达拉改主街道,已经竣工,道路两侧设有人行道,绿化带,立有 108个帆船式路灯,道路两边是两排广告灯箱。夜幕降临,高架灯、路灯及广告灯箱全部打开,一派火树银花的动人美景,就会使你尽收眼底。

为美化环境,团场真下了大力气,拆除了旧房,将昔日一片林地改造成绿地、丛林、亭台水榭为一体的职工休闲花园,人工湖、画廊、塑像;嬉戏的孩童、健身的老人、漫步的恋人.....公园内小景观、山水、绿地融为一体,巧夺天工。在团部的大街道上,一下让人视野开阔起来,各条小街纵横交错,林间小道错落有致,楼丛矗立,路灯成排,绿树成行,绿草如荫,花满街头。

春夏时节,在鲜花绿地,老人、青年、孩童载歌载舞,露天舞会、演唱会,好戏连台;文化广场,老人习武练剑,青年人举办演出。此景此情,竟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偏远的农牧团场,一位离休的老军垦说:“我等了四十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草原上传来了改革的春风,可克达拉终于改变了模样。”

昔日的野草、荆刺、丛莽、地窝子,一月二两油,包谷面定量的艰苦年代,将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