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看张五常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9:14
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看张五常言论

 

任治君

张五常先生在其文集《中国的前途》中,有一篇题为《马克思奄奄一息》的文章。①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其标题分别为:“知识落后民族的特征”,“马克思理论模糊不清”,“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马克思由头错到尾”,“中国政策难自圆其说”。从这些标题就可看出,张五常先生大体上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来就没有对过,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为了证明自己言之凿凿,张五常先生的文章就以李嘉图说过的一段话来开头:“马尔萨斯先生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与所使用的劳动严格成比例的。这一点我不但现在同意,以前也从来没有否认过。”②我们这篇解读张五常先生的文章,就围绕他的这段引言来展开。

18. 1 李嘉图同马尔萨斯的争论

我们可以在《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第二卷上看到李嘉图所说的那段话。③《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第二卷大量涉及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在经济理论上特别是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争论。但首先,我们应该说明这场争论的基本背景。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在英国废除谷物法这一问题上持有根本不同的态度。李嘉图认为,谷物法的存在,阻止了谷物价格从而工人生活资料费用的的下降,工人货币工资就必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利润就只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而这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而,李嘉图主张废除谷物法。马尔萨斯的看法则相反,认为谷物法使谷物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利于地主地租收入的提高及其需求的扩张,进而促使商品价格上升和利润的增加,因而,马尔萨斯反对废除谷物法。随意翻阅《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第二卷,我们都能看出这一基本背景。在对待废除谷物法态度上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两人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而且更是反映着两人在基本经济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李嘉图不仅是自由贸易的积极的倡导者,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因为他无法解决出现在他面前的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如果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是等价交换,那么就不可能出现利润问题;其二是,如果等量资本所推动的活劳动不等,从而形成的价值不等,那等量资本怎么可能取得等量利润?马克思吸收了李嘉图理论中的科学成分,摒弃其理论中不合理的成份,指出了劳动与劳动力、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成功地跨越了李嘉图遇到的理论困境,创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虽然马尔萨斯自己也不时认为在商品上使用的劳动量是其价值的主要成因,但他并不是一个劳动价值论者,相反,他总是抓住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的不彻底性,抓住李嘉图自己也无法清楚解释的两大难题,对李嘉图发起攻击。张五常先生在其《马克思奄奄一息》一文的开头所引述的李嘉图的表述所针对着的马尔萨斯言论,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尔萨斯说:“李嘉图先生为了说明他的论点,冒昧地假定属于这类行业的是这样一些商品,在这里作出的垫支只包括劳动工资,而报酬则刚好一年可以得到。但是,这样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资本的收回要推迟到一年,而这项资本却没有任何部分是用于购买材料或机器的。事实上,挑选这样一个独特的例子来说明,在劳动价格的任何变动下,商品价格将保持不变,工资的上升或下降,会刚好被利润的下降或上升所抵销,这似乎是没有什么可靠根据的。总之,不得不认可的是,这里不论说的是什么行业,所包含的只是极少数一类物品;而其余的,则于劳动价格上升时,其价将不是下降就是上升,尽管所继续使用的劳动量跟以前完全一样。那么,所谓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跟所使用的劳动成比例的这一论点又将作何归着呢?看来似乎并不是所使用的劳动量不变时,商品的交换价值就不变,而是由于经常而普遍地起作用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劳动的价格变动时,除了极少数例外,一切商品的价格就都要变。至于属于少数例外的是哪些类型的商品,要事先举述是简直不可能的。”④对此,李嘉图作出了回答,就是张五常先生在其文章开头所引用的那段话。

马尔萨斯既然认同商品所“所继续使用的劳动量跟以前完全一样”,那么,他就应该承认,这一商品的生产条件与从前相比不存在任何差异,就是说,这一时期没有出现新的技术进步,生产这一商品的资本有机构成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就会保持不变,从而商品的价值也会同以前一样,即使其间工资发生变动,也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因为当商品的价值数量一定时,工资上升,利润就只能下降。事实上,从商品的价值构成C+V+M这个角度来看,如果C是既定的,工资的上升必然导致利润的下降,其后果是资本积累速度的减缓,正因为如此,资本家一贯反对提高工人的工资。工资与利润之间的这种此消彼涨的关系反映了任何时点都存在着的、劳资双方尖锐的利益冲突关系。对于这一点,马尔萨斯当然不懂得,他也不愿意懂得。

李嘉图在这里自然没有什么错,可他却回应说:“马尔萨斯先生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与所使用的劳动严格成比例的。这一点我不但现在同意,以前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嘉图这段话的意思是否是张五常先生所寻求和企望的那种意思呢?

18. 2 “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

 

张五常先生在“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的小标题下结论性地认为:“很明显地,根据本文开始时所引用的李嘉图的话,李嘉图自己是否认了价值与劳力是有着一定的关系。”⑤果真如此吗?李嘉图说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与所使用的劳动严格成比例的”,这里否认的仅仅是“严格”二字,同时十分清楚地坚持了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仍然由其所使用的劳动来决定的一贯观点。显然,单是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李嘉图的原话没有半点张五常先生所说的意思,即“李嘉图自己是否认了价值与劳力是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当然知道,这位大经济学家并非理解力低下,而是其作为另有图谋;张五常先生将纯属自己的思想强加到李嘉图的头上,目的只是为了捣毁“马克思理论的‘上盖’”;因此,不是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而是张五常在攻击劳动价值论。但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此不择手段,敢于睁眼说瞎话,难道就不觉得自己行为卑劣吗?

自然,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字面的分析。

李嘉图特意在“成比例”之前加上“严格”二字,并在这两个字下面加上着重号,这不仅反映了他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一贯立场,而且还暗示了不能“严格”是有其原因的。李嘉图在反击马尔萨斯时曾指出,“任何商品出售的价格,如果能够付偿所花费的劳动的工资,还能够按当时通行的定率提供地租和利润,亚当·斯密就说这件商品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要晓得,不论对商品的需求是大还是小,不论出售时的市场价格是高还是低,这些费用是不变的。假定一个制帽者,制造一万顶帽子跟制造一千顶帽子所花的费用比例相同,因此,他所生产的,不论是前一还是后一数量,其自然价格是相同的,但其市场价格则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供给则最终取决于自然价格,这就是说,取决于生产成本。”⑥这表明李嘉图已经清楚地看到,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但是,市场上供求状况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偏离其价值,但这种偏离是微小的,商品的价格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价值。因此,仿照李嘉图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将 “商品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与所使用的劳动严格成比例”这句话表述为:商品的价格,实际上并不完全等于其价值;或者,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波动的。

确实,像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不完整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李嘉图那里,没有生产价格的概念,不知道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更不知道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原因,因而使其不能作出科学的表述,有时甚至使其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为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使劳动决定价值的一般原则有了改变。比如,李嘉图就曾说过:“按照所使用的固定资本以及其耐久性的比例,按照商品在投入市场以前必须经的时间的比例,商品价值被其生产中必要的劳动量所支配的一般原则,就有了改变”,尽管他紧接着又说,“但是,我过去认为,现在仍然认为,商品内容尽管变化多端,除了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量,任何别的原因,其影响总是比较轻微的”。⑦

另外,我们还应该全面、正确地理解李嘉图所使用的 “比例”这个概念。李嘉图所说的“比例”,通常是指商品的相对价值同其中所凝结的相对劳动量之间的关系,相对价值是等于相对劳动量的。李嘉图说:“我认为,商品的实际价值跟它的生产成本是一回事,而两种商品的生产的相对成本,是同各自从最初到最后阶段所投入的劳动量大体上成比例的。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牵强之处。”⑧他还非常明确地说过:“我说的是,商品的相对价值是同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的。” ⑨这种比例关系,可用数学式表述为:

假定有两个部门1和2, 各自的剩余价值为m1和m2,价值为V a 1和V a 2,平均利润率为r ,生产价格为P1和P2,

则: V a 1 = C1+V1+m1

V a 2 = C2+V2+m2

要素的竞争性流动,必然促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P1=C1+V1+r(C1+V1)

P2=C2+V2+r(C2+V2)

其中, r(C1+V1)+r(C2+V2)=m1+m2

恰恰是在转化问题上,李嘉图没有弄明白,马尔萨斯更是不懂。

两商品的相对价值即相对生产价格则为:

P1 / P2 = [C1+V1+r(C1+V1)] / [C2+V2+r(C2+V2)]

= [(C1+V1)(1+ r)] / [(C2+V2)(1+ r)]

可化简为:

P1 / P2 = (C1+V1)/ (C2+V2)

即商品的相对价值同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为什么会如此呢?

就一个部门来说,按照广义的劳动生产率来理解,劳动生产率既涉及C,也涉及到V,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与商品价值变动之间是存在比例关系的。现实情况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增进活劳动的效能,而且也能够促使其他生产要素的节约,借用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指活劳动的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中间消费资料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得整个生产率得以提高,这就必然导致单位产品的劳动耗费即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

在任何一个时期,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不相同的,因而其单位产品的价值是按照不同的速度变动着,各部门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而资本利润率会呈现出差异,但是激烈的竞争、生产要素的转移将或迟或早地迫使利润率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从而使得各部门商品的相对价值等于其所含的相对劳动量,即如李嘉图所说,商品的相对价值是同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的。李嘉图虽然没有生产价格这样的概念,但他凭直觉正确地判断出了商品的相对价值与商品所使用的劳动量之间的关系。

18. 3劳动价值论源于经济学家的“错觉”?

张五常先生认为,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源于经济学家们的错觉。他说“在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主要的生产资源(中国称为生产资料)是劳力和土地。又因为当时是地多人少,未经劳力开垦的土地不值钱。所以这期间的经济学者,很容易得到一个错觉,认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劳力而得来的。至于那些可以不劳而获的宝石或珍品,及其他显然与劳力多少脱了节的价值,经济学者都不大重视。马克思既认定所有价值都是从劳力而来,资本家‘不劳’而获的就成了‘剩余价值’,是剥削工人而得来的。《资本论》滔滔数十万言,还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劳力价值定律”。⑩

张五常先生的观点缺乏历史依据。在古典理论中,经济学家们虽然不能很清楚地解释劳动的概念,但已经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劳动进行了抽象,因而,像绝对成本说、比较优势学说这样的理论,往往都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这并非如张五常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时的经济学家们这样思考,源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经济成果一般只能靠劳动取得。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阐释劳动价值论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都是英国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也在英国),而在斯密、李嘉图时代的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早已完成,机器大工业已经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甚至马尔萨斯本人也在大谈技能和机器对劳动成果数量的影响。“讲到工业化,我们将谈谈近代的情况。英国从十三世纪以来发生过多次工业革命,但改变世界的那次工业革命却是始于十八世纪末。它迅速传播到北美和西欧。……英国在1850年是世界上农业人口下降到劳动力的50%以下的唯一国家。”⑾

认为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是愚昧落后的结果,只不过反映了张五常先生的无知。历史是人创造的,是通过人的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们的劳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会有资本的积累,不会有机器设备,不会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其它生产要素是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不管这些条件对劳动的顺利进行有多么必要,也不管这些生产条件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些生产条件本身的出现和具备也只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显然,正是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使得不同使用价值之间具备了公约性,使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互相交换,为商品价值的公正量度提供了可能性,特别是,为社会经济矛盾的分析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指导,所有这些也表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由上看来,张五常先生要捣毁“马克思理论的‘上盖’”是枉费心机了。马克思分析经济问题的铁的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的,而且在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其学说中不仅分析经济内部运行的机制,而且更加重视制度层面即生产关系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一点,就连诺思也说:“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⑿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大为拓宽,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研究经济学,成果甚丰,争论也颇多,因此,学术讨论倡导百家争鸣。张五常先生的意见作为一家之言,本也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他在《马克思奄奄一息》一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已经不是什么学术语言,而是一种丧失理智的、“宗教式”的攻击与谩骂。