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中国青年报 2007-3-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6:43
双城记
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
2007-03-21
梁子民 毕文昌
梁:春节期间,铁路拥挤,一票难求。自驾车的拼车问题又引起了争论。所谓拼车,就是几个人商量,乘一辆车到同一目的地,大家分摊费用。现在汽油比较贵,高速公路的收费也不低,如果一辆轿车坐一两个人,费用比火车高得多,坐四五个人,费用和火车就比较接近了。
毕:这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有什么可争议的呢?
梁:管理部门认为,车主自驾车,家庭成员或亲友乘坐,没有问题。但原本不相识的人一起拼车,给车主分摊了部分费用,就成了非法经营行为。
毕:其实,拼车是不是经营行为,并不难划分其中的界限。经营的目的是盈利。车主没有盈利,只是让别人分摊一些汽油费、过路费,有何不可?如果只允许免费搭顺风车,谁还欢迎别人拼车,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梁:一辆轿车,一个人也是乘,四五个人也是乘,多运送几个人,经济上当然比较合算。更重要的是,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公共利益。在美国一些地方,车内乘坐多人才有资格进快车道。在新加坡,轿车内人太少,有些路不准通过。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鼓励车辆多载人。车在路上行驶,要占用路面,每辆车载的人多了,路上的车就少了。
毕:现在城市提倡公交优先,也是这个道理。北京最近对持卡乘坐公交车实行4折优惠,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表面上看,公交公司赔了,财政要贴钱。其实,背后有一笔大账:人们优先选择公交,就能缓解堵车压力,这样比起多修路来,还是少花钱。况且,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如果每人都开私车出行,修多少路也解决不了堵车的难题。
梁:更大的道理是环境保护。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加剧,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降低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让人和环境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地球的最高准则。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压力更大,环境欠账更多,改变不环保的陋习更难。我们的公共政策选择,都应当服从人与环境和谐的最高准则。面对这个准则,所有部门规定都要受到检验,符合的应当坚持,不符合的应当修改。
毕:拼车的事,交通管理部门其实也限制不了。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公共管理部门,遇事往往首先考虑本身的权力是扩张还是收缩,并不考虑更大的公共利益,尤其是环境保护。
梁:爱护环境不光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一切公共权力应当履行的职责。如果掌握公共权力的部门不爱护环境,甚至带头伤害环境,能够树立全社会爱护环境的价值导向吗?
毕:说到这里,可以讨论的问题就更多了。这些年,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争相盖豪华办公楼,政府前面建大广场,一方面耗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另一方面过度占用了土地资源。目前还没有人从环境的角度反思这种风气。
梁:除了政府机构,还有垄断行业,问题也不少。环保专家提倡“夏26,冬18”,就是说,在夏天需要降温冬天需要取暖的场所,夏天不要低于26摄氏度,冬天不要高于18摄氏度。可是,我去北京各个国有银行的储蓄所,发现他们都是倒过来,夏天把空调开到十几摄氏度,冬天把空调开到二十几摄氏度,里面的员工夏天比冬天穿得还多。我在储蓄所,往往是夏天冷得受不了,冬天热得呆不住。一般顾客也未必感到舒服。这已经不是为了给顾客创造适宜的环境,而是强势部门对自己办公条件优越的一种炫耀。它不只是提高了管理费用,而且耗费了能源,伤害了环境。
毕:如果是个人和家庭,怎么使用空调,喜欢调到多少度,我觉得还是个人的环境意识和伦理问题。对于政府部门和银行这样的公共行业,就应当受到公共舆论的监督。“夏26,冬18”对百姓是提倡的问题,而公共部门则有执行的义务。这样,中国环境的改善才有希望。
梁:我们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思路,有时候非常奇怪。比如提倡计划生育,但早些年单位分配房子时,明确规定未婚者没有资格,逻辑是你一个人住集体宿舍就可以了。结果是不少单位分房子时,为了利益,搞出许多假婚姻。制定政策的人不去考虑,单身其实对计划生育的贡献是很大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的压力,他们至少应该和已婚者在享受公共福利方面有同等的权利。这些现象说明,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符合社会正义,不能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不考虑公共利益,更不能只看眼前的那一点利益,要考虑长远。
梁子民 毕文昌: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中国青年报 2007-3-21) 梁子民 毕文昌:提倡大学校长关注公共政策(中国青年报 2009-4-15) 梁子民 毕文昌: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中国青年报 2007-9-5) 梁子民 毕文昌:市场与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青年报 2007-9-26) 梁子民 毕文昌:削减官车与生态文明(中国青年报 2007-10-24) 梁子民 毕文昌:削减官车与生态文明(中国青年报 2007-10-24) 梁子民 毕文昌: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中国青年报 2007-9-5) 梁子民 毕文昌:升学与移民(中国青年报 2008-1-23) 梁子民 毕文昌:明引与暗袭(中国青年报 2008-11-5)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排名是种娱乐行为(中国青年报 2009-1-21) 梁子民/毕文昌:中国当代作家为何如此不谦虚(中国青年报 2007-1-10)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毕文昌:纪念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中国青年报 2007-10-31) 梁子民 毕文昌:谁和谁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7-5-30) 梁子民 毕文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细节(中国青年报 2007-6-13) 梁子民 毕文昌:好习惯回来了(中国青年报 2007-6-29)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校训为何雷同?(中国青年报 2007-8-8)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