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户劳动投入变化看劳动力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5:16
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作者: 赵长保;武志刚    发布日期:( 2010-10-13 ) 我要评论
中国目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在0.8-1.2亿人,规模依然庞大。但根据农村调查的实际经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基本离开农业,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理解这两个貌似矛盾的现象,对准确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以及明确相关的政策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的数据,尝试从农户家庭劳动投入变化的角度描述劳动力市场变化,进而对如何应对这一变化进行初步探讨。
农户家庭经营中的劳动投入变化
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家庭经营的重大变化往往预示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人口众多而农民投资能力有限,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单位面积劳动投入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就致力于推进农业机械化,但机械替代劳动的局面一直没有形成,这种状况目前正在发生改变。
家庭经营劳动投入量趋于下降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2005-2009年,农民户均家庭经营劳动投入量由318个工日逐年减少到265个工日,下降了16.7%。其中种植业投工量由153个工日减少到了125个工日,下降了18.2%。
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陕西、甘肃等省份),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农民户均家庭经营劳动投入量由306个工日逐年减少到256个工日,下降了16.3%。其中种植业投工量由162个工日减少到了129个工日,下降了20.5%。
雇工经营的农户比重趋于降低2005-2009年,全部调查户中雇工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户比重由15.4%下降到14.1%。在有种植业生产的农户中,雇工从事种植业的农户比重由15.2%下降到14.2%。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上述两个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5.9%和15.5%下降到14.4%和14.6%。
从各地样本总体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9年的家庭经营雇工数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种植业雇工数量略有增加;从劳动力输出地来看,在有雇工的农户中,家庭经营和种植业生产户均雇工数量都略有增加,但所有样本平均后,家庭经营和种植业生产户均雇工数量又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雇工农户比重下降有一定关系。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的步伐加快尽管劳动投入减少,但中国的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05-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年均增加2.3%,总产和单产连创新高。粮食增产固然与天气、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有关,但是其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2005-2009年,农民户均拥有的农业机械动力增加了11.3%,农业机械原值增长了28.6%,雇用农机作业的费用增长了64.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实行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2004年到2009年,中央政府的补贴总量由0.4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二是民间农机服务的兴起。
农户家庭经营劳动投入减少的原因分析
农户家庭经营特别是种植业生产劳动投入减少、机械投入增加,其影响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减少随着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大,农民户均家庭经营的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2005-2009年,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由7.25亩逐年减少到7.12亩。在种植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经营耕地面积减少可能带来劳动投入的减少。

    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农民家庭逐步趋于小型化,户均人口以及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本户成员的家庭经营劳动投入也会相应减少。根据调查数据,2005-2009年农民户均人口减少了0.03人,户均农村劳动力减少了0.17人。
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主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降低,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就业的比重逐步提高。由此也会带来家庭经营特别是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的下降。从调查数据来看,2005-2009年,农村劳动力中主要从事农业家庭经营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

    劳动力价格迅速提高2005-2009年间,农村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从农户总体来看,家庭经营雇工每工日的费用年均增长16.9%,其中种植业生产雇工每工日费用年均增长14.3%;从劳动力输出地的情况看,家庭经营雇工每工日的费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5%,其中种植业生产雇工每工日费用年均增长14.2%。这一时期也是外出就业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与农户家庭经营雇工价格的增速相比,农民工工资的增速却显得相对较慢,家庭经营雇工价格增加的绝对值也都不低于外出农民工。
农村本地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上涨,使得农业机械的使用变得更为经济。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如果单位土地面积使用的劳动力保持不变,假定减少的农业劳动投入全部由雇工补充,那么2009年平均每户农民的种植业支出将比2005年增加1013元。事实上,同期平均每户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和购买农机服务的支出只增加了521元。换言之,由于用机械替代劳动,农民户均减少支出近500元,约占农民户均种植业纯收益的10%,使用更多的机械而放弃使用更多的劳动已经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对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再讨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是否对称。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劳动力供求的结构问题将更加凸显。从供给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不变,到2015年,40岁以上的劳动力将占到农村本地就业劳动力的近2/3,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本地农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有可能超过50%。从需求结构来看,劳动力市场对低年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总量和结构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解决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当至少从三个方面着手:
从改变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入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水平;加大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强化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持和帮助。
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在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有四个问题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一是工业的重型化趋势明显,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城乡发展机会不平等。为此,应当大力推动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均衡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一是要在鼓励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二是要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发展适合农村人力资源特点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发展运输物流、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土地利用、市场准入等政策,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适时调整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另一方面要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根源。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角度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重视发展中等城市。结束农民工的流动状态,必须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根源,关键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废除户籍制度,就必须打破已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要做到这一点,决心比方案更重要。从操作层面看,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分布推进:先放宽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逐步将改革引向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待条件成熟时推动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允许落户的同时,将新旧市民共同纳入城镇管理和保障体系,在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同等对待,实现行政区划内的户籍人口享有平等的公务服务、社会福利和权益保护。
(赵长保: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武志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