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谁和谁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7-5-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14:16
双城记
谁和谁接轨
2007-05-30
梁子民 毕文昌
梁:不久前,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宣布对38个一年级MBA学生舞弊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9名学生开除,15名学生停学一年,10名学生这门课记为零分,4名学生无罪。据说,这不但是该学院30多年来最大的丑闻,也是北美商学院10年来绝无仅有的学生舞弊案。事情的起因是今年3月初,有一门决策模型必修课,学生可以把考试题带回家做,但要求独自完成。评卷时,教授发现不少答案惊人地相似。虽然证据明显,却没有人承认抄袭行为。抵赖迫使教授把平时的作业调出来,发现了更多的作弊证据。证据确凿,在教授的严厉讯问下,学生们终于承认他们曾聚在一起,互相抄袭。调查委员会对学生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质询,在4月中旬提出起诉。4月28日,校方通过电子邮件向所有商学院学生宣布了庭审结果。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中国。
毕:我对这件事并不吃惊。去年12月6日,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博士生陈静,往副教授戴晖辉的邮箱里投了1万元港币,想索要期终考试的试题和答案。戴晖辉向香港廉政公署举报,并配合警方将陈静抓获。在法庭上,辩护律师以陈静不熟悉香港法律为由,请求谅解,但法官认为,这不能成为犯罪的借口。结果是判处徒刑6个月。陈静同样来自中国内地。
梁:这两件事,看起来是孤立的个案,其实有着共同的背景,他们都是当今中国世风日下的产物。中国的大学,本来是钻研学问的净土。寒窗苦读,学有所成,是学子必由的正路。现在,许多大学的风气早就不是这样了,而是成了名利买卖的市场。文凭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商品,用什么方法获得最容易,就用什么方法,走什么途径投入少,就走什么途径。不论是杜克大学那些MBA,还是香港大学的女博士,说白了,不过是把大陆猎取文凭的捷径延伸到海外,用错了地方,才碰了大钉子。
毕:的确,我们这边的校园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雇用枪手,拼凑抄袭,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不但学生不以为耻,老师也管不胜管,防不胜防。况且,有些教师的道德底线早已失守,他们炮制研究成果,获取学术名利的手段,也并不比学生更高尚。己不正何以正人?这种趋势,早已引起正直人士的担忧,奋起揭露者有之,大声疾呼者有之,但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是,美国和香港的大学,基本的秩序很坚固,这边走惯了的旁门左道,到那边不灵了。
梁:岂止是不灵?美国舆论认为对他们处理太轻了,受处分的中国留学生却跑到院长办公厅门口静坐示威。有一名中国学生还散发传单:停学?开除?我们花钱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对香港大学的戴晖辉副教授,也有中国网民骂他“落井下石”、“陷害学生”。海内海外的游戏规则和伦理底线,差距真是越来越大了。
毕:像陈静这样的行为,在香港是天大的新闻。但在我们这边,教师和学生之间,各种交易却是公开的秘密,请客吃饭送礼是常态,甚至还有性交易。
梁:中国大学有问题,但不全是大学的问题。社会上流行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大学何以杜绝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官场风气处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强势一端,整个社会风气决定了大学风气。
毕:海内海外学风的巨大反差,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谁和谁接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主导倾向是向国际接轨。现在,有人觉得,中国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有资格说不了,所以不是中国应当向国际接轨,而是应当国际向中国接轨。我当然希望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但是,在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上,我觉得,还是应当老老实实地倡导中国向国际接轨,向世界主流文明接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国际社会的公开透明廉洁公正的规则向中国的潜规则靠拢,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梁:中国大学的学风或者说校风,已越来越成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制度变革方面对此问题痛下决心,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国家的知识精英,如果在早年的教育中没有养成人类文明的基本习惯,最后会给国家造成极大损失。教育的失败,通常要经过一个相当的周期才显现出来。今天中国科学文化不能健全发展,大师难以出现,其实是以往教育的结果,不过因为我们极少从制度的根源反思,有时候会以为只是现在社会风气的结果。
梁子民 毕文昌:谁和谁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7-5-30) 梁子民 毕文昌:谁和谁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7-5-30)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谁领风骚(中国青年报 2009-4-8) 梁子民 毕文昌: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中国青年报 2007-9-5) 梁子民 毕文昌:星星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07-12-5) 梁子民 毕文昌: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中国青年报 2007-9-5) 梁子民 毕文昌:被遗忘的国士和残缺的历史图景(中国青年报 2008-5-14)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领导者需要自信和定力(中国青年报 2009-1-14) 梁子民 毕文昌:《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中国青年报 2009-2-4) 梁子民 毕文昌:《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中国青年报 2009-2-4) 梁子民/毕文昌:中国当代作家为何如此不谦虚(中国青年报 2007-1-10)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中国青年报 2007-3-21)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毕文昌:纪念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中国青年报 2007-10-31) 梁子民 毕文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细节(中国青年报 2007-6-13) 梁子民 毕文昌:好习惯回来了(中国青年报 2007-6-29)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校训为何雷同?(中国青年报 2007-8-8)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