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4:52
双城记
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
2007-07-18
梁子民 毕文昌
梁:最近,北大、清华发生了门票风波。有公司对前来参观的旅游团强行收费,引起舆论哗然。最终校方出面,表明了免费参观的态度。
毕:免费参观是对的。如果允许公司卖票,将会造成不良影响。道理很简单,北大、清华,都是国立大学。国立大学具有公益性质,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而国家财政开支,又来自全体纳税人。全国纳税人供养了国立大学,国立大学当然有向全国纳税人开放的义务。如果北大、清华都卖门票,其他大学怎么办?是不是也要卖门票?
梁:北大、清华是中国最有名的两所大学。各地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利用暑假、寒假,不远千里,前来参观,这是一种对教育的向往,甚至有某种朝圣的意味。校方应当珍惜参观者的感情。即使给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增加了一些难度,也不能伤害这种美好的感情。名牌大学,需要教学科研实力的积累,也需要人气的聚集,绝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毕:我参观过一些国外的大学,除了少数军事院校,一般都是不设门岗的。许多大学连围墙都没有。美国的名牌大学,多是私立大学,也欢迎本国和外国客人免费参观。有的私立大学还向当地中学免费开放一些课程,欢迎选修,并且向公众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因为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要靠社会捐助,所以特别注意树立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形象。私立大学尚且如此,何况公立大学?
梁:不光是大学,还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场,乃至政府、议会向公众免费开放,都是发达国家常见的做法,这才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他们的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正是靠这些积累起来的。
毕:北京大学所在的燕园,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都是近代中国的文化遗产。校园不只属于学校,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公器。
梁:不光这两所大学,还有许多大学的校园都是近代文化遗产。比如原辅仁大学校园,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部分,是一座很美的历史建筑。不久前有位外地朋友想进去参观一下,留个影,却被门卫拦在门外,说没有业务往来,不让进门。这比卖门票的做法更让人失望。
毕:近些年,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看中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把自己管辖的名胜古迹,当成小团体的生财之道。我不赞成大学卖门票,但不反对一些名胜古迹,通过卖门票的方式,获得正当的管理维护费用。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风景名胜,已经被地方政府当成摇钱树,门票上涨太快,价格过高,远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器私用,背离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败坏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人们不能不追问,门票的收入由谁支配,用于何处。
梁:名胜古迹的门票价格,由政府物价部门管理。地方总有涨价的冲动,国家物价部门只好被动地应付。公众的意见,缺少表达的渠道,在决策中难以参与博弈过程,其结果便是民意的缺位。这种格局,应当考虑怎么扭转了。
毕:历史建筑无疑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对于本国人来说,如果处处要收费是伤害老百姓对国家感情的。现在问题是多数历史建筑,因为在时代转换时简单充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题。如今这些历史建筑多为国家机关占有,而中国的国家机关,现在一般来说还是警备森严之处。从国家行政安全方面考虑,许多历史建筑要都让人来参观,确实也有问题,比如安全、保护等方面。对政府来说,我以为对于那些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建筑,现在确实面临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间的矛盾,政府应当考虑在这些方面适当做一些调整,最好能把那些占据历史建筑的单位置换出来。
梁:当然这有相当难度,但政府应当有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各地公园基本不收费了,因为政府有了公益事业的概念。对大学来说,无限制让人参观,肯定加大了管理成本,但学校也要树立公益的观念。大学其实应当想通,让更多的人来参观,对自身还是好处多。比如厦门大学本身就是一处风景,参观者和校园环境共同构成另外一道景观,让学生还增加一些自豪感。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从周老虎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8-7-9) 梁子民 毕文昌:从周老虎说起/ 中国青年报 :: 科学?自然?社会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公立大学应当降低学费(中国青年报 2009-2-18)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 梁子民 毕文昌:图书奢靡之风的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8-22) 梁子民 毕文昌:市场与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青年报 2007-9-26)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梁子民 毕文昌:“延安研究”的新收获(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梁子民 毕文昌:史料应用的道德(中国青年报 2007-11-28) 梁子民 毕文昌:星星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07-12-5)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梁子民 毕文昌:关于蒋介石日记的使用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8-7-2) 梁子民 毕文昌:不以成败论英雄(中国青年报 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