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能力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9:23
再谈能力圈 [原创 2010-09-15 11:02:57]  

最近遇到业内优秀的同行。探讨两方面的问题,受启发。

 

一个同行,在今年的收益率相当不错,大资金能有30%多的收益率已经很好。虽然有牛人、猛人说今年抓住了多少多少翻番的股票,通常可信度有限。因为大资金毕竟不可能只买一个股票,并且很多时候那些很猛的股票,流通量都有限。今年其实是熊市,虽然有人会称为结构性牛市和结构性熊市,但较真定性来说,应该是熊市,因为到目前为止,指数是负增长的,总市值是负增长的。只有少数股票创新高,少数人赚到了钱了。

 

该同行的配置确实抓住了今年行情的关键,1/3是消费医疗,1/3是新能源板块,1/3是资源股。前1/3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出色,现在休整,但也有长线潜力;后2/3是近期的热点。所以才能在今年总体指数下跌中有三成以上的收益率。在这个亮丽结果的背后,是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还有他本人超强的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能敏锐意识到国家战略、全球资金流向这些大的动态,能把学习的精力放到这些有效的领域。愚钝如我们,大约只能赚到吃吃喝喝领域的钱,其他板块,如新科技、军工等等,因为自己太过迂腐和迟钝,未能及时领悟到时代的变迁。在敏锐判断方向后,还需要能快速寻找到有关行业的最佳领军人物或机构或政策制定者,向他们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找到这些行业专家,那么外行摸索再久也是白搭;最后一个方面才是具体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这些东西,说来容易,做到并不容易的。据说如今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令到孩子们在高考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连看书的欲望都没有了,顶多就看看视频,看看动漫。如果没有内在的激情和动力,每天阅读那么大量的文献,隔三差五跟行业专家咨询学习,脑力激荡,单就工作量而言,都是超强度的。

 

还有一个同行,孜孜不倦在研究逃顶问题。他的理论是,牛市来了,大家在这个圈子,在选股上完全没有问题,历史上屡屡证明了获得超额收益是小菜一碟。但关键是逃顶上没做好。如果逃顶做好了,之后熊市的反弹每次有10—20%,就很厉害了。为此,倾注大量精力研究宏观数据、行业周期、板块估值、机构动向等等。敬业程度也让我汗颜惭愧啊。这世上果然是没有白吃的午饭哪,想干出点名堂,不容易啊。

 

敬佩之余,越来越认同“投资不简单”。

 

先说说对于新兴行业的观点。上面说了,同行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人脉圈子以及高效合作的团队,才有可能捕捉到今年的中高市盈率板块的机会。这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之前没有做这些前瞻性学习和研究的人,面对行情首先是不理解,其次是无从下手。跌跌撞撞跟进之后,往往是阶段性高点。针对不同的观点,初涉者根本无法判别是非对错。比方前阵子发改委调控药价,有观点说,医药行业将蜕变为公用事业板块,价格和利润率被官方严格管控。对于这样的说法,该如何理解呢?相信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完全无法在政策利空和股价突变时候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就算是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有一个更深层次、更加终结性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可而止,如何急流勇退的问题。这个难度就更大了。巴菲特曾经说过,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好事,但对于股东来说不是。过往的历次科技革命、经济起飞,历史的真相都令人扼腕,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偶然性。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从微软到intel,到google、APPLE,以及腾讯等等。但亿万跟它们同期的,同样潜力的公司却湮没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无法告诉我们难以数计的投资失败。所以,对于如今投资在新兴产业的PE、VC、天使投资者,以及二级市场的狂欢者,他们对于科技进步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最终在投资领域能长期盈利的有多少呢?最近的案例可以看看1999—2001年,A股市场网络科技板块,10年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10年前那些公司,如今是否如当初设想般的有了盈利?当初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是非在紧接着的2001—2005年熊市中备受煎熬?如果不是股改,不是汇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大牛市,这些科技网络股会如何呢?

 

所以,我想,在上面所说的三个能力之外,可能还得加上第四个学习能力,就是学会如何判断新兴行业何时从爆炸性增长蜕变为缓速增长,或者说行业空间、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而这些信息,行业专家往往是不能告诉我们的。为何?因为身在此山中,他多半不可能脱离亢奋的情景来得到客观冷静的结论。要不怎么说旁观者清呢。

 

回想我们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的时候,圈子里有少数同行反复提醒说,风险已高。但我们仍然执迷于高增长的神话和狂热。其实,现在明白过来,2008年既是全球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转折点。前30年的快速发展真的是结束了,不承认不行。以地产金融重化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行业,在增速上是见顶了,在庞大的基数上,今后的增长必然趋缓。股票市场是针对预期、针对增长率来反映的,而不仅仅是针对绝对值。所以,我们现在或许不理解为何会有单位数市盈率的蓝筹股,那是因为增速放缓,行业和宏观经济拐点出现的原因。这个增速的拐点,外加其他因素的共振,导致了2008年的熊市已经此后漫长的结构性调整所引发的结构性牛熊市并存格局。要想真正想明白这些,行业内专家是不可能告诉我们的。不信,问问2007年底时候的地产金融重化工业的主流专家、主要企业,大多数是当时是信心满满的。也就是说,行业专家在大多数时候可以给我们专业的信息和咨询,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因为身在庐山中,不识真面目。

 

那么同样道理,对于投资新兴、高成长行业的人来说,面临两个风险,第一是高估值;第二,能否研判行业什么时候从高增长蜕变为低增长,什么时候是增长的顶峰。比方银行股,曾有人跟我质疑说,(我自己也纠结过一阵子)2007年工行的市盈率就去到30多倍,那时它一年的盈利才相当于现在的半年。现在想明白,那时候银行是成长股,如今它是价值股啊。至少大家对它的成长空间,增长率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啊。(换言之,银行业如果以持续3—5年以上的高增长再次证明,我们对于宏观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对于2008年是经济的转折年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那么银行股以及整个指数,上10000点都是小菜一碟,做多指数期货将获利超过巴菲特。)

 

我想,这第四个能力是决定性的。

 

揽不揽瓷器活?先看自己有无金刚钻吧。

 

再说说对于逃顶的观点。以我目前的境界和理解,觉得这完全是扭曲人性的,人不可能前天是异性恋,今天就改同性恋了。空头和多头的切换,其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就跟提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拉离地面一样,是不可能的。华丽转身没有人能做到恰好。2007年看空的人,估计至今还在看空,因为经济格局真的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08年的海啸和改革开放30周年,是如此完美地共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看明白这一点的人,怎么可能因为4万亿救市措施,10万亿信贷而改变观点?只能是更加悲观,因为这些举措不仅没有缓解矛盾,而是加剧了系统内部的紧张,最多只是把问题和矛盾延后一点而已。至于乐观派,从20年前就是乐观派,如今依然是。这样的思路,必然会忍受2008年的暴跌。

 

每种策略都有它有效的地方,都有对应的技巧或方式。没有万能的,适用于所有阶段、所有板块、所有领域、所有投资者的方法。投资者,就算很优秀的投资者,也有自己的能力圈。不意识到这一点,终究有一天会被黑天鹅。

 

只不过,要持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不能故步自封,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