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校训为何雷同?(中国青年报 2007-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1:16
双城记
校训为何雷同?
2007-08-08
梁子民 毕文昌
梁: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
毕:制定校训,是中西方大学的通则。一般来说,校训是选择一句最能代表学校理想追求的格言类警句,用以激励师生体现学校的个性和风格。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梁:校训雷同现象,表面看来是一个格言警句的选择问题,但实质却是一个文化问题。雷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一和不能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校训中有一句话也是相同的,但这并不影响两校各自的风格。为什么现在大学校训雷同?道理其实不复杂,因为如今的大学只有一个模式,虽然学校有大小的不同、文理的差异,但现在的大学从制度和管理模式上,在教学理念方面,完全相同。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出有独特风格的大学本来就很难,要找出大学在制定校训上的独立思路就更不可能。
毕:校训的选择映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和自由气息。中国老大学的校训,通常来自于中国文化的经典,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大体在“十三经”以内。因为中国老大学的体制是国立与私立并存(私立概念中包括教会大学),所以在校训的选择上比较自由,通常是校长或者找一个学校公认的文化领袖来确定校训,特别是私立大学中,许多校训就是一个人说了算。中国老大学的校歌一般都是个人作词,而新大学一般是集体作词。重集体轻个人,凡事都要办公商量,必然导致个性的丧失。因为垄断性的公立大学一统天下,自由选择的风格很难保持,反映在校训上就是简单、雷同。
梁:凡保持校史连续性的大学,现在都沿用老校训,像清华、厦大等。但因为后来中国大学经历过院系调整(包括近年的合并),一些大学消失了,校训也就需要重新制定。加上强调一统的意识过于强烈,使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文化影响,很难在校训中体现。
毕:现在我们注意到的是校训的雷同,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当下中国大学中更多的雷同现象,或者说中国现在的大学完全就是一个模式。决定大学不同风格的文化基础是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基础,大学很难有独特风格,就是原来有独特风格的大学,也很难把这种风格保持下去。现在我们能看出中国名校各自独特的风格吗?一般说来很难。北大和清华有什么区别?除了清华的理工科远重于北大外,还有什么不同呢?管理学校的模式完全以教育部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大学自身的传统自然独木难支。
梁:中国老大学在管理方面,也受教育部的控制,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但因为大学自身有教授治校的意识,大学同时也认可教育独立的理念,所以各大学都很好地保持了各自的传统。有一年西南联大接到教育部命令,让他们统一教材。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马上呈文予以说明,理由是当时三校有各自的教学传统,教授也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学习惯,没有必要统一教材。教育部虽然有管理各级高校的权力,但在事实上,在处理具体的分歧上大多能够达成妥协,各大学照样能够保持各自的风格。我们现在看中国老大学的校史就会发现,凡好的大学、好的校长,都能从各自学校的实际出发,很好地维护和延续各自办学的传统。
梁子民 毕文昌:校训为何雷同?(中国青年报 2007-8-8)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 梁子民 毕文昌:图书奢靡之风的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8-22) 梁子民/毕文昌:中国当代作家为何如此不谦虚(中国青年报 2007-1-10) 梁子民 毕文昌:国家图书馆的明智之举(中国青年报 2008-10-8) 梁子民 毕文昌:谁领风骚(中国青年报 2009-4-8) 梁子民 毕文昌:国家图书馆的明智之举(中国青年报 2008-10-8) 梁子民 毕文昌:文化领袖为何缺位(中国青年报 2008-1-16)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中国青年报 2007-3-21)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毕文昌:纪念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中国青年报 2007-10-31) 梁子民 毕文昌:谁和谁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7-5-30) 梁子民 毕文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细节(中国青年报 2007-6-13) 梁子民 毕文昌:好习惯回来了(中国青年报 2007-6-29)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中国青年报 2007-9-5)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市场与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青年报 2007-9-26)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