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公司角逐全球并购竞技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5:18
凭借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充足的融资,新兴市场公司正在以大笔资金挺进欧洲和美国市场展开收购,这股潮流可能会改写某些行业的全球经济力量格局。
港口运营商Peninsular &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 (简称P&O)的股东计划在周一对迪拜公司Dubai Ports World 6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进行投票表决。后者是一家得到迪拜政府支持的企业──迪拜是盛产石油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七个酋长国之一。
这笔交易预计将得到股东的批准,为Dubai Ports World与某新加坡公司针对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P&O历时三个月的竞购战画上句号。如果得到了股东的同意,那么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的总部都将位于美国和欧洲以外。
新兴市场的买家最近对欧洲尤为青睐。中东、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地的公司去年为了欧洲的交易投入420亿美元以上──比2004年增加了一倍还多。
据调查公司Dealogi统计,今年迄今为止,新兴市场公司在欧洲的总投资已经达到了93亿美元,比2003年全年的投资还要多。
在美国,新兴市场公司2005年出资140亿美元以上达成了96笔交易,超过了2000年创下的100亿美元的纪录。其中比较知名的收购包括中国的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 Group Ltd.)出资12.5亿美元购得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个人电脑业务。
银行家和公司管理人士表示,这股新潮流是由许多新的因素导致的。原因之一是现金过剩──部分是油价和其他商品价格暴涨所引发的。许多买家还得到了本国政府的支持,这些政府希望能将剩余资金投入其他行业从而实现经济基础多元化,或者为出口商品提供新的销售渠道。
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紧闭国门的中国和印度敞开了经济大门。此外,对冲基金也更加广泛地控制了欧洲和美国公开上市公司的股份──而这些基金一般对谁能购买它们的股份并没有偏好。
纽约投资银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主管欧洲公司并购的彼得•塔格(Peter Tague)说,有些新兴市场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它们的实力也比外人预计的更强大。他说,“这些公司在没有引起过多注意的情况下积极巩固国内市场,现在已经成长为国际舞台上雄心勃勃的参与者。”
比如说,去年埃及亿万富翁Naguib Sawiris从意大利公用事业公司Enel SpA手中购买了意大利手机和固定电话运营商Wind Telecommunicazioni的控股权。这笔价值超过120亿美元的交易是Sawiris在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一系列收购后首次进军欧洲。Sawiris从欧洲的银行得到了巨额贷款,并为融资推出了一种债券,还给了Enel自己在埃及的手机业务Orascom Telecom的部分股权作交换。
由于西方投资者追求高于本国市场的收益,即便是那些没有从能源价格上涨中获利的公司也因为当地股市资金的涌入而阔绰起来。股价上涨令公司筹资变得更加容易,银行也更愿意以较低的利率向它们贷款了。
比如,印度的基准指数在过去的12个月内攀升了50%左右,所以许多印度公司都出去寻找投资机会。汽车零件生产商Bharat Forge Ltd.收购了瑞典的Imatra Kilsta AB,石化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控制了德国的Trevira GmbH,而家用电器生产商Videocon则购得了法国彩色显像管企业汤姆逊(Thomson SA)。
去年12月,印度科技公司Wipro Ltd.分别在美欧两地各收购了一家公司之后,Wipro某高级管理人员接受了道琼斯通讯社的采访,称公司拥有7.18亿美元现金储备,正寻找机会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收购更多软件服务业务。
就在上周,印度仿制药生产商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宣布,正与当地的制药行业竞争对手Ranbaxy Laboratories Ltd.竞购德国制药企业Betapharm Arzneimittel GmbH。
诚然,有些竞购交易因为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障碍而功败垂成。去年,中海石油(Cnooc Ltd.)就迫于美国政界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撤出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油气生产商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交易。
另外,这种趋势也并非全新事物,有些新兴市场的公司很早以前就开始进军西方市场了。香港大型企业集团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 Group)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企业,还拥有加拿大一家石油公司、欧洲一家移动电话公司,以及全球各地一系列房地产项目。香港富豪潘迪生(Dickson Poon)从1991年开始就拥有英国老牌百货公司Harvey Nichols的控股权;马来西亚YTL Corp.旗下的YTL Power曾于2002年以略高于12亿英镑(20.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公用事业公司Wessex Water。
从某些角度而言,新兴市场企业掀起的这股收购潮不禁令人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那一幕。日本企业在家用电器和机械等产品的出口市场大获成功,于是乘胜大举进军美国地产市场,一路攻城略地,收购了加州的Pebble Beach高尔夫球场和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等地。这些交易后来多数都宣告失败。随著日本国内经济转向低迷,购买价格高昂的地产就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导致这些日本企业股价下跌,公司价值滑落。
但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直倾向于购买他们熟悉的基础行业的公司,而不是昂贵的地产项目。比如说,墨西哥的Cemex SA就在2004年以41亿美元的价格从英国RMC Group PLC手中收购了欧洲水泥生产业务。
同样也是2004年,由长江基建(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牵头的香港企业集团斥资25亿美元联手收购了英格兰北部的天然气分销网络National Grid Transco PLC。俄罗斯和亚洲其他国家企业发起的收购还包括购物中心、能源资产和建筑公司等等。
只有一个例外:去年,迪拜政府支持的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 LLC斥资16亿美元收购了英国Tussauds Group Ltd.,该公司拥有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等多处名胜。
银行家们说,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还是倾向于收购具备长期盈利潜力的公司,它们当中的很多企业并不像美国和欧洲的上市公司那样要面对向股东汇报季度利润的压力。
“他们用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看待收购资产的回报前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投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普雷斯顿(Mark Preston)说。德意志银行曾经担任DP World竞购P&O的交易顾问。DP World的出价要比竞购战发动之前、去年11月时P&O的市值高出大约70%,表明新对手的加入是怎样激化了竞购战,并推高收购价的。
截至目前,新兴市场企业在欧洲的收购活动比在美国更为活跃,因为类似P&O这样的欧洲公司虽然业务遍及全球,但价格相对容易承受。美国市场本身就十分广阔,很多公司发展成跨国企业时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从而限制了潜在的买家数量。
随著收购交易的不断升温,有些新兴市场企业正在兴建一个旨在与西方同行一决雌雄的商业帝国。最终,这会导致关键行业的大部分业务落入后者之手。
比如说,印度大型科技企业Videsh Sanchar Nigam Ltd.十年前还只是国有垄断企业的一个部门,如今已经树立了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Corp.)和英国大东电报局(Cable & Wireless PLC.)在国际市场直接展开竞争的雄心壮志。
它第一次出手就收购了泰科(Tyco International Ltd.)的大规模光纤网络,这个采用了高新精密技术的光纤网络长达37,200英里,通过海底线缆将全球各地数十座城市联系在一起。泰科当年为这套网络斥资逾30亿美元,而2004年VSNL只用了区区1.3亿美元就买到了手。不久前,VSNL还收购了前身是加拿大国际电话垄断企业的Teleglobe Inc.,这家2000年还身价逾70亿美元的公司现在只用2.4亿美元就被转手了。
VSNL曾表示,将通过这两家公司来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进出印度呼叫中心的语音和数据流不断激增的需求。但这一切只是开始,VSNL International负责全球综合服务的库马(Vinod Kumar)说,“我们的思路已经变了。印度企业不能只在国内经营,我们必须到印度以外的市场去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