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增量骤减 沪银行业酝酿突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1:07:44
2006年02月16日 08:25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 【论坛】 【聊天】 【沙龙】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房地产业的五年牛市,上海商业银行系统个人购房贷款增量共增长了近5倍,但这一增势在2005年止步,而且一减就是83.6%,远高于此前业界预测的58.71%的下降幅度。
由于房地产类贷款比重更大,有银行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内资银行可能从提升业务量的角度出发,再次放宽已经收紧的房贷政策。
银行将放开房贷业务?
上述业内人士称,在上海市银监局2006年新年年会上,有相关人士谈及,2006年应该将房地产类贷款排除在宏观调控之外。业内人士由此推测,上海今年的房贷政策可能在鼓励自住的基调之下,对贷款成数、优惠利率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放宽举措。该人士认为,此次新年年会上银监局的半公开表态,只是对银行业实际放开房贷业务给出了官方认可。对于上海市银监局是否确实给出了这种信号,银监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以房地产政策敏感为由拒绝了记者昨天的采访要求。
其实早在去年底,上海各商业银行已经纷纷传出消息,打破第二套购房只能贷款七成,实行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为6.12%)的硬性限制。一些按时还贷的优质客户可以在购买第二套住房时享受贷款八成、优惠利率(五年期以上5.508%)的待遇。
“在业务大幅下降之时,我们是不愿意因政策严格而放弃任何一个好客户的。”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说。
房贷业务的增减变化对内资银行的收益可谓权重不轻。某商业银行北京分行高层向记者介绍,该行房地产类贷款业务占全部贷款业务的50%左右。而这一比重相当于内资银行的平均水平。“不让我们做房地产贷款,能做什么?”该人士表示,而令他更担心的是,内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拒绝的房贷业务正在被外资银行抢占。
房贷增量减少了83.6%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部发布《2005年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银行系统的房贷增量仅为199.4亿元,同比少增529亿元。也就是说,相比于2004年,房贷增量减少了83.6%。分析人士介绍,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内资银行,去年上半年调控之前,房贷增势都十分明显,而全年房贷增量的下降只源于去年7月至12月房贷余额连续6个月的负增长。至去年12月,有关方面就已预测,至2005年底,包括银行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上海市个人住房信贷资产余额将达到3078亿元,比上年增加352亿元,增量减少58.71%。
一方面是房地产贷款业务量下降导致的银行收益减少,另一方面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还贷风险犹在。相比于此前央行一贯的预警房贷风险的口径,此次《报告》已经将这两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报告》提示,如果房地产交易量继续较长时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将进一步加剧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不但会影响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的质量,还会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从而影响全年贷款总量的投放和银行利润的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外资银行贷款业务中,房地产类贷款比重已经上升至14.4%。对此,沪上某外资银行个人消费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这部分上升的业务大多也来自上半年的景气市场。但是,外资银行人士并不认同抢占房地产市场一说。据他介绍,外资银行提供的房贷产品几乎都是美元贷款,有限的人民币贷款业务多向短期类项目发放。另外,由于美元房贷利率都在6%至6.5%之间,高于人民币贷款利率,因此未来的房贷业务同样存在拓展压力。
记者手记
走出困局要摆脱政策依赖
于兵兵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冷却,中资银行远比外资银行要紧张。毕竟,房地产贷款比重已经占据了内资银行贷款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在政府保护下的传统银行业,已经习惯了仅依靠存贷利率差生存。没有其他丰富的业务品种,在所依赖的行业景气不再之时,银行风险与收益的矛盾就会不可避免。
在危机到来之时,银行业是一味呼吁相关政策放宽,寻求特殊保护,还是应积极反思经营模式的局限,以应对未来金融业开放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这无疑是内资银行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目前中资银行80%的收益来自于存贷利率差产生的收入,即低存款利率和高贷款利率形成的利润空间。而外资银行有50%的业务来自其他业务,比如个人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
事实上,为弥补房贷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各银行已经从下半年开始在国内各行业中寻找能够代替房地产的下一个明星产业,以支撑贷款业务。在去年召开的央行分支行长座谈会上传出的消息是,“三农”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信贷、国家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将成为未来中资银行发展重点。但市场人士的判断是,目前银行要想找到一个能代替房地产来满足贷款业务的行业还比较难。另一方面,除贷款业务外,部分中资银行也开始寻找其他业务增长点,比如中间业务等。但法制上又没有为这些金融产品立法,这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又一障碍。
看来,由房贷减少引起的银行业重整才刚刚开始,既然改革方向已经明确,银行业就需要彻底放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做法,摆脱政策依赖,才能在制度准备逐步完善时,真正走出经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